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人才的培养需要几代人代代相传,更何况是大师级的人物,不是上了几年大学就成为人才的。普及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平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改变旧生活习俗 ,提高生活质量。大学教育是获得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可以从事更高深的专业领域工作。而大师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而是人品,人格,道德,修养。需要从小就在有教养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人际交往的社会小环境中接受熏陶,相互影响,才能形成。没有这样的成长环境,就没有大师成长的土壤。大抵如此,大抵。 鲁迅先生就对许广平说过:“教育界的称为清高,本是粉饰之谈,其实和别的什么界都一样,人的气质不大容易改变,进几年大学是无甚效力的。正如人身的血液一坏,体内的一部分决不能独保健康一样,教育界也不会在这样的民国里特别清高的。”看看现在那些大学生和所谓的“公知”的表现,就知道先生这段话没有过时。 中国还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无独有偶,美国也有类似的说法。我在美国曾经见过一个强调学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广告,是一个果冻布丁照片,下面的说明是:“果冻一旦凝固了, 就什么也加不进去了,你的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也一样”。这个道理我就不用再举例子了吧,这种事,谁都能在自己身边的熟人里一抓一把。 我从网上搜来十个大师,更能说明家庭风气,环境,教育对大师幼儿时期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不是出身于几代官宦世家,就是书香门第,学者家庭。父母不仅深知读书的重要,而且更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孩子忠诚正直的人品。 梁思成,父亲梁启超,戊戌变法领头人; 钱三强,父亲钱玄同,北大教授; 黄万里,父亲黄炎培; 傅聪,父亲傅雷,出身江南望族,翻译家; 溥心畬,摄政王恭亲王奕䜣之孙。。 启功,雍正九世孙,祖父毓隆,光绪二十年进士; 邓稼先,七世祖邓石如,清代大书法家、篆刻家。祖父邓艺孙,字绳侯,曾任安徽省教育司长。 父亲邓以蛰,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錢学森,父親錢均夫,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同窗,同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錢氏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利在一身勿忠玻谔煜卤刂之。" 陈寅恪,祖父陳寶箴官拜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為詩文名家。 鲁迅,祖父,清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曾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再看看中国现在的专家权威,学者名流,大多数是四十后和五十后,文革前的大学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生。我是1963年考入大学的,对那几年入学的大学生身份非常清楚。从1962年毛泽东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最高指示后,大学招生就不再只看高考成绩了, 而开始看出身成分。从1964年起,出身成为录取与否的唯一条件,不管高考成绩多好,知识分子,黑五类子女一律不录取。 到1968年毕业分配更是只看出身, 只有三辈贫农的子女才能留北京,进入高校,科研机构。连未解放做结论的高干子女,都下放外地边远地区或农村。那时候掌权的军宣队都农村兵提干上来的,他们对从北京市入学的学生有一种本能的仇恨,凭什么我到30多才进入北京享受到你们生下来就享受的城市生活。出于报复城里人的阴暗心理,尤其是那些被打倒的高干和高级知识分子子女。统统给轰到农村去。 而留在北京这帮贫下中农子女,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文化素养。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心想着“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为了功名利禄,什么卑鄙手段都使得出来。家学渊源的知识分子出身学生被出身排挤出竞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加上天生的钻营本事,到后来一个个都把持了教学,科研单位大权,成了专家, 学者,教授。就是恢复高考的前两届,出身依然报名参加高考的绝对条件,不要说黑五类,连没平反的高干子女都不准参加高考。田家英的女儿就被剥夺了参加高考权利。文革前中国文联分来一帮子三辈贫农出身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美其名曰“掺沙子”,批斗中国文坛泰斗的的造反派就是这帮人,这批“沙子”退休前都成了著名作家,学者。可惜就是出不了大师 改革开放初期公派出国留学生 ,尤其是派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绝对必须是三辈贫农出身,怕知识分子,地主资本家出身的一去不返。可1989年在美国闹民运最凶的,就是这批人:共产党员,三辈贫农出身,国家公派。这些年,在美国混不下去跑回来当长江学者的,又是这批人,满脑子想的就是追名逐利,你说他们中间怎么能出大师。都说三代才能走出一个贵族来。培养一个大师,我看三代都未必够,他们这辈是没指望了,到他们的孙子,重孙子辈也许有可能,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