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刘震云最近火了,两部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上幕。能够被选中改编为电影的小说都是出类拔萃的。其中一部就是偶评论过的“一句顶一万句”。早年刘的“温故1942”被改编成电影“1942”。偶没看过,只知道里面有美化鬼子救济河南灾民的情节,所以以为它和“色。戒“,”南京!南京!“ 一样,是汉奸片。 昨天看完了刘震云的“温故1942”,感想如下: 1)这段史料应该知道,这个意义上,刘小说有功。特别是让人民知道了美国记者白修德,偶觉得,他至少应该和白求恩齐名,差别是他没有牺牲。 2)小说水平一般,虽然基本忠于事实,但缺点不少。 38年,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进攻,扒开了黄河花园口,致使近90万人民死去,其中河南人最多。42年河南大旱,蒋介石政府救灾不力,饿死,加上旱灾逃荒致死多少?从不到百万到一千多万的说法都有,但最可靠的范围,大约是400-500万。刘震云则采用了300万这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我只举出一些比较应该注意的要点。白修德以一人之力,最后迫使蒋介石政府救灾,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官员贪腐,救灾不力,但无论如何,也使饿死减少很多,到底多少,当然无法知道,但至少是若干万人计吧?所以白修德等于是菩萨化身了,中国应该为之立碑树像。 白修德的最关键一步是通过封锁严格的中国电讯控制,洛阳电报局发往美国,所以洛阳电报局理应褒奖,但洛阳电报局的发报员被处决,罪名是"泄露机密"。当然美国人在当时中国地位是无限高的,一个战地记者也可以晋见蒋介石,如果换个中国人呼吁救灾,效果是没有的,而蒋介石政府最后不得不救灾,实在是事件已经闹成国际性,洋大人全知道了,中国官不怕百姓,怕洋人,洋人可能不会掐住蒋的脖子,但至少蒋要面子。 河南还有一个美国人,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赛珍珠。。。。白修德是又一个,不奇怪,正义感的人士都是左派,两个人都遭到麦卡锡迫害。 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河南灾民会袭击蒋介石的抗日军队,蒋介石的抗日军队整苦了人民是肯定的,刘震云的书里有描写,就是溃兵抢灾民,但场景规模有限,历史上到底军队是这么激起民愤的,看了小说,偶仍然不清楚。 蒋介石当然形象负面,从开始就不关心灾情,甚至想掩饰,最后是`被洋大人捅破,不得不做出反应。最后日军以六万兵力,歼灭国军30万人,其中有几万是灾民的功劳。蒋介石愤愤不平地认为,是鬼子想出了赈灾救民,从而帮助歼灭国军这样的鬼主意,才导致中国军事失利。这可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了。蒋不接受教训,或者说他接受负面教训。 但让偶愤愤不平的是:刘震云书中的蒋介石居然说羡慕老毛,因为毛可以不负责。这算什么意思?难道蒋认为自己的道德高于毛了?毛哪里不负责了?陕甘宁边区饿死人了?这个政治错误大狠了,放文革,刘要扒掉八张皮。刘显然也不忠于事实,蒋不可能这么讲的。 另外有意思的是:日军一开始就抱有赈灾救民,是为了让他们帮助歼灭国军。刘书中日军有叙述。但偶仍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历史资料,至少,战后南京大审判里必须追究。而且偶更好奇的是:日军是如何把赈灾和歼灭国军联系起来的?总不会是灾民提着国军人头去换粥?这个细节非常重要。这反映日军到底有多坏,到底有多狡猾(可能比偶诸葛亮还狡猾)。但刘震云书一丝没有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