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从一篇毛粉转载的文章引出的话题。 本来并没有想转载此文,而是在原文后面跟帖,只为了澄清被它刻意歪曲的事实。不料想该博主心虚,秒删了我的全部跟贴。无奈,只能转载原文。我跟自己的贴总行了吧? 当今中国,在习皇上的带领下,趋毛成为最新时尚。日益壮大的毛粉队伍视过来人为无物,肆意歪曲当年的事实。这还真把历史当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家有过小姑娘的朋友都知道,人家不喜欢的时候,你去“任意打扮”一下试试,找抽啊? 必须说明的是:对邓小平自为始作俑者带来的全面腐败造成的物价飞涨,我也是持批评态度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毛泽东年代就比现在好。事实上,共朝的各个时期没有谁比谁更好这一说,只有谁比谁更黑暗。恰巧,这原文中提到的“60年代末期”是共朝最黑暗的一段历史。66年,毛泽东点燃学生造反之火,一切既有的国家机构、社会规则、传统文化全在被打到之列,全国开始混乱;67年,各派(大体分为“造反派”和“保守派”,大家都自称“革命派”)为了夺取各级政府权力火并,开始大规模流血;68年,各派武装抢夺军用武器库,武斗升级为交火流血。最后毛泽东一锤定音:“造反派是革命派”。派出军队“支左”小组到全国各地“支持左派革命群众”并收缴武器;69年,刘少奇的支持力量土崩瓦解,他自己则被“九大”定性为“叛徒,内奸,工贼”继而成了孤魂野鬼。 那段时间里,全国各地政府瘫痪、工厂停产、学校停课、暴民横行、物资匮乏,国民经济只靠最受压榨的农民支撑。物价是特别稳定——毛泽东不发话,谁敢涨价?但是有价无市。除了空气,什么都缺。 当时只是一个跟着看热闹的小屁孩的我,亲眼见到一群大人抓住了一个挑担卖青蒜的菜农,当时的罪名是“投机倒把犯”,送到街道派出所。刚进门,一个警察就从菜担子里扯出一根青蒜,揪掉绿叶,剥去外皮,把蒜白吃了。——就这么把“投机倒把犯”的赃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去了!?看得小屁孩目瞪口呆(那警察想来是个北方人哈)。廉洁,廉洁?他们居然说毛泽东年代廉洁!算了,还是回到物价的话题上来吧。 “欺骗”并不是只有撒谎一种方式,如本文转载的文章那样只说自己想说的事实是欺骗性更强的欺骗。转载文章中的红色字体是我加的评论,看看毛泽东年代全国人民过的是什么日子。
————————————原创与转贴的分界线———————————
一张十元人民币在60年代末能买些什么(转载自网易“一炮手”)
生于60年代的前辈们, 对这些一定还记忆犹新: 冰棒3分,烧饼3分,油条3分; 小学一年级一学期学费8毛……
60年代末期的商店,货架绝无如此盛况。这照片百分之百是摆拍的假新闻。
60年代末:可买大米80斤 60年代末,大米是凭粮票购买的,没粮票有钱也买不到,而且在北方是稀缺物资,除了逢年过节常常是有钱有粮票也买不到。粮票是只有城镇居民才有资格定量领取的,如:一般非体力劳动成年居民,男每月定量27斤,女每月定量26斤;高中生男每月定量35斤,女每月定量32斤。 而且,粮票是有严格的地域限制的。每个城镇发放的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叫做“地方粮票”。出了这个地方但不出省,就必须使用“全省粮票”,出省则必须使用“全国粮票”。当时,只有因公出差等符合政府规定的情况才是用“地方粮票”换“全省粮票”或“全国粮票”的正当理由。自行旅游是没办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因为上餐馆也必须有粮票。当时的大米价格是:“标一米”(国家标准一级米)15分一斤;“标二米” 14.2分一斤;“标三米” 13.7分一斤;“标四米” 13分一斤。至于图中所说的12.5分一斤(1000分除以80斤)只能是标准之外的碎米了。按现在的市场要求,当时的大米即便是“标一”也是不一定有人买的劣质米。因为毛泽东朝代长期实行“推陈储新”的粮食战略储备方针,粮店里永远只卖存放了若干年、颜色发黄、间或几粒因为霉变而呈谷黄色的陈米。至于最常见的“标三米”中,每斤中的谷子、稗子、沙子加上霉米通常是不下一百粒的。记得有一次在食堂吃饭,四两米饭我边吃边挑,吃完后桌上密密麻麻一片,估计就不下一百粒。还不包括有些砂粒本身就是白色淡黄色,根本就挑不出来,只能委屈牙齿了。记得当时有一位邻居老太,天天利用空余时间把要做饭的米一粒粒地挑干净,用以修身养性,同时又照顾了家人。 2015年:可买3.5斤
60年代末:可买大闸蟹 12斤 60年代末,中国普通老百姓根本就见不到螃蟹。只有武汉、广州地点特殊,运往香港的鲜活河鲜都要在此集中装上火车,顺便挑拣出那些估计活不到香港的就地卖了。不过8毛钱一斤的螃蟹,够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费了,还真没多少人舍得。 2015年:可买6条腿(按同等质量)
60年代末:可买大黄鱼 30斤 在那个所有肉蛋奶都要凭票限制供应的年代,黄鱼这种不要票的东西真是难得一见,没有后门或者内部消息就只能靠运气好正好撞见才能买到了。 2015年:可买鱼鳞
60年代末:可买布匹1丈余 那年代,每人每年配给15尺布票,想要多买给再多的钱也不行。 2015年:可买1尺
60年代末:可买青菜 500斤 要想不排几小时的队就能买到,那就只有走后门了。所以当时许多年轻人的理想就是“当菜场售货员”。 2015年:可买4斤
60年代末:可买牛肉面50碗 60年代末绝无这么漂亮的牛肉面,绝无。两毛钱一碗,只有榨菜肉丝面了,外加二两粮票。 2015年:可买1碗
60年代末:小学学费6元 彼时的学校只灌输政治谎言。 2015年:可买一只低档文具盒
60年代末:可看电影200场(学生票)彼时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三个战”能看。 2015年:可以场外听声音
60年代末:中挡皮鞋一双(7.68元)60年代末,皮鞋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也不敢穿。 2015年:可买一双(7.68元)鞋带
60年代末:可买棒冰 250根 凉水、香精、颜料加糖精做成。当然现在有些也是。 2015年:可买5根
60年代末:可买大白兔奶糖4斤 只有上海北京的门面大商场有卖,而且不让多买。 2015年:可买4两
60年代末的工资是36元左右,一场电影的学生票是5分,现在一场电影的学生票最低是30元,是600倍。以此物价类推,现在的21600元工资才能抵60年代末的工资36元。 如果再算得保守一些,60年代时,成人票最贵的是2角,现在中等价格的电影票是60元一张,是300倍。那以300倍类推,现在至少也得10800元工资才能抵60年代末的36元工资! 虽然是非科学统计,但是看完心里塞塞的...
再转念一想,再过50年以后呢…… 想到这,想到下一代娃,心更加塞塞的...... (原发表于2015-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