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网友的这个帖子。柳堡的故事歌从小耳熟能详,但真正知道故事的人恐怕必须至少要80以上。当然这份革命的浪漫主义其实光从歌曲歌词里也能感受的到。。。 军人谈恋爱是困难的,不要说一个副班长,就是军长司令,打仗都无法带个女人。而于战士级别的副班长,谈恋爱现实里完全天方夜谭。故事的原型是一个副班长爱上了一个村姑,当然部队转战只能离开,不久副班长牺牲了。后来战友遵循副班长的描述,找到那个地方,找那个村姑,可早已是---去岁今日此门中。 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感动了作者,于是有了小说,凄美变成了美好的结局。毕竟,喜欢悲剧的少,喜欢喜剧的多。虽然从文艺的角度,悲剧的文化往往可以更深刻。但比较难处理,你不能要求作者太高,何况观众深刻的也有限。 改开以前的中国,一个名词永远挂着,就是‘人民’,但还有一个名词也是---‘革命’。到了现在,‘人民’还是挂着,‘革命’是不见了。但那个时候,啥都是‘革命’。邓玉华在‘东方红’里的‘五彩云霄’里歌词有‘革命的花儿’。花都革命了。‘沙家浜’里有‘革命的老奶奶’。 至于革命的XX主义就多了,这个XX可以是人道,浪漫,现实,理想。。。柳堡的故事让偶想到的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XX主义其实都是在滥用,尤其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当年做小男孩的时候,‘革命’是知道的,也是必须的,但‘浪漫’,就敬谢不敏了。小男孩最怕的那档子事,就是‘浪漫’,称之为下流。头可断,血可流,不可下流。上课位置是固定的,如果分配和女生同桌,乃天大不幸。偶后来分到和一个男生坐,高兴的要命了。
可是现在的小男孩呢,完全反过来了---你丫长大了做什么?‘讨老婆!’,吓的偶倒退三步。 革命---其实有点宗教情怀。古今中外的检讨起来,其实和禁欲有联系的。就是几乎所有宗教都禁欲。革命,作为一种类宗教情怀,也有同样味道。我们小时候和现在小孩子不同,是因为当时革命氛围浓烈,而现在不革命了。 而柳堡的故事出炉的1957年,正是革命氛围仍然非常浓烈时代,所以柳堡的故事具有晴天霹雳的冲击力,这个力度不会下于改开开始的李谷一的‘乡恋’。还有四人帮打倒后当局播放‘洪湖赤卫队’歌曲。 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不浪漫,浪漫不革命。在现实里,解放前的部队里副班长和地方谈恋爱肯定触犯纪律。严歌苓在70年代的部队了,只有两个人都是排长以上才可以恋爱。严15岁搞这个事,结果被纪律处置。战士整天想入非非,那打个屁仗啊。 当然共军这个问题其实比较严重,因为其他军队往往可以抓住女人就立刻开扒衣服。日本人如此,苏联人也是,在东北,女人害怕苏军脸上都涂了锅灰,但最后苏军不看脸,只摸胸,有则扒之。 当然这个苏军,哪里革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是真革命,毅然放弃资产阶级小姐。这和司汤达的‘法妮娜。法妮妮’里烧炭党人如出一辙。 但共军不行,因为是真革命,连正常谈恋爱也不行。当然进了城,大官小官自然就可以了。更可以美其名曰,革命的浪漫主义。 柳堡那样的故事---很可能全国都没有发生过,当然类似爱情的朦胧萌芽被扼杀是普遍的。这是作者感叹的由来。 到了1957年,严酷的革命纪律,一定程度在感情上,被挑战了。。。虽然仍然在革命原则并没有被破坏的前提下。 而苏联作品‘第四十一个’,这个挑战就显得残忍了。几乎是以人性(爱情)来控诉革命了。。。结果被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作品。 你到底要什么?(一本苏联小说书名)要牺牲人性的类宗教情怀,还是人性?此事古难全。这是一个大题目,本文不能展开了。但罗素的回答,是后者。因为他的三大追求,第一是爱情。第二是知识,真理。第三才是同情心。但罗素虽然够左,但仍不是革命家,不是宗教家。所以可以回避这个艰难的选择。 回到柳堡的故事,其出笼不是像苏联‘第四十一个’那样吹响变修的号角。倒可能多少还是受苏联英雄母亲的影响,多生小孩吧?如果都像保尔,小孩全没了,革命的班没人接了。但更重要的,是说革命党人也是要人性的! 革命的浪漫主义再荒唐,自相矛盾,前提仍然是革命。所以公知是不会喜欢柳堡的故事的!崔哥不是公知!崔哥要革命!偶爱崔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