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海峡两岸的“领导抗战”之争
章立凡
多年来,大陆的抗战宣传一直使用“中流砥柱”一词,演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对此颇有异议,近日,他在主持九三军人节及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表示,中共长期以来自称领导抗战,共军是“中流砥柱”,忽视国民政府领导全国军民八年抗战的历史与贡献,令人非常遗憾。马英九说,“中共曾参与抗战,我方从不否认;但中共并非居于领导地位,而是辅助地位,也是事实”。他强调,八年抗战的历史真相只有一个,抗战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领导全国军民艰苦奋斗的成果,这段重要历史他有责任清楚交代并传承给后代,不容抹杀。
亲历抗战的国军上将郝柏村先生,近年多次就抗战的史实据理力争,最近又发表公开信,向大陆当局呼吁:“难道我们要把蒋毛的宿怨,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的贡献,非蒋先生个人的功业而已,但他是领导人,则为不争之史实”;郝老将军还提出五点建议,其中包括“联合台北、北京、日本和全球的二战历史学者,根据各方所提资料,公开研讨抗战历史真相”,等等。
中共官方宣传口径
马英九、郝柏村先生的抗战史观,令读者动容;但他们对“中共自称领导抗战”的认知,或存在某种差池。检索中共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分别于1995年、2005年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讲话文本,立论均为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中共领导敌后战场,强调本党的“中流砥柱”角色,但一直避免使用“中共领导抗战”的表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近年发表的纪念抗战文章,基调与此相同。
尽管中共领导人刻意回避本党“领导抗战”的提法,但宣传部门惯于对“中流砥柱”作过度发挥,制造“中共领导抗战”的历史假象。这类历史虚无主义发明的极致,即毛新宇博士在CCTV电视节目中的首创:“我爷爷”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总共消灭了150万日军;二战中为人类做出最卓越的贡献的两个国家,一个是苏联,另一个是八路军新四军为代表的“我爷爷”领导下的中国。
与毛博士神奇言论相对照的,是一则大陆网民的诙谐段子:“淞沪会战时您在哪儿?”“延安”“徐州会战时您在哪儿?”“延安”“武汉保卫战时您在哪儿?”“延安”“长沙会战时您在哪儿?”“延安”“桂南会战时您在哪儿?”“延安”“上高会战时您在哪儿?”“延安”“湘西会战时您在哪儿?”“延安”“所以您就是……”“嗯,对,我就是中流砥柱!
毛为何提“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是否等同于抗战领导者?是当下所有歧见和争议的关键,故辨析“中流砥柱”的本义和转义,尤为必要:
“砥柱”,是黄河中的一块巨石,又名“砥柱山”,位于河南三门峡以东黄河急流中。
“中流砥柱”一语,出自中国先秦古籍《晏子春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其他辞书的解释基本相同,大体上相当于“中坚”(Mainstay),但没有“领导”(Leadership)的含义。
抗战“中流砥柱”的说法,1945年4月24日首次出现在毛泽东为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总结了党成立以来领导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在报告结尾部分指出:“三次革命(章注: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此文的主旨,意在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组成各抗日党派的联合政府,战后在中共领导下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事前他曾在党内分析联合政府的三种可能性,前两种以国民党为中心:一是中共交出军队去做官;二是以蒋介石为首,承认解放区;毛则倾心于第三种:以中共为中心。但他认为须待实力扩张到150万军队、1.5亿人口时方能实现,故“这个问题不在报告上写”(毛泽东:《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1945年3月31日)。
此时的毛泽东,虽有取国民党而代之的雄心,尚不具备挑战蒋介石抗战领袖地位的内外条件。为了维护雅尔塔体系的稳定,斯大林对中国问题与美国基本上持相同立场:即国民党主政,中共参政,迫使蒋介石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在蒋领导下实现中国统一。
为在战后争夺领导权,毛在报告中提出了“两个战场”说(即“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在舆论上与国民党争功。强调中共牵制的日伪军数量,称自己“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指责国民党“消极抗日”,无视八年抗战中,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对日军的22次大型会战、300余万军人的伤亡和200多位将军的阵亡。当然,中共的抗战功绩也不容抹杀:参与太原会战并在其中的平型关战役获胜,发动过一场百团大战(彭德怀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伤亡25万人,阵亡将军一名。
离现实越近的历史,越不好篡改。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并未提出“中共领导抗战”的命题,也承认中共军队在国民政府的战斗序列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之事实。毕竟当时抗战还在进行中,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刚刚废除,《开罗宣言》墨迹未干,他不便当面否认国民政府对外代表中国、对内领导全民族抗战的现实。
至于“中流砥柱”的提法,毛泽东意在强调中共的抗日功劳和军事实力,内可增强党内向心力,外可与国民党讨价还价,在联合政府中争取席位,但不存在中共是“抗战领导者”的含义。将“中流砥柱”演绎包装为“中共领导抗战”,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扭曲了毛的本意。
“两个战场”说法的演变
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曾追述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蒋介石的评价:“1938年抗日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在中共中央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报告说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就是蒋介石。所以1938年毛泽东称蒋介石是伟大领袖,是最高统帅。但是到了1945年抗战刚刚结束,毛泽东就称蒋介石是人民公敌。没几天,毛泽东到重庆开会,又在重庆的会议上高喊蒋委员长万岁,所以同样一个毛泽东,在不同时期里面,对蒋介石也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关于“两个战场”的表述,也同样吊诡多变。抗战结束时,“胜利果实应该属谁”立即成了现实的利益之争。毛泽东也翻脸变调:“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我们说,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中国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中共壮大于抗战,决胜于内战。按照“成王败寇”的中国传统,战胜者建政后,仍锱铢必较地在历史书写中与败军将帅争功。毛泽东关于国民党“消极抗战”和蒋介石“摘桃子”的说法,成了中共版抗战史的正式文本。
风水轮流转,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经济、政治交往日增。得益于中共的对台统战政策,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再成为禁忌,关于国民政府和军队抗战的史料、著作和影视作品,陆续浮出水面,历史的真实一面才逐步为大陆公众知晓。但国共两党各自领导一个战场、中共是抗战“中流砥柱”的说法,仍是大陆官方抗战宣传的主旋律。
习近平讲话的玄机
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最近前往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他会见时强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为抗战作了重要贡献。连战也同时肯定了“两个战场”的作用。而在台湾国民党内,仍存有大陆“争夺抗战话语权”的纠结,坚持“对日抗战不论正面或敌后战场,都是由国民政府所领导”。国民党高层的各种异议,习近平不会不知道。
9月3日的阅兵式上,习近平发表的纪念抗战讲话,连同标题仅1720字,是20年来中共领导人同题讲话中最简短的。通篇内容立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之新高度,不再沿袭传统主旋律,纠缠于“两个战场”和党派之见,更未使用“中流砥柱”一词。这种新尺度是出于统战策略的考虑,还是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某种认同?目前尚不得而知。
尽管国际国内对阅兵式存在多元解读,尽管两岸的“一个抗战,各自表述”尚未达成共识,但中共领导人的最新纪念抗战言论,姿态堪称得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中共作为外战的受益者和内战的胜利者,无须与失败的老对手强争抗战之功。
2015年9月5日 北京风雨读书楼
BBC中文网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9/150907_cr_china_taiwan_para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