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赵汀阳是当代中国很有想法的官科哲学家,他自称要建构所谓历史、山水和渔樵三种意象之间的折射关系,以取代西方所谓基于概念的推理。不过真要单纯从意象关系出发,个人觉得这近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常识来判断,历史属于理性主义,可以言说,渔樵和山水属于思想境界,是神我主义信仰的话题,类似于禅宗的拈花微笑,更适合于用意象表达,但二者要揉到一起却很不容易。 与西方哲学关注于理念及其内在逻辑不同,中国哲学除了政治思想之外关注更多的主要是人境界,这个境界有时非语言可以直接表达,故要借助于意象。若要将意象所代表的精神境界,与历史观念相联系,很显然要么将历史现象内视化,要么将精神境界外观化,二者均非易事。 这种哲学层面的二元对立同样体现在宗教信仰之中:西方宗教中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神秘主义依附于理性主义而存在;中国宗教理性主义变成史,也就是祖先崇拜,巫变成神秘主义的神我宗教。 二. 根据赵汀阳2019年出版的书《历史·山水·渔樵》,他在封底所宣称的一些目标似乎并未达成。书中所谓历史主要是谈历史哲学,方法还是西式哲学的方法;山水和渔樵似乎不是他的强项,写得不是那么顺畅,有点牵强附会。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历史文化,跟西方宗教文化不同,历史文化要找到一些立足根基,不能象西方宗教文化立足点是超越的,但也不能完全基于人类主观。 所以他找到了山水和渔樵这两个精神意象,作为历史主义的精神源头:山水既不脱离人类,又不属于人类,渔樵既不脱离于社会,又不属于社会。 换句话说山水和渔樵成为观照历史的参考系和出发点,相当于解析几何中的笛卡尔坐标系,或者经典物理学中的惯性参考系。 若从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来揣测,赵汀阳或者是想通过其基于历史哲学的探讨来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事关历史精神、山水精神和渔樵精神这三者之间所形成的互构关系。 三. 历史的本质在于重塑一个民族的集体经验和集体意识,历史的意义是关乎一个民族或文明的存在论问题。宗教信仰作为意义建构的历时性载体,既有其集体性,也有其个体性,早期宗教多呈现集体性的一面,现代宗教多呈现其个体性的一面。 在现代宗教中,犹太教是集体性信仰的代表,东方宗教与西方普世一神教信仰则更多关注于个体存在意义的建基问题。
具体而言,历史事件中的历史性主要体现在那些能载道或者说具有历史意义的要素之中,这就是为何中国古代有六经皆史之说,而犹太教的旧约圣经既是历史书也是律法书的原因。 说到底历史大抵要以历史哲学为基础,那些建基于言传事实和想象之上的上古神话和英雄传说通常比单纯存在事实更具有力量,原因就在于其承载着一个民族存在的历史意义。 按照赵汀阳的观点,历史事件的存在意义就其一般概念而言具有后验性,这主要体现在:后来的事态定义先前事态的意义,后来的行为和实践证实先前行为和实践的价值。 这种存在主义历史观与西方传统的目的论历史观有很大的不同,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一般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取决于其终极目的,如果单纯从经验主义视角来说,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隐秘计划,或者说具有一种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