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到了两首歌,一是早年极为流行的,李劫夫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另一首是瞿希贤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此歌于文革前夕出笼,轰动一时,被誉为“第二国际歌”。可能也是瞿希贤作的最著名的歌曲。
但令人感慨的是,在纪念作品的音乐会上,当很多人提议当场演唱这首歌时,遭到瞿希贤全力反对和阻止,出于尊重作者,歌终于未能唱成。为什么?因为瞿希贤反戈一击,彻底否定了这首伟大的歌曲,并且在她的出版集里,删除了它。
为什么?因为文革不久,瞿希贤就遭到了迫害,入狱6年。作为作者反思的结果,否定了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可以说,否定了革命,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更否定了这首以“共产党宣言”口号为核心的歌曲。
最简单的解释是:所谓的革命,瞿希贤早年认定的革命,迫害了她,愤怒自然由此而生。虽然实际情况其实正好相反:是革命的敌人迫害了她,但这些人早已伪装的面目混入了革命队伍,丫完全不查,怪到了革命头上。事实上。文革前期的大规模迫害,都是反文革的走资派杰作,冒充文革,最后嫁祸文革派。你创作了这么好的革命作品,伪革命分子当然第一就要来弄你了。
另外,作为心理学效应,是“斯德哥莫尔综合症”。很多优秀女孩被反复强暴以后,会死心塌地爱上暴徒。还有的是被革命者绑架,结果是认同革命不说,还对自己剥削阶级出身充满敌视。为什么?撇开洗脑的作用,因为这样心理就解脱了,甚至享受了,否则,屈辱和痛苦会比死了还难受。潜意识的反应,自我欺骗,逃避痛苦,比理性思维,接受痛苦的力量强大的多。
但更多的朋友,仍然没有得这个病,比如丁玲。。。还有,王蒙。。。最近看了他不少书(王蒙哲思录,天机中国)。王蒙笔头很业余,可以说没有什么文笔,和我们中小学没有学好的朋友(首先是偶)可以一拼。但看了丫的狂呼乱叫之后,感觉丫和正好是和瞿希贤截然相反的例子。就是说,丫的革命狂热劲头,歇斯底里,丝毫没有减退,老夫聊发少年狂!当然,王除了早年的右派,受到的迫害可能弱于瞿希贤。而且丫后来风生水起,2开,3开。。。N开。但我仍然要说,受到比瞿希贤更惨烈迫害的人多了,未必见得都会反戈一击,放弃和否定年轻时代的理想追求。
说到这里,是不是偶认为,王的道德,情操,人品,比瞿希贤高尚么?未必。在这个例子中倒很可能相反,瞿希贤像是个朴实的知识分子,反省,反叛,应该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王虽然也是知识分子,却也做过官僚,其圆滑可想而知,坚持理想主义并不会有任何利益的损失和风险,不过是:又要面子,又不失里子罢了。但,这些我们何必去管?难道,如果不会给自己带来风险,偶们就不能对当局破口大骂了?而且,容易理解的是,王蒙很可能有更深刻的历史眼光,文化眼光,对一个信念的定位会把握的更准。而瞿希贤受到更多的迫害,倒有可能激发潜在的心理激烈反应。
为什么李劫夫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呢?因为你虽然年纪大了,仍然坚持年轻时候的梦想!当然,梦想错了,幡然悔悟,弃旧图新,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比如林语堂,年轻时,甚至中年时,都在否定基督教,但信仰旅来旅去,最后还是拥抱基督教。但他本来就不是革命人,而且,按李的定义,变来变去,早就垃圾,不再‘年轻’了。
现在的中共领导人,都早已走着和年轻时代相反的道理上,也不可能算‘年轻人’了。事实上如果你还是‘年轻人’,一定抓起来,比如薄熙来。王蒙没事,因为丫尽管狂呼乱叫,却不是真刀实枪,做不出什么实事,当局只会觉得好玩,不会感到威胁。
偶再次想到了阿Q。首先阿Q是个革命人。而且阿Q脑子笨,发不了,年纪再大,恐怕也只能是“手持钢鞭将你打!”。再则,就是因革命倒了霉了,如果没有毙命,再给他机会,肯定不会反思,来一个反戈一击之类,所以一定还是:“你革的命,偶革不得?”所以阿Q永远是‘年轻’。
但阿Q永远革命。永远年轻,仍然不等于革命人永远是阿Q啊?然而别忘了,你如果一反思,一后悔,还能叫革命人么?当然不了,而且你根本成了革命的叛徒了么。所以,革命人,只能永远是年轻的,因为你抱定的理想,必定是从小开始的。花岗岩脑袋,和阿Q木鱼脑袋,结果也就没有差别。
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先生,怎么都应该算阿Q一号。有比先生更花岗岩的脑袋的么?‘偶便死了,也一个不宽恕丫的!’,没有了。
一个文艺作品诞生之后,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不再属于创作者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首雄壮的歌,属于全人类,绝不会因为作者的背叛,而有所逊色。
让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以及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在这首歌面前发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