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鲁边的博客  
个人的回忆  
网络日志正文
陪伴老妈(一) 2018-07-04 16:20:18

 

 

陪伴老妈(一)

 

 

夜阑更深,万籁俱寂。

四周是一片黑暗,只有大厅里灯火通明。大厅的中央,是一具鲜花簇拥的冰棺,冰棺里安卧着刚刚去世的老妈。冰棺后面的墙上,是悼念的对联和横幅,中间悬挂着老妈的遗像。我和四弟,跪坐在铺在冰棺旁的垫子上,为老妈守灵。遗像上的老妈,依然用她那慈祥的目光凝视着我们。而我们依然觉得象往常那样,听她老人家娓娓道来她那88年的人生经历、儿女亲情、家长里短。

我们知道,这将是最后一次陪伴老妈。三天以后,她老人家将化作一抔骨灰,回归到家乡的土地,去陪伴26年前去世的老爸。

在守灵的三个夜晚,有一个场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其实,在灵堂刚刚布置好,我第一次跪在老妈的灵前时,这个场景就涌进了我的脑海——

同样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却是在一个低矮的,四处透风的小土屋里。屋子正中,安放着一张小床,小床上躺着刚刚去世的姥爷,一张黄裱纸盖在姥爷的脸上。姥娘和舅舅们都去隔壁房间商量姥爷的丧事去了,只有3岁的老妈仍然跪在姥爷的灵旁,为姥爷守灵。屋里那唯一的一盏煤油灯微弱的火苗在微风中摇曳,灯光忽明忽暗。盖在姥爷脸上的那张黄裱纸,也不时地被微风掀起一角,让老妈这个3岁的小姑娘一次又一次看到姥爷那张熟悉的脸。老妈就这样静静地跪在姥爷的灵前,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的脸,没有眼泪,没有哭泣。

这个场景,是1964年“大抓阶级斗争”中,老妈响应党“忆苦思甜”的号召,给我和三弟痛说家史时,第一次给我们描绘的。当时,10岁的我和7岁的三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妈妈,你不害怕吗?”老妈说“不害怕,自己的亲人嘛,只觉得你姥爷是睡着了。”当时,我和三弟怎么都不相信老妈的话——和一个死人同处一室,怎么能不害怕呢?这次,我相信了——面对刚刚去世的亲人,亲情是会战胜恐惧的,在这漆黑的深夜里,我们弟兄俩不时地回忆起老妈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一点一滴,丝毫没有害怕的感觉。

就这样,姥爷的去世,开启了老妈苦难的童年。

姥爷是家里的顶梁柱。姥爷在世的时候,全家8口人,全靠他在杂货铺作店员的工资生活。一年36吊钱,除去房租,也就仅仅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到姥爷去世时,大姨已经出嫁,大舅、五舅被送去当学徒,当学徒没有工钱,只管饭,衣服、生活用品还要由家里供给,家里还有六舅、二姨、老妈、姥娘4人,生活还是相当拮据。姥爷去世了,顶梁柱没有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就全断了。

就这样,当老妈还是个3岁的孩子的时候,全家就陷入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悲惨境地。姥娘不得不领着89岁的二姨,揽一些给人家缝补洗浆的活,补贴家用。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姥娘喘不过气来。气不顺的时候,姥娘就会对着幼小的老妈抱怨:“小三三(那时的女孩没名字,老妈行三,故称‘小三三’),我生下你来干什么?一点用没有,还多一张吃饭的嘴。”老妈陪着小心对姥娘说:“我怎么没用?等我长大了,我养你。”姥娘不相信地说:“你一个女孩家,怎么能养我呢?”老妈想想,也觉得确实没办法养姥娘,只好不吱声了。

这个情节,是老妈近几年在我陪伴她的时候才向我提起的。人老了,对幼时的事记得特别清楚,对于她和姥娘的这点恩怨,也就突然耿耿于怀了起来。她多次提起这件事,并且不服气地说:“你姥娘还说我没用,她这一辈子,还不是全靠我养着?”

老妈说得没错。自从解放以后,姥娘确实主要是靠老妈赡养的。大舅在外地工作;五舅去世得早;六舅五十年代末被打成了右派,搞得妻离子散;大姨嫁到了外地;二姨嫁到了农村,只有老妈在姥娘身边,所以她对姥娘照顾得就比较多一些。

姥娘的埋怨让幼小的老妈立下了一个心愿:一定要让姥娘认识到,她对这个家庭还是有用的。她总是小心地陪伴着姥娘,乖巧,听话,从不招惹是非,以免她老人家不高兴;小小年纪,就主动帮着姥娘做家务,让姥娘觉得她还是有点用的。她这种乖巧、勤快的的性格,就这样养成了。

老妈8岁的时候,日寇占领了单县城,姥娘带领全家逃难到了乡下的八梁庙。全家人就靠在村口摆的一个纸烟摊糊口,而给纸烟摊进货的重担,就落在了18岁的六舅和8岁的老妈身上。几乎是每天天刚亮,兄妹俩就踏上了到18里外的县城去进货的路。六舅已经是成年人了,没有日寇发的良民证,无法进城,只好在城外等着,由老妈一个人进城去进货。老妈带着钱,穿过大半个县城,到烟厂的批发部去买烟。交钱,领烟,从没出过错。她每天要进出县城两次,才能买到6条烟(大条,每条25盒),然后兄妹俩再背着烟返回到18里外的八梁庙。这条18里的路,老妈和六舅走了整整4年。也可以说,这4年,老妈和六舅几乎挑起了养家的半条担子。那次在回八梁庙的路上遇上了暴风雪,当半夜时分,老妈被接回家时,姥娘抱着在暴风雪中被冻了半夜的老妈大哭了起来,而老妈却觉得,这是对她最高的奖赏——姥娘终于承认她对这个家有用了!

老妈聪慧、好学,求知欲特别强。只可惜,家里太穷,而她又是个女孩,所以一直没有上学的机会。好在比她大10岁的六舅,已经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老妈就把六舅当作自己的老师,让六舅教她。六舅教她认字,她就一遍又一遍地读写,用她自己的话说,连睡觉的时候,她都要用手指在自己肚子上写几遍当天学的字。抗战胜利后,她曾经有过两次上学的机会,但是每次都是只上了一个多月,就被战乱所打断。所以,上学,是老妈少女时代最大的愿望。

1949年冬,老妈结婚了。爷爷和老爸虽然都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但在思想上都还是老农民那一套。结婚的第二天,爷爷正襟危坐,把新婚的老妈叫到面前,说“韩三姐(指老妈),这些话本来应该由你娘(婆婆)给你说的,但你娘早就不在了,就只好由我来说了。从今以后,你要……”然后把那些三纲五常、严守妇道的的大道理给老妈训示了一遍。老妈静静地听爷爷说完,然后小声说:“爹,我想上学,能不能让我去上学?”爷爷问“你想上学?你能上什么样的学呢?”于是,老妈就把自己所学过的东西都给爷爷说了。曾经当过乡村教师的爷爷,听说老妈真的要上学,没想到能遇到这么一个爱学习的儿媳妇,刚才的一本正经就全没了,高兴地说:“上学好啊,你上学去吧,家里的活,咱可以雇保姆来干。”

于是,1950年春,老妈真的上学了。老师对她进行了测验,让她插班到小学五年级,老妈就从五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学起。结果,到期末时,在全年级80多名学生中,她竟考了第一名。

1951年春,湖西革命干校开始招生了,招收的学历要求是初中毕业。老妈当时小学还没毕业,但她却要去试一试。谁知,这一试,还真的就考上了。

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老妈他们这些学员就算是毕业了。分配工作时,老妈被分配到了单县粮食局,在财务上干出纳。老爸这时也在粮食局负责粮食的计划调运工作。夫妻俩都在粮食局上班,刚出生的大哥就只好让姥娘她老人家去照看了。

那时的干部都比较纯朴。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一份不错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责任心也更强。加上解放初期比较清明的政治和党对共产主义美好前景的宣传,使大家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因此更加积极向上。同事之间亲密无间,一个机关就象一个大家庭。老妈那时虽然已经结婚了,也才刚刚20岁,但许多同事比她还要小,因此,照顾这些小同事,就成了老妈又一项业余的任务,谁的衣服破了,老妈就给他们缝补;谁想家了,老妈就和他谈心,俨然一个老大姐。在工作上,她一直认真负责。她干出纳十几年,从未出过错,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她为了帐目上的微小出入而对帐到深夜。60年代初期,全县的库存粮票都交由老妈保管,她保管了几年,结果一两粮票也没少。

年轻的老妈,对党是十分感激的。她认为,是党把她从贫穷中救了出来,使她有了一个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因此,她积极要求进步,向组织靠拢,参加工作没几年,就入了党,并一直担任机关党支部的支部委员。而老爸就不同了。他虽然参加工作比较早,工作上也认真负责,但他认为,做好工作是应该的,没有想到要去感谢谁,也想不到要向组织靠拢,虽然经老妈多次催促,但他总下不了向党交心的决心,因此,他老人家就一辈子也没有踏进组织的大门。

“四清”开始后,老妈因为平时表现较好,政治上也比较可靠,被抽调到了山东省社教工作团,先后参加了济宁、菏泽的“四清”。在“四清”中,她主要担任财务帐目核查的工作。她那严谨、细致的作风,帮助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工作团领导的好评。“四清”一结束,她就被提拔为粮管所副所长,先后到县城附近的孙溜、谢集粮管所任职。

“文革”开始后,老妈这个刚刚被提拔起来的芝麻绿豆大的小小“当权派”,也受到了冲击,更不用说那个官不大,但资格比较老的老爸了。“文革”中的乱批乱斗,派性斗争,撕破了“文革”前笼罩在同事之间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人更加认识到了家庭、亲情的宝贵。

说实话,在这之前,老爸老妈的心目中,基本上就没有家庭的概念。可能是受共产主义宣传的误导,他们认为,家庭早晚是要消失的,因此,他们以机关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不考虑安家立业的问题。当年,爷爷退休时,为了安家,买了个小院,老妈却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一切财产最终都是要归公的,与其买房子,不如直接住公房。平时他们吃住都在机关上,偶尔回一次家,也只是看看老人,看看孩子,送些柴米油盐等日用品,很少住在家里。

但是,“文革”给了他们一个教训。老爸蒙冤时,原来那些亲密无间的同事,突然就翻脸不认人,批得更凶,斗得更狠。当老爸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老妈、爷爷、奶奶苦口婆心的开导,才使老爸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当老妈面临批斗时,是她包队时结识的贫下中农,连夜将她救了出来,送到她小时候生活过的李家大门,在亲戚们的帮助下,躲藏了半年多,才躲过了一劫。“文革”使他们认识到,家庭、亲情、友情,比事业,比工作重要的多,更可靠的多。

因此,劫难过后,他们就改变了以机关为家的做法,将目光转向了家庭。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工作时间,越来越不愿意回机关去。爷爷去世后,老爸干脆就搬到家里来居住了。后来老妈调回县城,到粮食局油厂任职,也不再要单位分配的宿舍,直接住到了家里。

恶梦般的“文革”终于过去了,社会上的一切,也都回归到了正常的轨道。这时的老妈和老爸,年富力强,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他们对工作更加尽心竭力,对家庭的建设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家里的房子进行了翻修、扩建。加上我们弟兄四个也算争气,先后考上了大学,更使得老爸志得意满,开始追求工作上的顺心,生活上的安逸。

1982年,上级有个文件提到,干部的工龄30年以上,就可以提前退休。文件在机关传达后,老爸想也没想,就对人事股长说:石股长,俺家老韩够30年工龄了,给她办退休吧。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去年奶奶去世了,而两个人都上班,家里没个做饭的。让老妈退休,生活上能更方便一些。这时候的老妈50岁刚出头,正是干工作的好时候,根本就没想过退休的事。结果,等到领导找她谈话时,才知道退休手续已经办好了。虽然她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已经无力回天,只好又回家里做家务去了。

提前退休,让老妈吃了很大的亏。80年代,正是国民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干部的工资几乎年年往上调。老妈眼睁睁地看着和她一起参加工作的小姐妹不断地长工资,而自己只能拿那点早已固定了数额的退休金。到那些小姐妹退休时,由于工资基数高,拿的退休金也比她的高出一大截。到了90年代,她发现吃的亏更大了——她本来属于粮食局机关的干部,下放到基层去工作只是暂时的,本应该先调回机关,恢复机关干部的身份,再办退休手续。但是在80年代,人们普遍没有区分机关和企业的概念。到了90年代,搞政企分开,老妈退休时所属的粮食局油厂,就只能算企业了,后来油厂又破产了,老妈的退休金就没处领了。经过协调,只好让她按照企业职工的标准在社保上领退休金。

因此,老妈在退休这件事上,怨气可大了。近年来,一提到这件事,老妈就对我抱怨:你爸爸就没干过一件靠谱的事!我说,既然你不愿意退休,为什么不和他闹?她说,和他闹有什么用,毕竟是自己的亲人,总不能让他在外人面前丢脸吧。确实,老妈虽然当了一辈子干部,思想上也比较进步,但在对待家庭上,还是传统的那一套。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和老爸共同生活了40多年,两人从没有红过脸。我们这些当儿子的也从没有见过他老两口吵过架,甚至闹过一点小别扭。老妈就是靠对老爸的包容和忍耐,维持了家庭的和谐、平安和团结。

老妈退休后,老爸在工作上更加意气风发。临近退休的他,甚至想到是不是应该申请入党?但也就是想想就算了,他可受不了要求进步所要吃的苦。老爸退休后,局里又把他返聘回去,让他主持编写《单县粮食志》的工作。就这样,他又领着45个和他一样的退休老头,又干了34年,终于将《单县粮食志》编印成书,这可是他这一生中唯一一部被印成铅字,正式出版的作品。那年春节,老爸将刚刚出版的《单县粮食志》送给我们弟兄4个一人一本。我们一边翻着书,一边对老头大肆恭维。老妈在一旁看着这其乐融融的情景,也笑了,笑得很开心。

终于完全退休了的老爸和早已退休了的老妈,开始憧憬起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那年秋天,我回家探亲时,老爸高兴地告诉我,已经安排好了,过几天就开始安装土暖气——那时我们那里刚刚时兴安装土暖气,以取代过去取暖用的煤炉。今年冬天不再挨冻了,你们春节回来也暖和多了。但是,天不假年,老爸实在没有福气享受这温暖的冬天。199210下旬,老爸因肺心病住进了医院,治疗了好几天也没见好转。老妈却因昼夜伺候老爸,并且心理压力大,突发心脏病,一头栽倒在老爸床前,被大家急忙送到另一个病房去抢救。老爸眼睁睁地看着老妈栽倒在他的病床前,急于知道抢救的结果。大家告诉他已经脱离危险了,他却不信。想去看望她,自己又不能下床,结果,急火攻心,病情加重,当天夜里就去世了。

老爸去世的消息,当时没有告诉病中的老妈,但家里的丧事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经过几天的治疗,老妈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出殡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将她接回家。老妈一进我家的胡同,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她懊悔地说,是我把他吓死了。走到老爸灵前,老妈哭了几声后,就冷静地对大家说,我没事,你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担心我。整个丧事期间,老妈一直保持冷静,不哭不闹,帮助我们处理各种事情。直到圆坟的时候,老妈第一次来到老爸的坟头前,才趴在坟头上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丧事过后,我们把老妈送到了四弟那里,以使她尽快脱离那种悲伤的环境。四弟媳在医院工作,看病十分方便,在四弟媳的精心照料下,老妈的身体逐渐恢复了过来。以至前两年给她做体检时,医生称赞她,这老太太的心脏,和年轻人的一样!

这几年,每当谈到老爸去世的事时,老妈总认为是她把老爸吓死的。我劝她,你当时突然病倒,只是老爸去世的一个外在因素,关键还是他自己的病情很难好转,所以不应该过多地自责。老妈经常遗憾地说,看看现在的生活,不知比那时候好多少倍,如果他现在还活着,就他那种性格,还不知道要美成什么样呢,他怎么那么没福呢?

 

 

 

 

《陪伴老妈》是我下一步准备写的一个系列,这是第一篇,简述了老妈88年的人生。以后我会不断地写下去。


浏览(1428) (7) 评论(3)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一滴水 留言时间:2018-07-06 12:20:28

写得非常好!期待续集。

回复 | 0
作者:芨芨草 留言时间:2018-07-05 21:27:40

刚建国时人们的心气都是为了工作,如果能够长此下去……,文革把中国人的人性和传统美德砸得粉碎。

回复 | 0
作者:人生晚秋 留言时间:2018-07-05 05:01:52

喜欢你这样平实质朴的文字,真实温暖的亲情。

期待你这个系列。

回复 | 1
我的名片
鲁边
注册日期: 2018-02-25
访问总量: 26,03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陪伴老妈(一)
· 受伤
· 船长
· 湖西肃托与湖西烈士陵园
· 七路和它的司令们
· 八梁庙
· 乡情商务宾馆
分类目录
【陪伴老妈】
· 陪伴老妈(一)
【史海钩沉】
· 湖西肃托与湖西烈士陵园
· 七路和它的司令们
【文学】
· 船长
· 初识孟渚泽
· 烈士塔及其他
· 俺爹就是饿死的
· 总算赶上了末班车
【记实】
· 受伤
· 八梁庙
· 乡情商务宾馆
· 葬礼
· 新村
· “八一八”进城 ——文革忆旧系列之
· 砸烂县革委 ――文革忆旧系列之三
· 鲁西南革命造反军 ――文革忆旧系
· 破四旧,扒牌坊 ——文革忆旧系列
【情感】
· 骨肉
· 父亲的心愿
· 岳父
· 恐惧
· 那个夜晚,那首歌
· 耿耿星河欲曙天
存档目录
2018-07-04 - 2018-07-04
2018-04-01 - 2018-04-18
2018-03-01 - 2018-03-27
2018-02-28 - 2018-02-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