幼时喝茶是为了解渴与消暑。那时没有空调和冰箱,大热天的,喝着在冷水里储备的茶水,很过瘾。后来,读周作人先生文集,才慢慢领悟到"喝不求解渴的茶(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的深远意义。 -- 最近查文章出处,才发现周先生在<<北京的茶食>>文中用的是酒而不是茶字。但既然以误记误日久,又想先生冲虚淡然的风格,即使重回尘世,大约也不会计较,就照误写下了 --
要喝不求解渴的茶和吃不求饱的点心,必要条件是本身并不渴,肚子也并不饿。一般而言,人在解决衣食无忧之前,受本能的强迫驱动,要想斯文是很难的,如俗话所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解决了温饱以后,品用茶点又有新问题,这就是古人所总结的"饱暖思淫欲","仓廪实而知礼节",等不同倾向。这是题外话。
饮茶时,选用天南地北的茶叶,浇以五湖四海的甘泉,融湖光山色于一体,数啜之间,精华之气充盈胸中,这是一种自然界万物相得的圆融。闲思之间,觉得茶树应该是地球生命中最友善的代表之一。据<<茶经>>记载,茶树虽是"南方之佳木",然而从岭南到剑南,从荆襄到渤海之滨的崂山,都有好茶出产,可谓天南地北;茶树也从一,二尺之树到二人合抱之躯,更可生于"烂石,栎壤,黄土"等各种土质;几千年来,从神农、周公,墨客骚人,到黔首黎民无不受其惠,现如今,更惠及全世界。地球生命其实是很孤独与渺小的,现在认识到,至少百亿年以上的时间和百亿光年以上大小的宇宙范围内,还没有任何确定的其他生命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球生命自身还总是打打杀杀不停;茶树能把地球万物调和到如此圆融的程度,茶树不言却尽在不言之中。
陆羽先生将茶树终年所摄取的天地之元总结为"精华之气",这精华之气随着茶叶的不同制作,又表现出不同的风味。如发酵茶的醇厚温和,绿茶的唇齿留香,花茶的香气袭人。饮茶之人常年受精华之气的培养,人也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气势。在不同环境中,饮着不同风味的茶叶,其乐融融。静室独坐,香烟缭绕,体验着天地万物,世间造作的融汇贯通,这时,我喜欢饮红茶。读书畅意,与前人神会,天光云影共徘徊,此时我喜欢饮花茶或乌龙茶。花前月下,山间泉边,看云彩变幻,听鸟鸣幽树,此时我喜欢饮绿茶。至于呼朋唤友,酒酣脑热之际,则抓住什么茶,就喝什么茶。
与茶为伍,不仅可以自娱自乐,还真能锻造身心,使人提升向上。唐朝有个叫卢仝的老哥,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跑到山里去住下,不肯当官。他在朝内做大官的哥们孟谏议大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大老远的托人专门给他送去新茶。这卢老哥胆子也真大,纪委的茶也敢喝,还一碗接着一碗的,喝出了滋味。最有里程碑价值的是,卢老哥开了现代科学实验的先河,以自身为对照,观察饮茶前后的效应,有诗为证: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不仅卢老哥喝的天子御用的阳羡茶有此功效,各种能进茶圣陆羽先生《茶经》的茶叶,也有异曲同工的妙效:"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醍醐、甘露可是佛家,道家至精至圣之物,如此圣物用下去,那还能不茶到灵验。至于那胳肢窝里长出翅膀的事,因是孤证,目前尚无法解释,留待后人去努力发掘,实验。
当然了,闲散如卢老哥者,喝了孟书记的茶,嘴也软了,哪怕羽化升仙,还要帮孟书记办办纪委工作呢,同样有诗为证: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有茶如此,便当同乘清风,神飞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