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这书,是怎么回事?好书?好书。推荐?不。鸡鸡狗狗,零零碎碎,不足挂齿,但是对了解美国社会的一角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出身于铁锈地带,美国中部偏北,所以书中没有类似南方中西部白人的红脖子概念,而是传统工业空心化以后的一些失落人群和社会状况,作者也就以回忆录方式围绕着自己展开,有其代表性,但视野有限,也没有北上涵盖底特律芝加哥之类。。。但那里黑人多,而作者周边则是以爱尔兰-苏格兰后裔为代表的白人群体。 就其本人而言,他成功了,实现了阶层向上流动,算是凯歌,战歌---恰巧,虎妈是他重要的提携人。。。但是诚然所言,多数低阶层人们实现不了向上流动,是悲惨的,所以称之为悲歌,也对。顺便说一句,虎妈书虽然很文化,但无论是提携作者,还是推动两个女儿的职业,都很不文化,而是完全的市桧,势利。 作者高中毕业于一所破中学,但看来读书天赋不错,当了四年兵后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然后考取耶鲁法学院。。。以此跳越了龙门,第一份工作就是六位数。工作和美国法律界,政治家的顶尖人物打交道,还有最优秀的妻子,回首往事,恍然隔世,这个时候人想不得意,也难。 美国的阶层固化到底多严重,而像作者那样跳过龙门的朋友比例多少?这样的书,统计,可能已经牛充韩栋,早有人指出---美国的向上流比欧洲更困难。 就作者言,其家庭背景的弱势自不待言,母亲吸毒,老公走马灯的换。但作者的其他家人大抵不错,而且外祖父母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些比较正面的因素终于战胜了母亲负面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家庭环境不能说特别的不堪,而且整个家族的层次也不算太低,至少就经济层面看,在美国算得上中等。 偶喜欢跑步,结果看见谁都向他推荐跑步,奇怪---没人接受。最后想起来---偶以前认识一位台湾博士,看见偶,强烈推荐偶去做美国律师,读法学院。偶觉得很奇怪---偶可能是最不合适做美国律师的人了。现在想想----被偶推荐跑步的朋友,同样觉得很奇怪。 但是看了这本书,偶有点明白了这位博士的初衷了----他确实有道理,虽然偶也确实不合适。。。而己所欲,施与人,乃人的一种本性。 金灿荣在嘲笑美国的GDP高时,半开玩笑的称---20万亿里面2万亿是法律。。。这可能不算特别离谱,法律的FDP越高,才是这个社会的一个越大的悲歌吧? 比较令人瞩目的是,这些被产业空心化抛弃的人们精神上有点垮了,虽然比较垮的仍然只是其中部分,包括作者吸毒的母亲,但是文化上的一定程度的堕落---最突出的乱花钱,在各方面不自律。。。最让偶侧目的一个例子,就是无论怎么穷,都要准备很多圣诞礼物,哪怕高利贷借债。。。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经济的困顿是极其容易陷进去的。。。这也让人想到----很多人中了千万的大奖,但若干年以后,还是一贫如洗,需要政府的福利。。。这样的文化,用明天的钱,和中国人用昨天的钱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外婆口口声声说自己工人阶层,当然也是民主党拥趸,但其不肯躺平要奋斗向上却又有一点宗教基督精神---这一点作者认同,这个似乎更加共和党一点。。。现在民主党基本面群众破罐破摔的文化是原来就是如此的,还是最近50年形成,而50年以前的美国,也是讲究勤劳奋斗节俭,如同现在自律的中国人? 作者的外祖父母不是代表了他们时代的精神文化?不仅不是破罐破摔,而且还要向上奋斗,读书,出人头地?卓别林的“镀金时代”里工人不是拼命干活的么?所以那个时候的美国蒸蒸日上。但如果那样,文化的变迁也可能在将来富裕了的中国发生,人们也会破罐破摔要政府大发福利。。。这样,国运有周期,文化也是了。。。。偶一直觉得外国文化甩锅,无赖,比中华文化差太多·。。。。难道以前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