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运河客轮(5) 离开乌镇后,我们就进入吴国地界了,要去那里进行友好访问。下一站是平望,已经是江苏省的一个镇了,归吴江县管。有意思的是,现在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分界线仍然沿用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国界,一界两国,两千五百年不变。从杭州至平望那段水路,客轮并没有走运河,而是在运河西边的宽河里航行,因为运河太靠东。顺便提一下,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为了把江南出产的丝绸茶叶和盐巴运到北方去,而不是为了方便水乡各镇的枢纽。船到平望后就改走运河水道了,由此可见平望是处咽喉,既是水上咽喉,也是地上咽喉,是兵家常争之地,唐玄宗(唐明皇)时就在那里设驿站了,不过那时平望仅是个小村落。我总觉得平望镇名的由来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但现在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解释和资料,以后如有机会查看镇志并得解释,定向大家汇报。
夜班钟声到客船
平望镇一景 既然我们已到了吴地,时间也已是后半夜,不妨温习一下干将莫邪的刀光剑影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却代表了广大古代吴地的铸剑师傅们,正如黄帝炎帝也只是部落代表或部落名,并非确有其人。古代的吴越有高超的铸剑技术和传统,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就提供了很好的物证,剑身上刻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越王句践,自作用剑),考古学家们相信那把剑是句践的。那柄剑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仍然是件精品。浙江省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是天目山的余脉,山名就是取自莫邪干将的缩写,山上有个“剑池”,据说是他们炼剑的地方。苏州的虎丘山也有个剑池,也说是干将莫邪炼剑的地方。总之,吴越之地,叫“剑池”的池子很多。干将莫邪炼的剑为什么好呢?首先是工艺精湛,三年炼一剑,千锤百炼,剑拿到手时第一眼就让人爱不释手;其次是砍头如劈瓜,锋利无比。干将莫邪炼剑时是铜器时代的末期,而他们首先使用合金技术打造合金剑。据说那对夫妻炼剑时要杀几个人,把人血注入池水中,锻炼的剑就在池中淬火。我先父说人血中含铁,杀人炼合金剑是可以解释得通的。虽然干将莫邪不知道现代的科学道理,但经验告诉他们那是好的。
越王勾践剑
苏州虎丘剑池:他们在找阖闾墓
虎丘剑池:据说这个是吴王“阖闾墓”的入口 传说干将莫邪是吴国人,但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吴国和越国都已被楚国灭掉了,吴越之地都是楚国的地盘了,所以就有了他们是楚国人的说法,也算是政治正确吧。楚王叫干将为他打剑,干将觉得楚王性格乖戾,很不可靠,就与老婆莫邪商量。夫妻俩商量的结果是决定打两把剑,一把雄剑叫“干将剑”,一把雌剑叫“莫邪剑”。他们把雄剑传给儿子,把雌剑献给楚王。正如他们夫妇俩所预料的,楚王得雌剑后就杀了干将。但干将的儿子在成年后拿着那把雄剑杀死楚王,替父报了仇。这个故事在西汉刘汉著的《列士传》和《孝子传》里有记载,故事的真伪程度乃由看官们自我定夺。
莫干山
干将莫邪在莫干山炼剑 吴地人的饮食习惯与越地人大致相同,区别只是吴地人是两粥一饭,越地人是两饭一粥。关键是那顿晚饭,是稀还是干,向人诉说了自己是哪地人。现代人工作繁忙,为了适者生存,吴地人民很有可能把晚上一稀改成一干了。至于菜肴么,大致还是鸡鸭鱼肉配以蔬菜瓜果。出文人的地方怎么可以不做毛笔呢?要做毛笔就要养山羊,养了山羊就要吃山羊肉。水乡养鸭本是顺手之劳的事,吃鱼吃虾亦当是顺手捉摸的事。土特产有酱菜酱瓜和辣酱。辣酱的味道是辣中有甜,甜中有辣;说辣不辣,说不辣还真有点辣。吴地说书比较普及,1949年前有遍地开花的茶馆说书,还有活跃的文明戏(话剧)和绍兴戏(越剧或绍兴大板)。
夜半钟声早已敲过,船儿摸索着开进了运河,well,没错,是运河,若是船儿一早有太子哥哥领航,还怎么会有误入歧水的说法呢? 苏州市的光裕书场
土特产:袜底酥(酥皮椒盐点心),里面的馅子是芝麻粉,糖,椒盐。我小时候这点心卖6分一件,收半两粮票。读者们可以看出半两粮票的功用了吧?
八珍糕
松糕
酱菜。左手一碗是酱菜,右手一碗还是酱菜
平望辣椒酱
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