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過去四個月的病痛中,有卸嗟牡苄纸忝孟蛭壹凹胰朔窒碇麄兊膼郏渲幸晃痪褪MD弟兄。有道是,兄弟相愛憾山河。在主裏互為肢體,情同連理,實乃人生之快事,天旅之祝福。盼望我的分享也能激勵你尋找同奔天路的屬臨夥伴,並籍著彼此的服事來更有效地服事他人。]
我和MD是在教会认识的,离我中风的那天刚好四年。那天是星期天,我和萍儿跟往常一样,手牵着手,去到礼拜堂参加主日敬拜。唱诗的时候,就听见后面一排有人唱歌唱得特别响亮,读经讀得特別伉锵。聚会结束后,我和萍儿都热情跟他握手介绍,就认识了。当听说我叫何許人时,他忙说认识,还在网上看到过我的讲道稿呢。我一听受宠若惊,相见恨晚。他叫邓MD,刚从明州搬来,与我在一个公司上班。
接下来的几周里,我邀请了MD去我们的祷告会、福音探访会、团契聚会。時間稍久,我和萍儿都为他的来到感谢神。他就像一个乖孩子一样,好像什么都不敢做,却又都那么感兴趣。记得有次周三祷告会后的交谈中,我告诉他第二天晚上有福音探访会,他问可不可以去?我说当然可以。结果星期四那天他真去了。到了训练结束出去探访的时候,我试探地问他是否也想去,他说愿意。直到我们说明了探访组是事先定好的,他才自己找个理由没去成。
很快我们就成了朋友,知道他真是一位对主大发热心的基督徒。所以2005年底的时候我们团契改选主席副主席,我们提名MD作副主席。开始他不同意,后来大家软硬兼施,他终于同意了。加上另外一两位新来的同工,我们团契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不断壮大,以致后面不得不一分为三。但这是后话,在此暂且不提。
MD做团契副主席以后不久, 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刮目相看。我们团契里来了一对年轻夫妻,我还没来得及记住名字,就发现他们已经信了主。原来MD在教会迎新午餐上认识了他们以后, 就积极邀请他们参加团契聚会, 并且时常保持与他们的联系,还几次去到他们的府上,有次与他们交谈到凌晨三点,一直到他们信主。信主后,他们想去原来在阿肯色州的教会受洗,MD又陪他们开车八小时去观看他们的洗礼。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他的火热和执著非我等所能及也。我跟C牧师说,教会来了个人才。他问是谁?我说是邓MD。他说是DMY的弟弟呀。我说那不一样,除了湖南腔外,其他都太不同啦。
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了MD。十有八九的人见后都会或夸奖、或抱怨地说:你说话的声音和语气怎么跟你哥哥一模一样?时间久了,MD也有些烦了,但又无可奈何。我也想,这湖南人就是怪,见过的也不能少了,怎么竟没有一个能说一点点的普通话?想当年毛泽东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让他伟大的地位在我的心里一落千丈,害得我在他老人家逝世时,全国人民悲痛欲绝,可我却一滴眼泪也掉不下来。还是萍儿比较仔细,有一次她说:我发现MD祷告的时候特别地清楚,特别地伉锵悦耳,听不懂的字也能猜出来。这个发现点燃了希望之火,因我们都认为孺子可教。后来他的太太JW及全家搬来后,我们便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双约会”,我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改进他们的湖南腔。
他们全家搬来的那天,我们请他们在来世餐馆吃饭。饭吃了很长时间,我后来感觉到有许多收获。当然既是感觉,就不一定准确。首先就是小萍对JW印象特别好,说她在主耶稣面前比老公还乖,谈的话三句不离本行,都是传福音、弟兄姐妹之类的。这尤其让萍儿兴奋,因为来教会这么多年,遇到的姐妹不少,但很少有这么就一见如故、推心置腹的。其次就是孩子对孩子似乎也谈得很来。我家两个、他家两个,加起来年龄相等,所以有挺多共同语言。这点也很重要,因为若他们不配合,双约会绝对浪不了漫。后来证实这一点是无比正确的,有时我们大人双约会,喋喋不休地聊到凌晨两三点钟,他们会毫无问题地更加喋喋不休地耐心等候;后来我们出去度假,即便两家不能同行,孩子们同往也是常有的事。我一直觉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属灵的好朋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免得他们一出高中就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最后落入魔掌。若有一些好伙伴相互激励,就要坚固得多,搞得好还能中流砥柱。最后一点,就是MD了。虽然认识他已有好几个月了,但每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这次吃饭,我就发现起码后来他常常做的几件事情似乎多少跟这次吃饭有点关系。第一,来世餐馆有很多菜,其中有两种鱼菜他很喜欢,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次聚会或其它什么机会,不分场合,他必定都会跑去买些回来献上,直到很多人见了就怕为至。这体现了他善于用彼一技之长的恩赐,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第二,他家请客吃饭。在他们搬来之前,我们对教会新来的人,也常请客吃饭,但不是见人就请。但MD他们却太发扬光大了,只要有机会就请,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请。
说到他们家请客吃饭,那可说是最震动我的。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27:17)。一方面,他们的火热无形中也在激励我们多请;另一方面,若能把整个教会都动员起来去请客,那么教会复兴岂不指日可待?我把他们家庭请客的果效归纳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传福音就是请客吃饭,还特地向教会的牧者和执事们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号召大家来从我做起,响应“邓模式”,广传主福音。我的黃粱美夢是,我们的教会请客吃饭蔚然成风,牧长请执事,长老请同工,执事请会友,会友请。。。然後我就看到大堂那几百人坐位坐無虚席。当然请客吃饭不是光吃饭而已。与MD同工最大的收获,就是他在每次聚会的节目安排上,能在大家离去时总会有点什么得着,而这就是长进的开始。这也真是看到主的信实,只要竭力为主做工,他就必让你接出平安的果子来。
与MD最单独的一次同工,是两年前那次的中国宣教行。还在他来我们教会不久,我就告诉周牧师说,我们终于有了另一位可以去中国短宣了,几年后果然成行。因为我是第三次,他是第一次,所以我理所当然做老大,连上厕所买便纸都是我说了算。从圣路易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安徽培训点,两周的培训,俺两兄弟行影不离,更了解了对方不少(詳情見“中國行(三)。
在我寫的敍事詩“中國行“里面,最后两句是“佳美脚踪走平川,潇洒人生传奇文”,裏面概括了小萍(平)、世川、MD和JW的名字,除了新鲜加点儿玄乎外,还有当时对人生的一个真实的感动,这里我讲几点。第一,建文他们全家搬来后,我们俩家庭很快成了最好的朋友。除了团契每周相聚外,在他们家里至少每月有一次家庭聚会,邀请不同的朋友参加,我们总是必到无疑。每次聚会,我都会坐在火炉旁边的沙发上,抱著萍儿,与大家一同分享。本来是因为人多,为了节省坐位而自然为之,谁知久而久之,竟成了一道风景线,甚至是夫妻恩爱的见证。在我们家里也常有不同的聚会,而MD他们也会是常客。常常是聚会完了,众人散去后,我们会继续留下来,谈天说地。有时我们就两家聚会,谈天说地到第二天。建文常感叹说,我们两家能认识,是人生中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我也常常感谢神,能赐给人生路程中的属灵夥伴。我想人要交往,就得臭味相投,或情投意合,这样的话,就有讲不完的话,而且能在海阔天空中互相长进。
我觉得自己有一个恩赐,就是在夸夸其谈中冷不防会冒出一个蓝图,一个原理,或一个异象什么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次中风给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在做复健的时候,医生发现我的脑部功能有一大缺陷,那就是对需要推理的问题不能有耐心地去深思熟虑,而喜欢凭感觉作直观地回答,并称这是我的脑瘤所致。我就想这脑瘤老早就有了,据萍儿十分肯定地推算,应在十几岁的时候,我上大学之前。以此类推,感情我的整个人生差不多都是在如此先天不足的残疾中度过的!我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上中学、读大学、来美国、找工作,这本身就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为人做事基本上不动脑筋,跟著感觉走,一直到今天。也是同样的原因,若要有什么高见,那就只能在跟人夸夸其谈的过程中发生了。其实想想看,可能有这种残疾的肯定不止我一人,而是大有人在。比如现在对任何棘手的问题的解决,通常都会有一个“大脑扫荡”(Brain Storm),就是在热烈的讨论中把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搜集起来。想当年DNA结构的发现,就是华生和克里克整天呆在酒吧里喝咖啡,海阔天空地给侃出来的。我猜想华生和/或克里克的头上没准也长了一个脑瘤。
我跟MD就有点华生和克里克类似的情形,不同的就是我们谈到的基本上都是教会和团契的事情。而且MD有一个不同的恩赐,就是认准的事情,他一定会做出来,而且有模有样,用属灵的话讲,我们之间恩赐互补,用常人的话讲,叫动作协调。举个例子:曾几何时,当我们谈及团契的发展和弟兄姐妹的属灵成长时,我分享了刘同苏牧师的一篇文章,说其中提到的“最小底数(Critical Mass)原则”是今天我们许多团契或教会增长所需要应用的。简单地说,最小底数原则就是当你想改变N个人的时候,你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同工数目(M),你的计划才会奏效。我现在再发挥一下:
最小底数M = 0.618N (0.618 = 黄金分割系数)
最佳同工数目M = N/0.618
应用这个公式,如果你准备邀请20位慕道友来聚会,那末你至少需要: 0.618 x 20 = 12-13 位同工,方能使聚会发生果效(让他们决志信主);但如果你有:20/0.618 = 32 位同工,则是最理想的,没准儿全信。如果你将M换成成熟的基督徒,N换成初信者,聚会的目的是要去造就他们,结论也是一样。其实这也不是甚么新发明,当年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消灭敌人”,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我来说,这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虽然偶尔也会去做做,但最多的就是说说而已。但MD却不然。他听了,觉得有道理,然后就按着去做。他家每月一两次的聚会,不论是邀请慕道友,还是基督徒,其数目与同工数目的比例,都是要经过仔细计算,基本上都接近黄金分割系数的完全。但印象最深的,是在分团契后各个小团契的成长。更新分成慕恩、新生命和更新三个团契后,各个团契便各显神通,以期发展壮大。每个小团契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都有不同的策略。MD是新生命的主席。他告诉我说,他们团契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换句话说,就是要先发展一群成长起来的同工,以满足最小底数的需要,然后才去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他说到做到,一年下来,果效明显。每次聚会,看到新生命团契成双成对、欣欣向荣,更讓我感到MD同志,人才難得也。
说到分团契,也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因为这在我们教会还是第一次,而且在分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或许今后可以借鉴。要分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团契太大了。每次聚会时教室坐得满满的。这当然主要归功于近年来一些新得力同工的加入,尤其是MD他们一家。第二,教会牧者想借着分团契来达到教会成长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让团契更多的弟兄姐妹有服事成长的机会,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弟兄姐妹都去邀请朋友来聚会,达到细胞分裂、遍地开花的目的。其实更新团契分家这件事儿,老早就在谈论了,只是那时我与其他同工都觉得时候尚早,所以迟迟未动。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团契已经到了合久必分得地步。我与一些的主要同工私下交通,都觉得是时候了。唯一棘手的,是怎么个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