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恢復繁體字教育的必要性
何哲
多年來,我一向主張中文教育應該繼承傳統,兼容并包,用簡識繁。
16年前的1997年8月7日,我在紐約《明報》論壇版發表了題為《繁簡大戰不如用簡識繁》的文章,闡述了我的這個主張。
8年之後,2006年5月17日,90高齡的中國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漢字識繁用簡的必要與可能》,提出的觀點與我的觀點相同。任繼愈先生1938年畢業于北大,做過22年北大教授。1964年,他創辦了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1987年出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任先生主編了《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中國道教史》、《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宗教大辭典》、《中國文化經典》等等,是一位大學者。
2007年,馬英九先生在臺北提出“識正書簡”的主張,他所說的正體字,就是大陸人習慣上說的繁體字,他所說的書簡,就是我說的用簡。
世界上的任何文字,都是承載、交流、保存信息的工具,中文也不例外。中文出現在世上已有4500年了,最早出現的甲骨文、鐘鼎文,筆劃與後來的大小篆、隸書、楷書相比,字數少,筆劃也少,是早期的簡體字。但是,字數太少,筆劃太少,則不足以承載巨量信息,所以人們持續造字,字數越來越多,筆劃越來越多,於是繁體字就應叨纬闪酥袊闹髁魑淖帧⒅黧w文字。
繁體字在秦代丞相李斯等人編寫的課本里有3,300個,漢代許慎編寫的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53個,191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收字48,000個,1990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6,000個,前幾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說明漢字數量越來越多。
秦漢以降2000多年,承載、交流、保存中華民族所有文化信息的主體就是繁體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主脈。
中國大陆在學校里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取消繁體字教育,用行政力強制推廣簡體字,只許簡體字一體獨大,就切斷了中華文化的主脈,造成了偏廢型的殘疾文化,這對一個歷史悠久、國土遼闊、人口世界第一的大國來說,是重災、國難。
我不想說簡體字有什麽不好,我只想說不懂繁體字會有什麽悲慘下場,因為這是我演講的主題,我現在就直奔主題。
首先,終生看不懂1949年以前的圖書和刻印在任何物體上的中文,根本無法傳承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即便你取得了博士學位,或者是個博導,或者是個省長,是個國家主席,如果你不懂繁體字,只能是個瓶底晃蕩的文化半吊子,國學門外漢,指望這種人傳承中華文化,復興民族,純屬白日做夢。
其次,不懂繁體字,你終生做不了合格的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大學教授。如果一個小學生請教你這個繁體字怎麼讀,是什麽意思,你臉紅脖子粗答不上來。問你2, 235個常用繁體字,你更是臉紅脖子粗答不上來。你還算是個合格的老師嗎?
第三,很多行業都是必須依賴繁體字才能做好的。例如,書法家,編輯,詩人,作家,學者,中醫,等等,要想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非得看懂繁體字不可。当今大陸60歲以下的人,都没有受過繁體字教育,都是學簡體字長大的,從小該學的不讓學,這種教育體系是不是很混蛋?
第四,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從小不學繁體字,那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等到年紀一大把了,才醒悟過來學繁體字的必要性,那時候記憶力衰退,再學就難了。我是50後,就是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我們這一代,加上60後、70後、80後、90後、00後,加上今年才3歲的01後,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人,加起來有12億人。讓12億人從小就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坑人、害人?
任繼愈先生是學富五車的大學者,他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小學培養出來的,懂得繁體字。爲什麽他到了90高齡才發表論文主張識繁用簡呢?因為他到了90歲,痛感不懂繁體字將造成中華文化斷裂,憑著一個中國人的良心,站出來說了真話。
由於60年來硬性推行簡體字,簡體字一體獨大,造成舉國上下幾代人半瓶子醋、半吊子貨,由於他們看不懂1949年以前出版的書,逼得出版社想出一個荒唐辦法來,就是把古典名著改成簡體版給他們看,結果造成文化贗品氾濫成災。
各位知道什麽是文化贗品嗎?舉個例子,一個底款寫著“乾隆御製”的清代官窯瓷器,如果有人用砂輪把繁體字“製”磨掉,改成簡體字“制”,這件價值連城的寶貝也就不再是寶貝了,成了贗品。
把本來用繁體字寫成的古典名著改成簡體版,與磨掉“製”改成“制”一樣,把好端端的真品弄成了贗品。這種大量製造文化贗品的行為,讓年輕人誤以為以前的中國人就是那樣寫作的。什麽叫誤人子弟?這就是誤人子弟。
中國歷史這麼悠久,1949年之前的圖書浩如煙海,與其耗費巨量人力物力財力改成簡體版,不如讓老師教會孩子們2235個繁體字,讓他們能直接欣賞正宗的原著,豈不是更好嗎?
我剛才說過,前幾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減去2,235個簡體字,剩下的82,765個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只占漢字總量的2.6%。大家想一想,全部汉字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長長的文化链条呢?用其中2.6%的环节把整个链条截断,那就掉链子了,是不是非常愚蠢呢?
有的人說簡體字筆劃簡單,容易學會,掃盲非得用簡體字不可,推行簡體字就能降低文盲率。事實果真如此嗎?台灣一直是繁體字教育,文盲率比大陸低得多,證明繁體字照樣可以掃盲,照樣可以降低文盲率。
現在很多人热衷於談論民族復興,我認為民族復興的前提就是在學校恢復繁體字教育,讓孩子們從小走在民族復興路上。無法傳承中華文化的人,是無法復興中華民族的。
開頭我已说過,我的主張是用簡識繁。其實這也是幾千年來的習慣,古人一直是這樣做的。我舉個例子,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稿》是一篇祭祀侄子顏季明的草稿,完全用平日的書寫習慣寫成,既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是兼容并包,用簡識繁的典範。
蒋介石先生也是用簡識繁的典範,他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親筆為黃埔軍校題寫了校訓“親爱精铡保渲腥鲎质欠碧遄郑鞍笔呛嗴w字,而不是繁體字的“愛”。諸位如果不信,那就找來他的手迹看一看。
馬英九總統也是用簡識繁的典範,他的名字就是兩個繁體字加一個簡體字組成的。“馬英”是繁體字,“九”是簡體字。如果都寫成繁體字,那就成了馬英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簡體字,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是繁體字,古人一直是兼容並包的,并没有弄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現在我們應解決的大問題不是怎樣用簡,而是怎樣識繁,會不會識繁事關重大。只要全國人民都能識繁,民族復興才有希望。我想出一些識繁的具體辦法,供諸位參考。
一、美國華人辦一些2,235繁體字進修班,專門招收中國大陸的人出國進修。我認為有三個月就能進修成功。一批接著一批來。大陸各級幹部包括國家主席、省長、市長、大學校長、教授、博導、中學校長、老師、碩士、博士、編輯、記者、作家、導演、編劇、中醫、明星大腕,這些人應該是進修繁體字的重點對象、優先對象。他們在社會上有影響力,他們在繁體字上掃了盲,就能帶動全國人民掃盲。
二、台灣有不少國小、國中,既有教室又有師資,發動起來辦2235中文繁體進修班,接待大陸同胞。大陸十幾億人,從產業角度來看,辦班是一個超過外貿規模的經濟增長點。
三、大量出版“括號版”古典名著文獻,繁體字後面加一個括號,裏面放一個簡體字,這樣就能方便大陸讀者繁簡對照閱讀。比方《論語》這句:“賜也,非爾(尔)所及也。”讀者一看,就弄懂了正宗《論語》原本寫的是“爾”,不是“尔”。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成了學習繁體字的過程,一本括號版圖書相當於一個流動教室。
16年前,我發表在紐約《明報》一首五言絕句:
繁簡大戰無益事,
用簡識繁是正經。
中華文化賴兩體,
不可偏廢誤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