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此难非彼难。相见是困难,难得。别离是难过,难受。生死离别,人生痛苦。死不可怕,但和所有亲友告别,那真是可怕。如果这个痛苦都被生活的痛苦压倒,人就可以自杀了。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受可能现代人已经难以体会了。为什么?因为地球变小了,而既然见面不难了,离别也不怎么痛苦了。 偶们如果插队远方,自然分别很痛苦。但,如果就在郊区插队,哪怕一年也没回家,心里也坦然很多了。 但是芳华的时代,地球还那么小,所以偶是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的。 现在来说说芳华里的几个离别情节。想到这个,是因为被萧穗子突然被叫住上前线做战地记者,和朝夕相处许多年战友匆匆告别,就一个背包扔下来拉倒。就几声“穗子,给我们写信啊"...是不是也有点太淡如水了?还是萧穗子人缘不怎么样?当然,后者是偶开玩笑了,严歌苓不会自爆其短的,就算同事关系不怎么样,也犯不上现在那么坦白的。 偶不知道了,到底应该怎么看?换了偶,说不定还要更淡定了。 第二个镜头,是文工团要散伙了。。。这个气氛就浓了,当然因为人多。。。而且有准备。多少年下来,等于是一个家的感觉,怎么说散就散了! 偶出国后第一个小时就感到震撼了:”接你的费用是你导师出的,你不必出了“。完全是割断脐带的感觉了。 第三个镜头,是只有何小萍一个人送刘峰离开。气氛是平淡的,只有何小萍以军礼定格了。刘峰当时应该是不知道何对他有情愫了,因为两个都是不怎么合群,平时关系又不错的,所以没有情愫作为好友来送别也正常。那么,刘峰是不是后悔(或者说遗憾)当时不知道呢?谈不上的。事实上小说的处理是两人后来是相敬如宾的,也算一种遗憾(这电影里没有)。 偶忽然觉得,刘峰被凄凄惨惨赶走,虽然是一种悲惨,然不也是一种幸运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知道李白不喜欢离别的悲悲戚戚,所以故意装的欢天喜地。钱钟书太太杨绛传里,杨绛和家人几次痛苦离别时,都是不等火车开动,家人就先离开了,这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悲戚的感觉。 偶在想,到底,爱情亲情友情哪个可贵?其实没有答案。爱情亲情无疑更加弥足珍贵,但一定程度,至少其基础,是生物性的,不能算高级吧?其实还是友情更难得,而显的更可贵。所以何小萍如果没有爱上刘峰,光是出于友情,只怕更感人。。。。 偶有一次,一个认识的女孩要离开学校了。。。偶没车,自然不送了,一个有车朋友(奇葩ZF)送,女孩仅仅和我们处的可以,虽然偶隐隐约约有点情愫的感觉,但偶是自我欺骗的大王,所以不会当它回事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就在女孩当时可能就是上车之际,偶一个人在家里。竟似有所动,嚎啕大哭了一场。 后来,一个和她同住的女同学告诉偶:女孩在上车之前,不停的说:XXX会来的,会来送我的!但偶哪里知道呢?如果知道。。。还用说吗? 我们追求的,是心灵的感动。但有时候,我们逃避的,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