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中文網讀者眼中,“滾回中國”意味着什麼?紐約時報中文網2016年10月21日 George Etheredg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韓國快線旁的行人們。周日,就是在這裡,一名女子向都市版副主編Michael Luo和家人喊出帶有種族歧視的話語。 在《紐約時報》亞裔編輯Michael Luo在街頭遭遇被要求“滾回中國”的種族攻擊後,他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發布在時報上。此文刊出後引發了熱烈反響,被成千上萬次分享和評論。 時報中文網讀者也在各個社交媒體平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我們精選了一些評論,與大家分享。為便於閱讀,以下一些評論經過編輯。 「我的父母在共產黨奪取政權前從中國大陸逃到台灣,又到美國念了研究生。他們養育了兩個孩子。我們倆都畢業於哈佛。我在《紐約時報》工作。算是人們口中的模範少數族裔了。」淡淡的幾句話,在無意間中流露了作者邁克爾·羅(Michael Luo)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也許」也是文中那位咆哮女士所擁有而拿來歧視別人的籌碼。不是要畢業於哈佛才是模範少數族裔。沒有邁克爾·羅(Michael Luo)那樣的背景也應該免於被咆哮歧視。 —— Jan Chang
在你覺得沒必要證明的時候你才是主人,我們需要的不是證明而是反擊。當bl*k成為敏感詞而搶劫亞裔變成流行歌曲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是病態。
—— Ning Wang
愈來愈烈的衝突是當前和未來世界的主題。互相回到劃定邊界的地方最好。這不是哪個族裔的問題。這僅僅是一個表象。
—— 朱日坤ZHU Rikun “滾回歐洲去!”印第安居民說。
—— 豆苗 我這種不是生在美國的人該如何駁斥?作者的駁斥沒顧及第一代移民是個大的疏漏,欠缺說服力。 —— 溫雲超
她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我來自徐匯區。她的反應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出生在哪裡?我說我出生在黃浦區。她接着說,你是老家哪人?我說我是上海人。我感覺到了她對我的不滿。你父母是哪兒人?她接着說。他們來自北京和廣州。“噢…...”她說,所以你是外地人。
—— @餵你踩到我尾巴了 欠缺通識教育,亞裔要更多地進入主流社會及政治領域,在某些地區你的權利被剝奪了,但是既然來了美國就不要放棄自己的權利,你只有主張了自己的權利,才會讓那些人意識到你們是平等的。
—— Ordinary People 看完這篇文章,回顧自己遇到的人與事,感觸挺多。但也反思,華人中,華文媒體社交網絡,朋友圏每天談論批判歐洲美國穆斯林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中東人都是極端分子,黑皮膚美國人都是非洲人,非洲都是窮人,看見黑色皮膚意味着暴力,西裔就是生孩子靠社會福利,負責打理富人後院,干髒累活的。等等如此之多的各種意見言論,與文章里這位女士基本是同類人。這位女士看華人的樣子,也就是華人看他人的投影。只要不把人首先當人看,看人先看膚色,種族,地區再看人家信仰再看title來判斷一個人。那麼本質上就是一類人,其實沒什麼分別。都一個樣。
—— AiJin 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是從美國出生的亞裔二代角度,但美國目前1千8百萬亞裔中,有75%是在國外出生的。這部分群體主要是移民、留學生和專業人士,他們在被美國人叫嚷“滾回國”去的時候,位置更為尷尬。所謂美國歧視亞裔,主要是歧視華裔。原因首先是華裔人口在亞裔中最多,在美國歷史上也有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等於槍靶子。無知的美國人分不清楚中日韓,所以整個東亞裔全部躺槍。第二個原因是華裔跟主流社會融入度比較低。占亞裔人口第二和第三的菲律賓裔和印度裔,國外出生率更高,但相對來說遇到主流歧視的程度和華裔不在一個檔次,當然調侃和固化形象肯定存在。很大原因是因為這前兩個族裔英語是母語,而且受歐美文化影響很深,融入起來比較少障礙。第三個原因是相比其他亞洲國家,中國在美國媒體的渲染下,對美國構成的政治經濟威脅最大,在美國的華人又當了槍靶子。華人要想在美國獲得應得的尊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