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回: 合群轉述釋耶之辯 重生討論有神無神 這天,重生正在他的實驗室里做實驗,就見雨安又過來找他了。帶上門以後,雨安便問重生知不知道葉夢緣買了一輛二手車,白色本田,看起來挺新的呢,現就在你們北邊的那公寓樓下面停着呢!然後又接着說:“你看看人家,真是精明得讓人羨慕呀!第一個早早地來到常青園,又第一個跨系選讀計算機課程,現在又是第一個買車的,將來恐怕又是第一個拿到本校的計算機碩士和找到全職工作的呢!……”重生趕忙攔住雨安的話頭說:“這邊的二手汽車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貴的,你如果想買當然你也可以自己買一輛呀。”“可是買了車我也不知道怎麼開呀,再說萬一開壞了怎麼修呀?”見重生不回答她,雨安低下頭又說:“……我們一起湊錢買輛車好不好。——要不暑假時我們搬離了常青園,住的地方離系樓遠了,沒輛車多不方便呀。”這時重生才意識到,出國大半年以來,自己雖然省吃簡用地把出國時借的那些錢差不多還清了,但如此以來,自己的銀行賬戶里並沒有剩下多少余錢能夠買輛汽車的。關鍵是出國以後,他還根本就沒有認真想這些事情呢!又過了一會兒,他給雨安出主意道:“這裡像國內一樣也有公交車的。從常青園搬出去以後,你可以租公交車站附近的公寓呀,或者乾脆就只租學校附近的公寓?”“學校附近走路距離的公寓又少又貴,很難租到的。不過那公交車站附近的公寓倒是還可以考慮的……” 兩個人又沉默了好一會兒,重生問她讀了《共產黨宣言》沒有。雨安說她在網上看過一遍了,但其中有很多地方她並不理解,又對重生抱怨說她現在學習和助教工作都挺忙的,根本沒有興趣和心情去研究那裡面的宏大邏輯和深奧道理。重生見雨安如此說,也就不好意思再和她討論那些對她的學習、工作、買汽車、找公寓等等確確實實沒有任何事跡用處的東西了。只好又接着提醒雨安說,最近合群正盤算着買輛二手車呢,合群在國內工作過,應該早就攢了些錢的。如果雨安真的想和別人拼車買,問問合群倒是可以的。雨安只好說:“那好吧。……”然後就離開重生的實驗室,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出去了。 那天晚飯時間,合群、志非、重生三個室友難得又湊在了一起。合群的興致還挺高,他一邊準備晚飯,一邊對志非和重生說: “上周末我們辯論有神無神,這倒讓我想起上大學時的室友向我提到過耶穌會的利瑪竇神甫曾經和華嚴宗的三淮大師也進行過類似的一場大辯論。這些天我專門上網查了查,果然不差。那場辯論就發生在明末時的南京城呢。你們在南大讀書時恐怕都沒有聽說過吧!” 重生和志非果然都搖搖頭。志非在那裡感慨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和馬克思主義一教獨大的確容易使人們閉目塞聽。但重生卻說他早就聽說過利瑪竇神甫,知道他是早期來華傳教士中很有名的人物,是最早翻譯《幾何原本》的徐光啟的老師,而且據說他姥姥家門上的天主教差不多就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呢。只是他沒有聽說過三淮大師,也沒有聽說西方在武力叩關之前,東西方還有過一場有意思的文化辯論。 “那三淮大師是明末著名詩僧,年少即出家,在南京的大報恩寺里當主持講法三十年,學問也很大。利瑪竇考量再三,覺得他如果當眾說服了這樣一位高僧,無疑是弘揚上帝精神的絕佳成果。 “那場辯論被詳細記載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上。根據那札記上的記載,利瑪竇神甫首先發言說:在我們開始進行辯論以前,我願意知道你三淮對天地的根本原則和我們稱之為天主的萬物創造者有什麼看法。三淮說他並不否認有天地主宰者存在——注意這點和李傑濤前天的說法很不一樣!——但是三淮同時認為上帝並不具有任何特別的尊嚴。於是利瑪竇接着問道,一些顯然是由天地的創造者才能創造出來的事物,三淮是否也能創造出來。因為從佛學看來,人人能夠成佛,他做為佛學大師似乎是辦得到的。於是三淮只好承認說他可以。那時房裡恰好有一個火爐,裡面全是悶着的炭灰。利瑪竇神甫就說:請讓我們看看你如何創造出另個一樣的火爐吧。三淮聽到這話,非常生氣,說神甫要他做這樣的事是完全不合宜的。利瑪竇也提高嗓門反駁說,硬說自己能辦到實際上辦不到的事,也是完全不合宜的。這時,觀眾們也都一齊參加進來,吵作一團,人人都要求知道他們到底在說什麼。最後,利瑪竇的一個中國學生瞿太素平息了這第一場辯論風波。據瞿太素看來,三淮輸了這第一輪的辯論,但是三淮顯然並不認同。 “第二輪三淮大師於是首先發問,說當你利瑪竇看到太陽和月亮的時候,是你升到天上去了呢,還是那些星宿下降到你這裡來了呢?利瑪竇回答,兩者都不是。當我們看見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在自己的心裡形成它的影像,當我們想要談論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時,或想到它時,我們就把貯存在我們記憶中的這件東西的影像取了出來。聽到這話,三淮說,這就對了。你利瑪竇已經創造了一個新太陽、一個新月亮,當然就可以用同樣的辦法創造任何別的東西包括那個火爐(這個說法當然與六祖慧能的“心動論”如出一轍,用現代術語屬於主觀唯心論的思想)。利瑪竇繼續解釋說,人們心裡形成的影像,是太陽和月亮在心裡的影子,並不是實物本身。他接着說,如果我們在一面鏡子裡看見了太陽或月亮的影像,就說鏡子創造了太陽或月亮,那不是太糊塗了嗎?結果那札記上說三淮大師第二輪辯論又敗了。當然,三淮做為一個有眾多信徒的高僧仍然不服。 “在辯論完存在的問題後,接下來辯論人性。這時候,前來參加宴會的其他客人陸續到達,被安排在好多桌子旁邊就坐。利瑪竇因為是外國人被請在首座。席間,客人們又開始討論他們聚會時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對人性應該怎樣看。是性本善呢,還是性本惡呢,還是兩者都不是呢?如果是善,人性中的惡又從何而來?如果是惡,它常常有的善又從何而來?如果兩者都不是,為什麼它又既有善,又有惡?利瑪竇一開始保持了沉默,不過在三淮介入辯論後,利瑪竇便毫不客氣地加以反擊。三淮堅持佛教的觀點,認為人性就是神性,既然神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那麼人也就既無善,又無惡;如果真有善惡,它們也是互相轉化的。利瑪竇反駁道:神只有善沒有惡,而人卻有善和惡;當人趨近神的時候,就有善,當人背離神的時候,就有惡;神如同太陽,只有光亮,沒有黑暗,世界的光亮是因趨近太陽而生,世界的黑暗則是因背離太陽而起。可能是考慮到中國人的文化情感和承受能力,利瑪竇在敘述惡的起源時並沒有提及那基督教的原罪說。他的這種通俗和恰當的比喻使在場的不少士人折服。札記里又接着評論道:由於這些(中國)人缺乏邏輯法則,又不懂得自然的善和道德的善的區別,他們就把人性中所固有的東西和人性所獲得的東西混淆起來了。至於人性怎樣在原罪之中墮落,上帝又怎樣運用神恩,當然是他們連做夢都沒有夢到的事情。直到今天,他們的哲學家們還在繼續辯論人性問題,從來沒有能夠在這個問題上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這一次,他們又對這個問題辯論了整整一個小時。由於利瑪竇只是坐在那裡靜聽,有些人就推斷他一定是聽不懂,因為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或許是太微妙了。不過,也有一些別的人迫切希望聽聽神甫對解決這樣一個複雜問題的意見。因此,當利瑪竇發言時,他們全都肅靜下來,正襟危坐,洗耳恭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利瑪竇的真實目的。他在恰到好處的時候把哲學問題轉變為宗教信仰問題了,並刻意挑起他和三淮的再次交鋒。他要在這樣難得的機會中徹底辯倒大和尚,從而樹立自己的權威。而在坐的中國文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其中一位還站起來對利瑪竇的理論進行了自我解讀,並很得意的向三淮大師發問:你怎麼回答呢?——顯然,利瑪竇很高興的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已經被他說服,倒戈了! “據那札記接着記載:三淮這時只是報之以‘傲慢地咧嘴一笑’。但是利瑪竇和眾人都堅持要求三淮用語言明確回答,而不能只是點個頭或者作個手勢。對這一點,三淮就用他那教派的教義中一個荒唐奇怪的說法來加以反駁。利瑪竇打斷他的話說:我們的論證必須從理性出發,決不能靠權威引據。我們雙方的教義不同,因此誰都不會承認對方經典的權威性。不然,我也能從我的經典里引證更多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辯論現在要由我們雙方共同的理性來加以解決。不過,那位三淮大師似乎仍然並不認輸。他不進行爭論,而是閃閃爍爍地隨口念了幾句對仗整齊、聲音鏗鏘的中國成語,佯裝已經證明了善人也可能成為惡人。 “——在這一波交鋒中,我們可以看出三淮大師和利瑪竇神甫的風采。雖然據利瑪竇記載,三淮的回答是非理性的、非正途的。但是,三淮此時已經進入了另一個狀態,進入了他的理論和信仰的國度。他被利瑪竇視為傲慢的一笑,這是中國和尚固有的手段和套路,而我們中國人已經司空見慣了。禪的最高境界是不立文字,甚至沒有表情。但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面對提出要用事實和理性說話的利瑪竇,佛教高僧能做的事也只有所謂的笑,來泯滅不信者的諸多質疑。 “那網上高人接着評論道:雖然利瑪竇認為,宴會結束以後,只有那位高僧三淮不肯承認失敗。在場的其他所有人還是一致認為他失敗了。他們對利瑪竇神甫所闡述的論點十分滿意。以致後來在集會上,他們又對這些問題討論了好幾個月。可是,利瑪竇札記上所謂‘他那教派的教義中一個奇怪荒唐的說法’,以及‘幾句對仗整齊、聲音鏗鏘的中國成語’,這其實應該是我們中國人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而恰恰被利瑪竇故意地忽略不計了。華嚴宗的三淮大師可能引經據典了。而被利瑪竇稱為‘中國成語’的地方,應該是禪語、偈子一類。利瑪竇沒有佛學基礎,當然聽不懂。這些所謂的禪語、偈子或許只是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老生常談。但是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三淮大師可能引用了他的教派中的兩個理論來說明自己的見解,一是《華嚴原人論》中所說‘無始以來,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的‘一真靈性’。‘一真法界’即‘心’就是華嚴宗哲學的最高範疇,它是‘萬有’,‘四種法界’產生的最終根源,即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這些華嚴宗的說辭,當然可以被三淮用法相與禪宗結合的理解加以闡釋,這是對當天辯論的最後總結,也就是繼續堅持自己的‘心生萬法’的法相宗見解,並不會因對方的質疑而改變。二是可能用了佛教所說的‘狂性頓歇,歇即菩提’。這個看似中國成語的偈子,是對進入癲狂狀態,非要辯贏的利瑪竇的勸說。在三淮大師看來,就辯論本身而言,如果進入了可笑的狂躁境界,該歇歇了,歇歇就是大智慧。如果這是真的,這同時也是三淮對他來參加辯論受辱而做的自我反省! “總而言之,利瑪竇和三淮各自從各自的宗教見解出發,用各種辦法解釋萬物本源,西方的見解是直接見證加推理思考;而東方的哲學大多是從萬物歸宿畢竟成空入手,用心念的虛假來推斷客觀世界的不真實,從而推出萬物都是虛的。這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礙。我們現代人都無法解釋清楚的世界起源問題,在當時靠以離苦為目的佛教主觀唯心論和以勸善為目的的耶教客觀唯心論是根本不可能解釋清楚的!” 聽完合群講的故事,志非也感嘆道:“是啊。只可惜我們中國人又是自以為聰明,只是迷信老子的‘言者不智智者默’和禪宗的‘不立文字見性成佛’這些道理。所以,我想佛教的華嚴宗對這大辯論並沒有筆錄,我們並不知道三淮大師最後到底說的是什麼,對不對?” “志非,既然你建議說要人人都要筆錄自己的信仰轉變歷程,去年我剛來美國時,和‘耶和華見證人’的一對傳教夫婦一塊兒查經時也寫過一點思考筆錄。雖然很幼稚,但是可以供二位一曬的。” 志非合群見重生拿出來的那個論文稿模樣的文章上寫道是: 我目前對無神論有神論的一點兒理解 ☆序☆ 當聽說不學《聖經》就學不到西方文化之本、以及不了解一點兒有神論者的觀點就不可能很好地建立無神論的世界觀時,我就對《聖經》產生了興趣。恰逢一對屬於基督教一支叫做“耶和華見證人”的美國夫婦正在走家串戶地傳教,我就一邊學英語一邊聽他們傳教,並與他們討論。關於無神有神的討論已經很多很多,所以我知道下面的觀點肯定新鮮玩藝兒並不多。我之所以還是想寫一下自己的感受,是想到了漢字也許還沒有像下面這樣地被“碼”過。兩個美國朋友也鼓勵我寫一下感想,雖然他們對沒有說服我皈依主感到一點兒失望。 下面我就目前對無神有神的理解談一點兒個人的看法,歡迎和大家商討。 ☆一、我們感知到的世界☆ 首先,我仍然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如,我認為沒有我肉體的存在,我不可能在這裡胡思亂想)。但是我開始同意某些有神論者所說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可以分為非理性認知、理性認知、和超理性認知三部分。只是解釋不同。由於我不相信神創論,所以我認為非理性認知是我們從動物界裡繼承下來的,即無意中碰到燙的東西馬上縮手等。所謂的理性認知和超理性認知,即有神論者所謂人用智慧和心靈對世界的認識,我認為可以拿電腦和人腦比較得出。人類製造的電腦已經能夠模仿人腦的理性思維,甚至開始有各種各樣的理性“感覺”,以後帶學習功能的電腦可以對這個周圍環境進行理性認知,即電腦可以通過它與周圍物體的某種相互作用而探測到周圍環境中物體的性質,並且可以歸納成自己的數據資料,甚至可以通過各種語言和符號來學習與思考。今後它們可能比人類掌握的信息還多,但它們仍然會和人腦有差別,那就是它們不知道自己理性認知的背後總有無窮的未知,它們不能“坐在家裡”而憑空想象無窮遠處的星球上可能有智能生物,因為無窮遠處的物體和它們的任何相互作用均為零。我想當電腦也能意識到一個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無限世界時,電腦們也就有了自己的“心靈”,就會有自己的世界觀,甚至會在電腦中產生宗教。目前電腦雖然能夠學習,但原則上仍然是只知自己知,不知自己有無窮的未知。只有人類才可以為自己用超理性思維創造理性思維的前提,而電腦理性思維的最初的前提(一套理論的最初公理)只能有人來替它們輸入。 如果承認以上的觀點,這裡所說的這個“世界”也就有了兩個含義,一是哲學家們所謂的“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之中的包容一切的“存在”,包括一切物質的與意識的“存在”,我認為這是我們用超理性認知到的。二是我們“電腦般”地用理性認知到的有限的“世界”,但它包括我們理性認知到的物質的與精神的“存在”,我們用理性認知到的有限的“世界”。比方說古代道學家雖然宣稱他們能夠認知到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道”,但我認為這只是他們的超理性意識到了一個知天知地、統古包今的無限而已,他們用理性推知不到我們現在的飛機大炮計算機和四維的時空觀;同樣,我們用理性知識也推不出我們的子孫後代的世界及世界觀必定是什麼樣子。當我從有神論者那裡深刻體會到我的智能有限並且在這廣袤的宇宙之中乃為匆匆過客以後,我不再認為我能用理性認知到我用超理性意識到的無限的世界,並且將來也是這樣。而且我認為我用理性只有能力理解、解釋我用理性認知可以到達的有限“世界”;在此基礎上若再讓我用理性去理解、解釋我用超理性意識到的無限世界,我所能給出的系統的世界觀就必定是有缺陷的;換句話說,就有理性的科學方法證明不出的只能靠信仰填補的成份在。 當我認為我不能用理性認知填滿我用超理性認知到的無限世界後,我用類推法認為我們每一個人所能用理性認知的“世界”比起我們整個人類所能用理性認知到的“世界”來說也是相對有限的,並而我們整個人類數目再多智慧再大其理性認知的“世界”也是有限的,不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無限世界。莊子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其實,任何一個社會團體以及整個人類也總是“人類也有涯,而人類的未知也無涯”的。也就是說,人類的理性認知不是萬能的,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是有其一定適應範圍的,是有邊界的。 既然這樣,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可以把任何一個人的理性已知比做平面上一個圓內的面積,而把他的理性未知比做圓外的面積,那麼這個圓本身就可看做理性已知和理性未知的邊界,這個邊界可以看做是將新獲得的理性已知,也可以看做是我們將新感覺到理性未知。而這個無窮大的平面本身,是我們用超理性意識到的無限世界。我們學習思考實踐交流獲得知識的結果,使得一個人的理性認知越來越多,圓的面積就越來越大,圓的周長越來越長。相反,遺忘會使一個人擁有的理性認知圓變小。因此這個圓總是在活潑地變化運動之中。 ☆二、關於無神有神的討論☆ 下面我想在第一節的基礎上討論一下一個人的關於無神有神的世界觀問題。如果承認我們每一個人的科學知識有限,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有限的圓是一個客觀情況。這時我們再理解無神論有神論者的觀點,就能解釋許多有意思的現象。 一,當我們立足於圓內的理性已知的時候。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我們的思維強調無神、科學的時候,這時我們是無神論者。無神論者看世界有悲觀的時候,也有樂觀的時候。悲觀的時候,綜合考慮,無非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如果圓的主體經過判斷,認為其理性之圓比以前是在不斷縮小,而他着眼點在於圓內越來越小的面積,此時他會為自己丟失科學知識而恐慌。這種情況發生在遺忘速度大於認知速度之時。第二種情況是,無神論者經過判斷,認為其理性之圓在不斷擴大。只是他們的着眼點在於圓本身,並且認為圓周長是新感覺到理性未知,圓的越來越大的周長使他們感覺到未知越來越多。我認為他們是達到了學習的第二境界,即從無神論的角度感受到了老子所謂的“知不知,尚矣”的境界。記得我們在上初中學全國統編的歷史課本時說,道家的哲學特點是悲觀消極無用,我總覺得與此話有關,由“知不知,尚矣”確實容易得出“知道還不如不知道好”的悲觀觀點的,因為我們學習思考實踐交流獲得知識的結果竟然是使自己感覺到自己不知道啊!這真好比我們進入一個汗牛充棟的圖書館並且知道裡面都是有用的知識後所油然而生的滄桑感,這是我們僅僅能看到幾本書時、或只認為幾本教科書才有用時所感受不到的。又好比我們往往認為天真無知的孩子們比我們更快樂一樣。第三種情況是無神論者感覺到他的理性之圓所在的無窮大的平面亦在伸展。比如許多人認為人類對信息的認識總結還不如新產生的信息快。其實這只是一個錯覺,因為既然承認超理性意識到了那個無限的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世界,就不能再承認這個世界仍然在不斷擴大,因為無窮大和繼續伸展是矛盾的。 當然,無神論者也可以用樂觀的觀點來對待這些問題。第一,如果理性認知之圓在不斷縮小,則圓的主體的着眼點卻在圓的越來越小的周長,並且認為圓本身是能感覺到的理性未知,他是可以為自己“難得糊塗”而慶幸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第二種更一般的情況是,無神論者經過判斷,認為其理性之圓在不斷擴大。他們的着眼點又在於圓的越來越大的面積,即為自己擁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知識而自豪。但如果自豪得忘記了其理性之圓的邊界,認為他業已擁有的科學理論萬能,就變成了對科學的迷信。比如,我在這裡只是就事論事的舉幾個例子。馬克思在發現了剩餘價值從而揭露了資產者對無產者殘酷剝削這一尖銳社會矛盾之時,論斷“至今一切社會(指有文字記載以後的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就把各階級聯合起來與大自然做鬥爭的歷史抹殺了;如果馬克思知道到他的理論後來在中國“不得不”發展成能夠容忍資本主義的“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理論時,我想他也不會得出“無產者在這個革命(指無產階級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的論斷。另外,上世紀末,當經典物理取得了很大成就時,不少人認為宇宙的普遍規律都可以用業已發現的經典物理公式來表示了,以後的物理學只能是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但是後來這些經典物理主義者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經典物理學在整個物理學中的應用範圍是如此之小!類比現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社會科學中的應用範圍,將來這個範圍也一定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大。也許現在中國人正在這方面做的,就已經不像一些權威人士希望的那樣,只是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第三,無神論者對待理性之圓的周長不斷擴大這一事實,如果樂觀,會把它當做將新獲得的理性認知,我們感受的未知越來越多,難道我不應該變得越來越謙虛嗎?從大自然或人類社會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難道不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嗎?其實就是這樣,只要我們承認我們的理性認知與超理性認知相比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我們盡平生的理性之力所畫的圓圈就總有一個周長,並且這個周長使我們感覺到我們的無知。我們誰擁有的圓越大,誰就會變得越謙虛,謙虛使人進步,誰就能夠更好的進一步擴大理性認知的圓。我原來總是從感性上認為大科學家的謙虛是他們的故有品格,他們是先謙虛後進步;現在看來也可以理性上反過來推,他們又是先進步後謙虛的。 二,當我們立足於圓外的理性未知的時候。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我們的思維強調有神、宗教、或信仰的時候,這時我們是有神論者。有神論者看世界也是有悲觀的時候和樂觀的時候。悲觀的時候,綜合考慮,無非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如果一個理性之圓在不斷縮小,圓的主體着眼點在於圓本身,並且認為圓周長是其能感覺到理性未知,他能感受到的未知越來越少,以致使他感覺到他不需要神了。我認為這種逆向思維的情況極其罕見。其極限情況應該是傻子和兒童並沒有對神崇拜的強烈欲望;動物們由於沒有理性認知,所以從來也不需要神。第二,如果圓的主體經過判斷,認為其理性之圓在不斷擴大,而他的着眼點在於圓的越來越大的周長,這些越來越多的新發現了的理性已知(當然這裡假設圓的主體認為他理性已知即圓內面積是已經完全符合他所信仰的神的傳諭的,否則他不會是該神的信仰者)還必須要從該神的傳諭(如《聖經》、《可蘭經》等等)那裡得到某種起碼能使他(她)自己心服口服的解釋。這使圓的主體有時候感到困難,某些解釋可能會使有神論者自己也感到有點牽強附會。這時,圓的主體也許會在心裡報怨他們所崇拜的神為什麼不少說一點矛盾的話,甚至為什麼不做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呢?的確如此,什麼傳諭都沒有的神是永遠駁不倒的,而有神論者也往往擔心他們的《聖經》或《可蘭經》在將來被駁倒。第三種情況是,如果圓的主體經過判斷,認為其理性之圓在不斷擴大,則他着眼點在於圓外的“越來越小”的面積,他是替自己的神丟失“領地”而恐慌。其時這種情況是一個錯覺,因為圓外的無窮面積丟失任何有限的“領地”,都不會損害其無窮大的“神性”,因為無窮大的數減任何有限的數還保持無窮大。他們只要信神,神總能一下子給他們“解釋”無窮的理性未知,即他們把無窮的理性未知賦予神。有神論者現在又往往不懼怕科學的發展,我想是這個原因吧。 另外,有神論者樂觀的情況是:第一,在認為其理性之圓在不斷縮小之時眼點於圓外的“越來越大”的面積擴大,但前面說過,無窮大的數加任何有限的數還保持無限大,這只是一個錯覺。第二,在認為其理性之圓在不斷擴大之時眼點於圓的“越來越長”的周長,又認為這個周長是新感覺到理性未知,即因感受到的越來越多的未知是神的啟示而敬拜神,越來越多地感到神的榮耀。但是,如果真要把這個神同耶和華或安拉對應上,此也需要一個前提,即必須謹慎地把這些新獲得的未知和耶和華或安拉的傳諭如《聖經》或《可蘭經》的內容對應上並解釋成功。第三,有神論者感覺到了他的理性之圓所在的無窮大平面在伸展。但是討論無神論者的悲觀情緒之時已經敘述過了,這也是一個錯覺。 ☆三、小結☆ 以上的討論是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又認為人對世界的認知可分為非理(動物)性認知,理性認知和超(電腦的)理性認知三部分的假設前提下,以一個平面上的圓做比喻,對無神有神說進行了一點兒討論。通過以上討論,我認為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區別在於看世界的立足點不同。無神論者立足於理性已知;有神論者立足於理性未知。無神論者之中有悲觀主義者,也有樂觀主義着;有神論者之中有悲觀主義者,也有樂觀主義者。由於人類的理性已知永遠有邊界,業已掌握的科學知識並非萬能,一個人或全人類總能感受到他有無窮的未知,因此有神論者將在這個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世界上永遠有自己的立足點,他們和無神論者將長期共存,許多時候是一個人集無神有神的情緒於一身,或者對有神無神存而不論。但是,無神論者把已有的科學理論神聖化的科學主義固然不可取;有神論者堅持已經神聖化的宗教經典更是不對的。因為用這兩個極端中的任何一個來解釋整個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世界,其實都是在鼓吹其樂觀的證據而掩蓋其悲觀的證據,都不符合實事求是、全面分析的科學精神,都會由於“侵犯”了對方的“領地”而被對方找到反證據而駁倒。有神無神之間的平等爭論將有助於科學與宗教的適用範圍的劃分,避免整個社會出現以上任何一種極端情緒;同樣,一個人只接受有神無神任何一方的片面宣傳都不利於他找到一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邊界。例如,許多中國人有意無意地把“法輪功”或“氣功”教義當做“科學知識”來捍衛,是和另外許多人有意無意地把他們的科學理論中的信仰填補成份宣傳成不容質疑的科學必然推論分不開的。我認為,假設不把現有的宗教教義或科學知識權威化的前提下,爭論有神無神將永遠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或者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推到極限,有神論者很可能認為擁有最多的真理並且最不容易被駁倒的最“神”的神是道家的“無處不在、無所不包”並且具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格特徵的“道”;而在無神論者眼中,這個“無處不在、無所不包”並且認為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而不再給人類任何傳諭的“神”只是大自然或人性抽象本身的代名詞而已。對這兩個最後結論的選擇,將仍然是一個信或不信的信仰問題,而不是理性推論或科學證明。 合群粗看了一下這篇文章,便笑着說:“果然是‘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你的這一篇我要好好收藏,仔細研讀。怪不得雨安那天說你一定是私底下做過功課的。看來你是的確是做過大功課的——只可惜我當時還迷信你在那棵大樹下七分鐘之內參禪悟道了呢!——因此那天我們辯輸了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可志非一目十行地看完以後問重生:“你把人的認知分為非理(動物)性認知、理性認知、和超(電腦的)理性認知。這種觀點到底對嗎?” “我確實也沒有完全弄明白這樣區分的科學依據,雖然動物腦、人腦、和電腦的區別明顯存在。”重生只好實事求是地說,“可是我當時讀到這樣一段話時——哪本書上的呢我也忘了——說把人類的認知分為非理性、理性、和超理性以後,我們就可以用人類的超理性認知鼓舞我們的理性認知向前進,而人類的理性認知又能引導着我們的非理性認知向前行。我覺得這個有神論的觀點很漂亮,而且這樣劃分,確實對我們理解這個紛擾複雜的世界和人類的眾多信仰非常有用,所以我就不由自主地接受了這個觀點。” 志非於是也笑道:“那麼你的這篇論文模樣的文章,恐怕也是先有了結論,再去尋找一些論據去支持它了,所以裡面的觀點還有待研究和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