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回: 合群转述释耶之辩 重生讨论有神无神 这天,重生正在他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就见雨安又过来找他了。带上门以后,雨安便问重生知不知道叶梦缘买了一辆二手车,白色本田,看起来挺新的呢,现就在你们北边的那公寓楼下面停着呢!然后又接着说:“你看看人家,真是精明得让人羡慕呀!第一个早早地来到常青园,又第一个跨系选读计算机课程,现在又是第一个买车的,将来恐怕又是第一个拿到本校的计算机硕士和找到全职工作的呢!……”重生赶忙拦住雨安的话头说:“这边的二手汽车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贵的,你如果想买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买一辆呀。”“可是买了车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呀,再说万一开坏了怎么修呀?”见重生不回答她,雨安低下头又说:“……我们一起凑钱买辆车好不好。——要不暑假时我们搬离了常青园,住的地方离系楼远了,没辆车多不方便呀。”这时重生才意识到,出国大半年以来,自己虽然省吃简用地把出国时借的那些钱差不多还清了,但如此以来,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并没有剩下多少余钱能够买辆汽车的。关键是出国以后,他还根本就没有认真想这些事情呢!又过了一会儿,他给雨安出主意道:“这里像国内一样也有公交车的。从常青园搬出去以后,你可以租公交车站附近的公寓呀,或者干脆就只租学校附近的公寓?”“学校附近走路距离的公寓又少又贵,很难租到的。不过那公交车站附近的公寓倒是还可以考虑的……” 两个人又沉默了好一会儿,重生问她读了《共产党宣言》没有。雨安说她在网上看过一遍了,但其中有很多地方她并不理解,又对重生抱怨说她现在学习和助教工作都挺忙的,根本没有兴趣和心情去研究那里面的宏大逻辑和深奥道理。重生见雨安如此说,也就不好意思再和她讨论那些对她的学习、工作、买汽车、找公寓等等确确实实没有任何事迹用处的东西了。只好又接着提醒雨安说,最近合群正盘算着买辆二手车呢,合群在国内工作过,应该早就攒了些钱的。如果雨安真的想和别人拼车买,问问合群倒是可以的。雨安只好说:“那好吧。……”然后就离开重生的实验室,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出去了。 那天晚饭时间,合群、志非、重生三个室友难得又凑在了一起。合群的兴致还挺高,他一边准备晚饭,一边对志非和重生说: “上周末我们辩论有神无神,这倒让我想起上大学时的室友向我提到过耶稣会的利玛窦神甫曾经和华严宗的三淮大师也进行过类似的一场大辩论。这些天我专门上网查了查,果然不差。那场辩论就发生在明末时的南京城呢。你们在南大读书时恐怕都没有听说过吧!” 重生和志非果然都摇摇头。志非在那里感慨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和马克思主义一教独大的确容易使人们闭目塞听。但重生却说他早就听说过利玛窦神甫,知道他是早期来华传教士中很有名的人物,是最早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的老师,而且据说他姥姥家门上的天主教差不多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呢。只是他没有听说过三淮大师,也没有听说西方在武力叩关之前,东西方还有过一场有意思的文化辩论。 “那三淮大师是明末著名诗僧,年少即出家,在南京的大报恩寺里当主持讲法三十年,学问也很大。利玛窦考量再三,觉得他如果当众说服了这样一位高僧,无疑是弘扬上帝精神的绝佳成果。 “那场辩论被详细记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上。根据那札记上的记载,利玛窦神甫首先发言说:在我们开始进行辩论以前,我愿意知道你三淮对天地的根本原则和我们称之为天主的万物创造者有什么看法。三淮说他并不否认有天地主宰者存在——注意这点和李杰涛前天的说法很不一样!——但是三淮同时认为上帝并不具有任何特别的尊严。于是利玛窦接着问道,一些显然是由天地的创造者才能创造出来的事物,三淮是否也能创造出来。因为从佛学看来,人人能够成佛,他做为佛学大师似乎是办得到的。于是三淮只好承认说他可以。那时房里恰好有一个火炉,里面全是闷着的炭灰。利玛窦神甫就说:请让我们看看你如何创造出另个一样的火炉吧。三淮听到这话,非常生气,说神甫要他做这样的事是完全不合宜的。利玛窦也提高嗓门反驳说,硬说自己能办到实际上办不到的事,也是完全不合宜的。这时,观众们也都一齐参加进来,吵作一团,人人都要求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什么。最后,利玛窦的一个中国学生瞿太素平息了这第一场辩论风波。据瞿太素看来,三淮输了这第一轮的辩论,但是三淮显然并不认同。 “第二轮三淮大师于是首先发问,说当你利玛窦看到太阳和月亮的时候,是你升到天上去了呢,还是那些星宿下降到你这里来了呢?利玛窦回答,两者都不是。当我们看见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在自己的心里形成它的影像,当我们想要谈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时,或想到它时,我们就把贮存在我们记忆中的这件东西的影像取了出来。听到这话,三淮说,这就对了。你利玛窦已经创造了一个新太阳、一个新月亮,当然就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创造任何别的东西包括那个火炉(这个说法当然与六祖慧能的“心动论”如出一辙,用现代术语属于主观唯心论的思想)。利玛窦继续解释说,人们心里形成的影像,是太阳和月亮在心里的影子,并不是实物本身。他接着说,如果我们在一面镜子里看见了太阳或月亮的影像,就说镜子创造了太阳或月亮,那不是太糊涂了吗?结果那札记上说三淮大师第二轮辩论又败了。当然,三淮做为一个有众多信徒的高僧仍然不服。 “在辩论完存在的问题后,接下来辩论人性。这时候,前来参加宴会的其他客人陆续到达,被安排在好多桌子旁边就坐。利玛窦因为是外国人被请在首座。席间,客人们又开始讨论他们聚会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人性应该怎样看。是性本善呢,还是性本恶呢,还是两者都不是呢?如果是善,人性中的恶又从何而来?如果是恶,它常常有的善又从何而来?如果两者都不是,为什么它又既有善,又有恶?利玛窦一开始保持了沉默,不过在三淮介入辩论后,利玛窦便毫不客气地加以反击。三淮坚持佛教的观点,认为人性就是神性,既然神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那么人也就既无善,又无恶;如果真有善恶,它们也是互相转化的。利玛窦反驳道:神只有善没有恶,而人却有善和恶;当人趋近神的时候,就有善,当人背离神的时候,就有恶;神如同太阳,只有光亮,没有黑暗,世界的光亮是因趋近太阳而生,世界的黑暗则是因背离太阳而起。可能是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承受能力,利玛窦在叙述恶的起源时并没有提及那基督教的原罪说。他的这种通俗和恰当的比喻使在场的不少士人折服。札记里又接着评论道:由于这些(中国)人缺乏逻辑法则,又不懂得自然的善和道德的善的区别,他们就把人性中所固有的东西和人性所获得的东西混淆起来了。至于人性怎样在原罪之中堕落,上帝又怎样运用神恩,当然是他们连做梦都没有梦到的事情。直到今天,他们的哲学家们还在继续辩论人性问题,从来没有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这一次,他们又对这个问题辩论了整整一个小时。由于利玛窦只是坐在那里静听,有些人就推断他一定是听不懂,因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或许是太微妙了。不过,也有一些别的人迫切希望听听神甫对解决这样一个复杂问题的意见。因此,当利玛窦发言时,他们全都肃静下来,正襟危坐,洗耳恭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玛窦的真实目的。他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把哲学问题转变为宗教信仰问题了,并刻意挑起他和三淮的再次交锋。他要在这样难得的机会中彻底辩倒大和尚,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而在坐的中国文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中一位还站起来对利玛窦的理论进行了自我解读,并很得意的向三淮大师发问:你怎么回答呢?——显然,利玛窦很高兴的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已经被他说服,倒戈了! “据那札记接着记载:三淮这时只是报之以‘傲慢地咧嘴一笑’。但是利玛窦和众人都坚持要求三淮用语言明确回答,而不能只是点个头或者作个手势。对这一点,三淮就用他那教派的教义中一个荒唐奇怪的说法来加以反驳。利玛窦打断他的话说:我们的论证必须从理性出发,决不能靠权威引据。我们双方的教义不同,因此谁都不会承认对方经典的权威性。不然,我也能从我的经典里引证更多的例子。所以,我们的辩论现在要由我们双方共同的理性来加以解决。不过,那位三淮大师似乎仍然并不认输。他不进行争论,而是闪闪烁烁地随口念了几句对仗整齐、声音铿锵的中国成语,佯装已经证明了善人也可能成为恶人。 “——在这一波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淮大师和利玛窦神甫的风采。虽然据利玛窦记载,三淮的回答是非理性的、非正途的。但是,三淮此时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状态,进入了他的理论和信仰的国度。他被利玛窦视为傲慢的一笑,这是中国和尚固有的手段和套路,而我们中国人已经司空见惯了。禅的最高境界是不立文字,甚至没有表情。但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面对提出要用事实和理性说话的利玛窦,佛教高僧能做的事也只有所谓的笑,来泯灭不信者的诸多质疑。 “那网上高人接着评论道:虽然利玛窦认为,宴会结束以后,只有那位高僧三淮不肯承认失败。在场的其他所有人还是一致认为他失败了。他们对利玛窦神甫所阐述的论点十分满意。以致后来在集会上,他们又对这些问题讨论了好几个月。可是,利玛窦札记上所谓‘他那教派的教义中一个奇怪荒唐的说法’,以及‘几句对仗整齐、声音铿锵的中国成语’,这其实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可以大书特书的地方,而恰恰被利玛窦故意地忽略不计了。华严宗的三淮大师可能引经据典了。而被利玛窦称为‘中国成语’的地方,应该是禅语、偈子一类。利玛窦没有佛学基础,当然听不懂。这些所谓的禅语、偈子或许只是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三淮大师可能引用了他的教派中的两个理论来说明自己的见解,一是《华严原人论》中所说‘无始以来,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的‘一真灵性’。‘一真法界’即‘心’就是华严宗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万有’,‘四种法界’产生的最终根源,即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这些华严宗的说辞,当然可以被三淮用法相与禅宗结合的理解加以阐释,这是对当天辩论的最后总结,也就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心生万法’的法相宗见解,并不会因对方的质疑而改变。二是可能用了佛教所说的‘狂性顿歇,歇即菩提’。这个看似中国成语的偈子,是对进入癫狂状态,非要辩赢的利玛窦的劝说。在三淮大师看来,就辩论本身而言,如果进入了可笑的狂躁境界,该歇歇了,歇歇就是大智慧。如果这是真的,这同时也是三淮对他来参加辩论受辱而做的自我反省! “总而言之,利玛窦和三淮各自从各自的宗教见解出发,用各种办法解释万物本源,西方的见解是直接见证加推理思考;而东方的哲学大多是从万物归宿毕竟成空入手,用心念的虚假来推断客观世界的不真实,从而推出万物都是虚的。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我们现代人都无法解释清楚的世界起源问题,在当时靠以离苦为目的佛教主观唯心论和以劝善为目的的耶教客观唯心论是根本不可能解释清楚的!” 听完合群讲的故事,志非也感叹道:“是啊。只可惜我们中国人又是自以为聪明,只是迷信老子的‘言者不智智者默’和禅宗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些道理。所以,我想佛教的华严宗对这大辩论并没有笔录,我们并不知道三淮大师最后到底说的是什么,对不对?” “志非,既然你建议说要人人都要笔录自己的信仰转变历程,去年我刚来美国时,和‘耶和华见证人’的一对传教夫妇一块儿查经时也写过一点思考笔录。虽然很幼稚,但是可以供二位一晒的。” 志非合群见重生拿出来的那个论文稿模样的文章上写道是: 我目前对无神论有神论的一点儿理解 ☆序☆ 当听说不学《圣经》就学不到西方文化之本、以及不了解一点儿有神论者的观点就不可能很好地建立无神论的世界观时,我就对《圣经》产生了兴趣。恰逢一对属于基督教一支叫做“耶和华见证人”的美国夫妇正在走家串户地传教,我就一边学英语一边听他们传教,并与他们讨论。关于无神有神的讨论已经很多很多,所以我知道下面的观点肯定新鲜玩艺儿并不多。我之所以还是想写一下自己的感受,是想到了汉字也许还没有像下面这样地被“码”过。两个美国朋友也鼓励我写一下感想,虽然他们对没有说服我皈依主感到一点儿失望。 下面我就目前对无神有神的理解谈一点儿个人的看法,欢迎和大家商讨。 ☆一、我们感知到的世界☆ 首先,我仍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如,我认为没有我肉体的存在,我不可能在这里胡思乱想)。但是我开始同意某些有神论者所说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非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和超理性认知三部分。只是解释不同。由于我不相信神创论,所以我认为非理性认知是我们从动物界里继承下来的,即无意中碰到烫的东西马上缩手等。所谓的理性认知和超理性认知,即有神论者所谓人用智慧和心灵对世界的认识,我认为可以拿电脑和人脑比较得出。人类制造的电脑已经能够模仿人脑的理性思维,甚至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理性“感觉”,以后带学习功能的电脑可以对这个周围环境进行理性认知,即电脑可以通过它与周围物体的某种相互作用而探测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性质,并且可以归纳成自己的数据资料,甚至可以通过各种语言和符号来学习与思考。今后它们可能比人类掌握的信息还多,但它们仍然会和人脑有差别,那就是它们不知道自己理性认知的背后总有无穷的未知,它们不能“坐在家里”而凭空想象无穷远处的星球上可能有智能生物,因为无穷远处的物体和它们的任何相互作用均为零。我想当电脑也能意识到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无限世界时,电脑们也就有了自己的“心灵”,就会有自己的世界观,甚至会在电脑中产生宗教。目前电脑虽然能够学习,但原则上仍然是只知自己知,不知自己有无穷的未知。只有人类才可以为自己用超理性思维创造理性思维的前提,而电脑理性思维的最初的前提(一套理论的最初公理)只能有人来替它们输入。 如果承认以上的观点,这里所说的这个“世界”也就有了两个含义,一是哲学家们所谓的“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之中的包容一切的“存在”,包括一切物质的与意识的“存在”,我认为这是我们用超理性认知到的。二是我们“电脑般”地用理性认知到的有限的“世界”,但它包括我们理性认知到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存在”,我们用理性认知到的有限的“世界”。比方说古代道学家虽然宣称他们能够认知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道”,但我认为这只是他们的超理性意识到了一个知天知地、统古包今的无限而已,他们用理性推知不到我们现在的飞机大炮计算机和四维的时空观;同样,我们用理性知识也推不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世界及世界观必定是什么样子。当我从有神论者那里深刻体会到我的智能有限并且在这广袤的宇宙之中乃为匆匆过客以后,我不再认为我能用理性认知到我用超理性意识到的无限的世界,并且将来也是这样。而且我认为我用理性只有能力理解、解释我用理性认知可以到达的有限“世界”;在此基础上若再让我用理性去理解、解释我用超理性意识到的无限世界,我所能给出的系统的世界观就必定是有缺陷的;换句话说,就有理性的科学方法证明不出的只能靠信仰填补的成份在。 当我认为我不能用理性认知填满我用超理性认知到的无限世界后,我用类推法认为我们每一个人所能用理性认知的“世界”比起我们整个人类所能用理性认知到的“世界”来说也是相对有限的,并而我们整个人类数目再多智慧再大其理性认知的“世界”也是有限的,不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无限世界。庄子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任何一个社会团体以及整个人类也总是“人类也有涯,而人类的未知也无涯”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认知不是万能的,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是有其一定适应范围的,是有边界的。 既然这样,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人的理性已知比做平面上一个圆内的面积,而把他的理性未知比做圆外的面积,那么这个圆本身就可看做理性已知和理性未知的边界,这个边界可以看做是将新获得的理性已知,也可以看做是我们将新感觉到理性未知。而这个无穷大的平面本身,是我们用超理性意识到的无限世界。我们学习思考实践交流获得知识的结果,使得一个人的理性认知越来越多,圆的面积就越来越大,圆的周长越来越长。相反,遗忘会使一个人拥有的理性认知圆变小。因此这个圆总是在活泼地变化运动之中。 ☆二、关于无神有神的讨论☆ 下面我想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讨论一下一个人的关于无神有神的世界观问题。如果承认我们每一个人的科学知识有限,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有限的圆是一个客观情况。这时我们再理解无神论有神论者的观点,就能解释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一,当我们立足于圆内的理性已知的时候。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我们的思维强调无神、科学的时候,这时我们是无神论者。无神论者看世界有悲观的时候,也有乐观的时候。悲观的时候,综合考虑,无非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如果圆的主体经过判断,认为其理性之圆比以前是在不断缩小,而他着眼点在于圆内越来越小的面积,此时他会为自己丢失科学知识而恐慌。这种情况发生在遗忘速度大于认知速度之时。第二种情况是,无神论者经过判断,认为其理性之圆在不断扩大。只是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圆本身,并且认为圆周长是新感觉到理性未知,圆的越来越大的周长使他们感觉到未知越来越多。我认为他们是达到了学习的第二境界,即从无神论的角度感受到了老子所谓的“知不知,尚矣”的境界。记得我们在上初中学全国统编的历史课本时说,道家的哲学特点是悲观消极无用,我总觉得与此话有关,由“知不知,尚矣”确实容易得出“知道还不如不知道好”的悲观观点的,因为我们学习思考实践交流获得知识的结果竟然是使自己感觉到自己不知道啊!这真好比我们进入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并且知道里面都是有用的知识后所油然而生的沧桑感,这是我们仅仅能看到几本书时、或只认为几本教科书才有用时所感受不到的。又好比我们往往认为天真无知的孩子们比我们更快乐一样。第三种情况是无神论者感觉到他的理性之圆所在的无穷大的平面亦在伸展。比如许多人认为人类对信息的认识总结还不如新产生的信息快。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因为既然承认超理性意识到了那个无限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世界,就不能再承认这个世界仍然在不断扩大,因为无穷大和继续伸展是矛盾的。 当然,无神论者也可以用乐观的观点来对待这些问题。第一,如果理性认知之圆在不断缩小,则圆的主体的着眼点却在圆的越来越小的周长,并且认为圆本身是能感觉到的理性未知,他是可以为自己“难得糊涂”而庆幸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第二种更一般的情况是,无神论者经过判断,认为其理性之圆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着眼点又在于圆的越来越大的面积,即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而自豪。但如果自豪得忘记了其理性之圆的边界,认为他业已拥有的科学理论万能,就变成了对科学的迷信。比如,我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的举几个例子。马克思在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揭露了资产者对无产者残酷剥削这一尖锐社会矛盾之时,论断“至今一切社会(指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就把各阶级联合起来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历史抹杀了;如果马克思知道到他的理论后来在中国“不得不”发展成能够容忍资本主义的“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时,我想他也不会得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指无产阶级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论断。另外,上世纪末,当经典物理取得了很大成就时,不少人认为宇宙的普遍规律都可以用业已发现的经典物理公式来表示了,以后的物理学只能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但是后来这些经典物理主义者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经典物理学在整个物理学中的应用范围是如此之小!类比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来这个范围也一定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大。也许现在中国人正在这方面做的,就已经不像一些权威人士希望的那样,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第三,无神论者对待理性之圆的周长不断扩大这一事实,如果乐观,会把它当做将新获得的理性认知,我们感受的未知越来越多,难道我不应该变得越来越谦虚吗?从大自然或人类社会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难道不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吗?其实就是这样,只要我们承认我们的理性认知与超理性认知相比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我们尽平生的理性之力所画的圆圈就总有一个周长,并且这个周长使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无知。我们谁拥有的圆越大,谁就会变得越谦虚,谦虚使人进步,谁就能够更好的进一步扩大理性认知的圆。我原来总是从感性上认为大科学家的谦虚是他们的故有品格,他们是先谦虚后进步;现在看来也可以理性上反过来推,他们又是先进步后谦虚的。 二,当我们立足于圆外的理性未知的时候。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我们的思维强调有神、宗教、或信仰的时候,这时我们是有神论者。有神论者看世界也是有悲观的时候和乐观的时候。悲观的时候,综合考虑,无非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如果一个理性之圆在不断缩小,圆的主体着眼点在于圆本身,并且认为圆周长是其能感觉到理性未知,他能感受到的未知越来越少,以致使他感觉到他不需要神了。我认为这种逆向思维的情况极其罕见。其极限情况应该是傻子和儿童并没有对神崇拜的强烈欲望;动物们由于没有理性认知,所以从来也不需要神。第二,如果圆的主体经过判断,认为其理性之圆在不断扩大,而他的着眼点在于圆的越来越大的周长,这些越来越多的新发现了的理性已知(当然这里假设圆的主体认为他理性已知即圆内面积是已经完全符合他所信仰的神的传谕的,否则他不会是该神的信仰者)还必须要从该神的传谕(如《圣经》、《可兰经》等等)那里得到某种起码能使他(她)自己心服口服的解释。这使圆的主体有时候感到困难,某些解释可能会使有神论者自己也感到有点牵强附会。这时,圆的主体也许会在心里报怨他们所崇拜的神为什么不少说一点矛盾的话,甚至为什么不做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呢?的确如此,什么传谕都没有的神是永远驳不倒的,而有神论者也往往担心他们的《圣经》或《可兰经》在将来被驳倒。第三种情况是,如果圆的主体经过判断,认为其理性之圆在不断扩大,则他着眼点在于圆外的“越来越小”的面积,他是替自己的神丢失“领地”而恐慌。其时这种情况是一个错觉,因为圆外的无穷面积丢失任何有限的“领地”,都不会损害其无穷大的“神性”,因为无穷大的数减任何有限的数还保持无穷大。他们只要信神,神总能一下子给他们“解释”无穷的理性未知,即他们把无穷的理性未知赋予神。有神论者现在又往往不惧怕科学的发展,我想是这个原因吧。 另外,有神论者乐观的情况是:第一,在认为其理性之圆在不断缩小之时眼点于圆外的“越来越大”的面积扩大,但前面说过,无穷大的数加任何有限的数还保持无限大,这只是一个错觉。第二,在认为其理性之圆在不断扩大之时眼点于圆的“越来越长”的周长,又认为这个周长是新感觉到理性未知,即因感受到的越来越多的未知是神的启示而敬拜神,越来越多地感到神的荣耀。但是,如果真要把这个神同耶和华或安拉对应上,此也需要一个前提,即必须谨慎地把这些新获得的未知和耶和华或安拉的传谕如《圣经》或《可兰经》的内容对应上并解释成功。第三,有神论者感觉到了他的理性之圆所在的无穷大平面在伸展。但是讨论无神论者的悲观情绪之时已经叙述过了,这也是一个错觉。 ☆三、小结☆ 以上的讨论是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可分为非理(动物)性认知,理性认知和超(电脑的)理性认知三部分的假设前提下,以一个平面上的圆做比喻,对无神有神说进行了一点儿讨论。通过以上讨论,我认为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区别在于看世界的立足点不同。无神论者立足于理性已知;有神论者立足于理性未知。无神论者之中有悲观主义者,也有乐观主义着;有神论者之中有悲观主义者,也有乐观主义者。由于人类的理性已知永远有边界,业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并非万能,一个人或全人类总能感受到他有无穷的未知,因此有神论者将在这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世界上永远有自己的立足点,他们和无神论者将长期共存,许多时候是一个人集无神有神的情绪于一身,或者对有神无神存而不论。但是,无神论者把已有的科学理论神圣化的科学主义固然不可取;有神论者坚持已经神圣化的宗教经典更是不对的。因为用这两个极端中的任何一个来解释整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世界,其实都是在鼓吹其乐观的证据而掩盖其悲观的证据,都不符合实事求是、全面分析的科学精神,都会由于“侵犯”了对方的“领地”而被对方找到反证据而驳倒。有神无神之间的平等争论将有助于科学与宗教的适用范围的划分,避免整个社会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极端情绪;同样,一个人只接受有神无神任何一方的片面宣传都不利于他找到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边界。例如,许多中国人有意无意地把“法轮功”或“气功”教义当做“科学知识”来捍卫,是和另外许多人有意无意地把他们的科学理论中的信仰填补成份宣传成不容质疑的科学必然推论分不开的。我认为,假设不把现有的宗教教义或科学知识权威化的前提下,争论有神无神将永远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或者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推到极限,有神论者很可能认为拥有最多的真理并且最不容易被驳倒的最“神”的神是道家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并且具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格特征的“道”;而在无神论者眼中,这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并且认为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而不再给人类任何传谕的“神”只是大自然或人性抽象本身的代名词而已。对这两个最后结论的选择,将仍然是一个信或不信的信仰问题,而不是理性推论或科学证明。 合群粗看了一下这篇文章,便笑着说:“果然是‘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你的这一篇我要好好收藏,仔细研读。怪不得雨安那天说你一定是私底下做过功课的。看来你是的确是做过大功课的——只可惜我当时还迷信你在那棵大树下七分钟之内参禅悟道了呢!——因此那天我们辩输了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可志非一目十行地看完以后问重生:“你把人的认知分为非理(动物)性认知、理性认知、和超(电脑的)理性认知。这种观点到底对吗?” “我确实也没有完全弄明白这样区分的科学依据,虽然动物脑、人脑、和电脑的区别明显存在。”重生只好实事求是地说,“可是我当时读到这样一段话时——哪本书上的呢我也忘了——说把人类的认知分为非理性、理性、和超理性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人类的超理性认知鼓舞我们的理性认知向前进,而人类的理性认知又能引导着我们的非理性认知向前行。我觉得这个有神论的观点很漂亮,而且这样划分,确实对我们理解这个纷扰复杂的世界和人类的众多信仰非常有用,所以我就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这个观点。” 志非于是也笑道:“那么你的这篇论文模样的文章,恐怕也是先有了结论,再去寻找一些论据去支持它了,所以里面的观点还有待研究和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