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到大学执教以后,一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真正地从事学术研究。我很着急,但是,单位的领导总是给我安排各种任务,把我当成了工具,没有足够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虽然也挤出时间看书,找到一个研究方向,一直没有写作。21世纪移民加拿大后,我又打工挣钱买房子。然后,有了居所以后,我才开始看书和写作。这时,我已50岁。我的目标就是写作学术书,要创造理论和新知识。其实,真正开始执行我在中国已经拟定的计划是在2005年。到了2006年,我写了一本书的初稿。开始联系中国的出版社。中国的出版社要求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想,我的书肯定不符合标准。又开始将书稿翻译成英文。在北美洲寻找英文出版社。当时,我对这里的出版社的出书要求一无所知。我一开始就瞄准加拿大的出版社。我的想法是,我可以自称加拿大人,要求加拿大的出版社优先为加拿大人服务。联系了许多加拿大的大学出版社,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好像他们都懒得看我的出书计划。唯一让人意外的是,一家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的出版社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很积极。他们看了我的Book Proposal,要求我寄给他们两份书稿进行peer review。当时,我的书稿很长,有600多页。打印两份书稿搞坏了一台打印机。可是,书稿寄给他们以后,他们只找了一位专家评议。由于我的书稿内容、观点和理论的方法很不成熟,自然被那位专家否决了。但是,那一定是一位加拿大的学者或大学教师。我不知道他是谁,因为专家评审是匿名进行的。他写了长达14页的评议报告。麦吉尔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将报告转给我。那份报告很详细。我个人感觉,一位博士生导师给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指导意见可能也不及他给我写的评议。那使我终生受益。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加拿大的学者非常认真。他从头到尾看了我的书稿。我以前在中国上大学的时候导师的指导意见也没有这样认真和详细。差距太远。我从他的评议中受益匪浅。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说写书的时候论点要一层一层往前推进。虽然我以前在中国写文章的时候,也知道论点要一层一层推进,这一次我的确是忘记了。他提醒了我。他还提出很多意见,都让我受益。虽然我没有在加拿大或美国读过博士,我仍然认为我意外地接受了一次博士生导师的指导。而且是免费的。后来,我修改我自己的书稿,将论点梳理清楚,一层一层推进。书稿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点,我自己写出来的书能从前到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写书的时候,千万不能东拉西扯,不能wandering from time to time。如果不能一层一层推进,不能前后连贯,而是天女散花,写的书很可能成为一个科普读物,不是一个专门的论著。 后来,我再也没能找到像麦吉尔大学出版社那样高层次的出版社。我处处碰壁,没有一次遇到一个出版社愿意要求我将整个书稿提交给他们找专家评审。最后,我找了一家Self-publishing的出版社,那家出版社专门出学术书。虽然作者需要支付一定的出版费用,还是能出书。书能够行销全世界。而且我发现,我的书在法国售出的比在英国售出的还要多,尽管我的书是用英文写成的。我个人自信,本人写的书已创造一套知识体系。我会通过北美洲的学术团体来推广我自己的书。如果得到学术界认可,也许还能找层次比较高的出版社出书。80年代的时候,我想到美国留学。由于国内大学的用人机制阻碍我出国,我没能圆出国留学梦。现在,我想与北美的学术界交流。将来也不能排除再次收到麦吉尔大学出版社的“我们对你的书稿感兴趣”的来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