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帽上面有各色“顶子”,代表官员资格级别。最初,以宝石特制的顶子特别贵重,但因为官员人数不多,故需求量有限。
随着大清入关统治全中国,官员数量急剧增加,顶子需求也迫切起来。
由于顶子制作速度慢、效率低,大清急需大批量顶子的任务极其繁重。另外加上材料缺乏、价格昂贵,大清财政不堪在小小顶子上的过分负担。废除顶子有违祖制,顶子制度还必须实行。皇帝令下,愁煞了主管官员。
山西榆次王村的郝氏家族,明末开始往返东北、朝鲜从事硫磺、人参生意,赚取了第一桶金(见作者“家族史”第一篇文章:晋商家族榆次郝氏(1) 起源传奇)。
在从事硫磺生意的同时,郝家先祖不仅知道硫磺乃火药最主要原料,同时也知道硫磺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其它特性。特别是:硫磺与某种山石及其它几种常规材料按比例烧炼,可以得到一种质地坚硬的仿“宝石”。通过改变其中一种成分,仿“宝石”色彩可以人为控制。这种仿“宝石”的烧制工艺、配方、成色及打磨技术为郝家独家拥有,外人一概不知。
初时,仿“宝石”作为宝石替代品在民间做首饰之用。当大清有大批量的顶子需求时,郝家的仿“宝石”就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仿“宝石”不仅可以大量快速生产以满足官方急需,同时其质地与宝石无二、几可乱真,且更要紧的是仿“宝石”价值低廉,能为朝廷节省不菲的开支。虽然用了仿“宝石”,大清对外则依然声称顶子质地是为真宝石。若谁家现在有清初的“宝石”顶子收藏,您说不定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因为那些“宝石”顶子,其实只是郝家的仿制品,并非真正的宝石。
凭着制造仿“宝石”独门绝活,郝家独家垄断了朝廷的顶子生意。家族进入事业发达的第二个高峰,这是郝家赚取的第二桶金。
郝家“顶子”生意大约一直做到雍正年间(?)。
从雍正时期,玻璃制品开始从西方传入。初期国人视玻璃为稀罕,后来大量玻璃进入中国,逐渐就不值钱了。而且,有人开始使用玻璃替代品制作顶子。玻璃制作,没有秘方而且更为廉价。于是玻璃顶子很快就取代了郝家的仿“宝石”顶子。
但是这个时候,郝家生意已成功转型。顶子生意的利润源源不断被用来发展了其它大宗生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建、浙江、两湖、云南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对俄国的砖茶贸易以及回程的羌货(西方和俄国货物)贸易。顶子生意赚取的第二桶金为郝家随后生意遍布全国,票号、茶叶(两湖红黑茶、茶马古道普洱茶)、绸缎、羌货通达俄国成为晋商首富创造了资本条件,也为郝家随后200余年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郝氏先人从明末到1950年代的大约300多年辉煌,是十几代先人超人智慧和胆略的结果。先人在后来的生产、贸易活动中还创造过许多中国第一,比如在砖茶产品包装上首家独创印制产品标识【LOGO】,堪称中国LOGO之父。在原来平板砖茶上压制独家图案也是郝家首创。郝家先人其它的独创和过人经历,参见笔者已经发表和即将发表的其它文章。
后记:目前,榆次政协专门组织人员对榆次王村郝家十几代先人的经商史进行研究。笔者上月回国探亲期间,榆次政协主席张增翔、常务副主席赵福莲、前榆次市副市长常忠武(榆次常家后人),史志办刘锦萍女士等晋商研究人员在榆次政协会议室专门为我举行了座谈会。在会上我做了主要发言。随后晋中电视台《榆次都市》频道、《榆次时报》等都对此作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