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0,属于高分,但在严歌苓小说中属于中等。但看下来,感觉其实水平要超过圣母三部曲(多鹤,第九,史诗)的大约8.5分。而分数偏低,很大程度仍然是因为边缘文学(美国,中国)的缘故,因为中国读者对美国故事的兴趣,理解不够。偶想,那诺奖的小说,可能就没有边缘文学。偶觉得,应该可以打到9.0左右,就是传世佳作,超过了偶以前读过的所有。严歌苓现在剩下来没有读的,主要就是“陆犯”,“陆犯”和“多鹤”获同样奖,就算略微好于多鹤,也应该超过不了“无出路”。如果全面评论,化偶太多时间。。。所以偶就蜻蜓点水了。首先让偶们欣赏一段:=====================。。。想想看,我图的是什么?……就是那天夜晚刘先生告诉我他要去美国,而不是去香港,我才一下明白,我图的是什么。殷恬菁说:噢,你下礼拜五走。她这句话的逻辑不怎么样。她其实是把脑子闪过的一道演算读出来了:今天是星期六,到下礼拜五还有六天。六天够把一笔三角情债结清了——够吗?她还可以造访一次李师长,如果他还是没有同他乡下媳妇了断的意思,还是为他的马团长驴团长乱拉皮条,她就在星期四的晚上给刘先生打个电话;我决定和你去美国。美国在我无知的母亲心里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宪法中两度遭遇的“排华法案”,没有芝加哥满街影影绰绰的流浪者,没有给我找麻烦的FBI。她脑子里的美国是好莱坞华丽的布景,画在天幕上的明媚天空,将有色人种拦在外面的拍摄地海滩。在她无知的向往中,美国是华尔兹和香滨酒。云淡风轻的翩翩男女,舞来歌去不食人间烟火。她宽阔深邃的无知里,美国不存在那种火车、轮船、飞机、有轨电车、公共汽车,上面一律有这样的标识:“有色人种——这边;白人——那边”。她更不知道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白人士兵,他们宁死也不愿输入有色人种的血液。我十九岁的年轻的母亲首先要同美国恋爱其次才是去爱刘先生。。。=====================故事的背景偶不得不交代一下---就是歌苓的母亲,年仅19岁,必须要在解放军师长,和即将赴美的富人之间做一个抉择,富人那边的美国是一颗很重的砝码,和一般民众无异,歌苓母亲脑子了对美国完全一片人间天堂的印象。。。但这里其实有趣的只是严歌苓克制不住的讽刺了一下。现在国内外洋奴太多,所以,严歌苓这么写,也算有意无意的凸显了自己文化人的素质,更流露了对美国的一丝不屑。懒了,懒了,优点缺点都不多说了。。。只说偶最欣赏的吧---那就是严歌苓那始终没有出场,而仅仅出现在歌苓脑海里的母亲了。。。或许换个人看法不一样,反正偶是被震撼住了,一个上了四年学的15,6岁村姑,那么老到,麻利,轻轻松松打下大上海十里洋场一片天,三年时间,就可以在官一(师长)和富一之间从容选择,相信就是让巴尔扎克看了,也要把他的“高老头”(里面拉斯蒂涅征服巴黎)地下一抛,噼噼啪啪拍起手来了。偶想,偶几十年老江湖,还真远不如一个小村姑耳!但笑话归笑话。是不是每个女人都那么富有匠心,捞取成功男人的?偶不知道!但就算这样,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的,如果都像殷恬菁(书中严母)那么厉害,哪里有那么多师长,富翁相配呢。。。然无论如何,这凸显了如此重大的社会学(高价值女人的生存哲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处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严的快刀乱麻利落描写,本身是不是一种讽刺和否定呢?不知道了。曹雪芹有没有否定薛宝钗的世故呢?这究竟是能力,还是势利,是圆滑,还是乡愿,没有人说的清楚,争议实在太大了。偶是不喜欢薛宝钗,她太势利,但偶有她的势利能力么?偶是看不起诺奖,看不起爵士,但偶吃不到葡萄耳,但偶赞赏萨特,霍金还是可以的?或许,这个争议,这个说不清楚,就是文学魅力所在?有些世交朋友为了林薛之争而断交。这是严最出彩的一本小说,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