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的原料通常是血浆,成品主要是由各种血浆蛋白构成。血液中缺少特定的蛋白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疾病 ,早期治疗相关疾病需要在医院输血,后来技术发展到可以提取相关成分制成相应的蛋白制品,用以口服或注射。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治疗方式,安全措施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病毒感染和传播。 一.英国的血污丑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大约有6000名血友病(Haemophilia)患者及其它具有出血性疾患的病人因采用被污染了的凝血因子进行治疗而感染了艾滋病毒和丙肝病毒。这些受感染的凝血因子被认为主要来自从美国进口的血浆并通过英国国家健康服务(NHS)机构的渠道发送到不同的医疗机构。 根据2024年5月发布的最终调查结果,因相关血污而直接和间接感染的患者人数据称超过3万人,其中超过3千人死亡。 英国首相苏纳克于2024年5月20日在调查结果公布后,代表英国历届政府做出公开道歉,称这一天是英国的国家耻辱日,并承诺将不惜代价赔偿受害者。 造成艾滋病和丙肝的大面积传播也有其它一些客观因素,鉴于上个世纪艾滋病病毒(HIV)和丙肝病毒(HCV)分别在1984年和1989年才被发现,即使当时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也未必能够将上述二种病毒从进口的血浆制品中甄别出来,并阻断其传播链。 英国政府的失职主要在于他们采用了一种在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浓缩手段制造凝血因子,把最高可达4万个血浆样品混合在一起提取所需凝血成分,被调查者认为这极大地增加了制品污染的风险,而更为安全的热处理技术和合成技术在当时尚未问世。
二. 中国的血祸事件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从国外引进相关血液制品设备和技术后,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希望发展自己的血液制品产业,被称为血浆经济,也因此造成了大规模艾滋病和丙肝传染,被称为血祸事件。 中国发现的血液感染主要是卖血人群,血液抽出以后提取有效成分再把血输回去,以避免因抽血出现的疲劳等症状,有的为了效率,将前面一些人抽出的血浆在提取相应成分后直接输给后面刚抽完血的人群,因操作程序的不规范造成大面积交叉感染。 事件被曝光最早是因为河南一个卖血村四分之一以上有症状,调查都是艾滋病。后来发现不仅河南,许多省都有类似情形发生。中国最后把这类与血液污染有关的经济项目彻底进行整改和取缔,总算解决了问题。 三.美国的血浆经济 2023年2月美国知名女记者凯瑟琳·麦克劳夫林( Kathleen McLaughlin)出版了一本书《血之钱,美国血液产业中生与死,以及利益的故事》(《Blood Money,The Story of Life, Death, and Profit Inside America's Blood Industry》),作者从小有一种罕见病,需要长期供血,她在2004年被派驻到中国工作,直至2018年搬回美国,早年因为担心中国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曾多次携带美国相关制品经过中国海关,均未被查获。 回到美国后,她又开始调查美国血液制品的来源和安全性问题。她因此采访了许多人,包括曾经在中国“血祸事件”中充当吹哨人,后来移居美国的王淑平,并从她那里了解到,中国曾经试图发展的“血浆经济”,在美国一直就存在,并且是有相当规模的产业。 美国血液制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红十字会获得的捐献,不付钱给献血者,一个人28日内只能捐献一次。而更大的捐献渠道是付费的,属于私营产业,捐献频率几乎没有限制。据专家调查,献血对身体的长期影响甚微,但有些人会呈现短期的疲劳。 作者发现美国的付费血液并不是出自最穷的一拨人,那些人根本通不过献血筛选,比如提供永久地址等等,而是一些经济不算好,又需要超额消费的人群,比如大学生,爱虚荣的女孩,或曾经的中产阶级,因为年龄等因素收入减少,等等。 据书中提供的数据,美国出口占世界上70%的血液制品,约200亿美元的收入。作者将其视为与一元店类似的存在,一元店提供低收入者廉价的生活用品,付费血站提供低收入者必要的收入来源。 四.附议 血液制品对象凯瑟琳·麦克劳夫林那样有罕见疾病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资源。现代人类获得生存资源的手段无外乎市场交易,有的人出卖脑力,有的出卖体力,有的出卖肉体,有的出卖血浆,只要不违法,都值得予以尊重。 世界上号称五个献血有报酬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血液能出口卖出去,大抵是别国对这国血液制品安全有信心,既然有人买,自然有人收购从中牟利,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只要安全无虞,局外人也大可不必对其大惊小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