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林建华把鸿鹄念成鸿浩之后,又开始凿巴,一会自己是【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出来的,一会是【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话里话外的意思好像是贫困、是文革造成他不会念【鹄】字。 这可能会引起90后00后的同情,因为他们对文革的了解是从那些电视剧里来的。可是事实其实不完全是像林校长所说的那样。我本人经历了文革,尽管当时还小,但是知道当时学校复课以后还是讲过中国历史的,不过是按毛主席的【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讲的。其中不可避免地要讲【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 ...】。 总之,陈胜、吴广是第一个要讲到的。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是名言,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反而不容易使很多人了解这些【造反派】名言。正是由于文革才使得这些可以当【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老祖宗的警句广为流传。林校长55年出生,当时应该是在上初中,是个teenager 的样子,说文革使您不会念此字,是不是有点儿牵强? 另外,林校长又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这就有意思了,因为《毛主席语录》在第二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第九页,清清楚楚写着:“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第一个就是陈胜、吴广,就是【大楚兴,陈胜王】,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你不会连《毛主席语录》第九页都没有读到吧??文化大革命除了阶级和阶级斗争,还有什么???据林校的简历说:他在1973年至1978年内蒙古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农场当过中学老师,并且,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最盛行的1976年7月入了党,可见林校当时一定是一个【积极分子】,不然不可能【火线入党】。既然林校积极到能【火线入党】,不会不知道当时是【评水浒】、【讲法家】、【批投降】的高潮吧?不会不搞【阶级和阶级斗争】吧?? 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林校长自己来写稿子,一定不会找一个自己不知道怎么发音的字来开自己的玩笑;即使校长公务繁忙,来不及自己写稿,秘书写好,至少拿来看上那么一眼,读上一读,也就发现这个字和自己【素陌平生】,北大这么多大学问的人的地方,找个人问问,就不会出笑话了。再不然林校长可以让自己的秘书把一些生冷、怪癖的字注上拼音,林校长不会因为文革,连拼音都不会吧?何况林校学拼音的时候,还是文革之前,要怨只能像万维一些人那样怨共产党把蒋介石打跑了。。。。呵呵呵呵呵
可惜,看来林校既没有自己写,也没有读过此稿,是拿起来就念,碰到不认识的字,还要装认识,想蒙混过去,才搞出笑话。要怨文革不如怨自己不认真,偷懒,自己官僚主义比较更靠谱。但是,那样的话,不就要林校自己负责任了吗?还是【架空】、【文革】、【体制】这些词更廉价、更方便、更让林校显得无辜。。。再者说,前面比林校大的多的领导人们不也是这样搪塞大家的吗?? 其实,念错个字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不是天天拿【宽衣】开玩笑吗?也没看见习近平拿文革出来搪塞大家呀?关键是林校这样出来凿巴,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反而越描越黑,显得自己小家子气,听上去像儿子自己没考好试,怨老师没教好,怨课本没讲清楚,怨同学捣乱,怨铅笔、橡皮不好使,怨他妈早饭做的不好。。。 林校长是个化学专家,不能要求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个咱懂。他可以当教授、当院士、拿诺贝尔奖。。。。但是我看他当校长不合适,不是因为他念错了字,而是因为他的文化底蕴不够,是因为他出了错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时代这样的做法不厚道,是因为他不敢或者不愿意担当。校长不一定非要是教授,但是他要有文化,他要敢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