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华之本,清历史之源 ---《中国故事》先秦卷自序 余东海 一 本书精选出具有相当历史现实意义和文化道德价值的一系列故事,以仁本主义历史观进行观照、解析和评判,梳理历史脉络,解答历史疑难,弘扬历史精神,阐述历史规律,阐发道德真谛和政治大义。 以仁本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历史,是为仁本主义历史观,与仁本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脉相承。何谓仁本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仁是人类的尺度。归根结底,仁是人和万物共同的尺度。唯有仁,才是宇宙生命的本体、本位和第一性之“物”, 唯有仁才有主义的资格,故称仁本主义。 仁本的本,本来有主义之义,既称仁本又称主义,本有重复之嫌。然为了对应人本主义、神本主义学说,不得不如此。同时,仁本主义亦可称唯仁主义,以对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有仁本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正确正义,是衡量和辨别是非、正邪、善恶、华夷、人禽、君子小人的最高标准。反过来说,除了仁本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有问题,即使是好主义,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关于仁本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详见东海《仁本主义论集》一书。 仁本主义历史观简称唯仁史观,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社会存在与文化意识关系:文化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文化意识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正确的文化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文化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儒家社会发展较快,儒家文化影响度与政治社会文明度成正比,原因就在于此。同时,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意识有反作用。 其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其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影响。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可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对具有反作用。 其四、社会发展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圣贤豪杰是历史的引领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其五、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成德成圣,外而成就人类文明,内而成就良知光明。 人生的价值取决于良知的光明度。 其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根本性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引导作用。价值观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有阻碍作用。 上述理念在本书故事中都有所说明和阐发。例如,禅让制和原始大同王道的实践,就从侧面证伪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并说明了唯仁史观的正确,即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可以说是“尧舜禅让”故事的一个意外收获。 又如,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本书“穆叔饿死”故事中介绍了穆叔的三不朽说。春秋时鲁国穆叔与晋国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可谓“不朽”。 穆叔认为这只是“世禄”而非“不朽”。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功立言,归根结底无非立德,立德即成德。 本书每篇故事分故事概要、经史依据、东海曰三部分。“东海曰”以唯仁史观和方法观照历史故事,表达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看法,揭示其中的历史现实意义和文化道德意义,从中体现仁本主义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 对春秋故事的观照,引录了不少《公羊传》及《谷梁传》的观点,从一个个具体故事情节中,揭示《春秋经》的大义微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春秋》精神和王道追求,也是救苦救难的仁义精神和去恶消罪的最好方式,罪恶与苦难成正比故。 二 《中国故事》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所以故事主要从儒经和正史中选取,儒经和正史是最可靠的,尤其是先秦,史官的独立性和史家的严肃性举世无匹。相关问题详见本书凡例。 先秦卷选取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故事,包括尧、舜、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几个时期的故事。其中尧舜禹为前三代,夏商周为后三代,都是王道政治,因为都符合王道政治三要素:道统为意识形态,学统为文化教育,礼制为制度形式。三者相辅相成,是衡量和判断政治是否王道、政权是否中华的三大标准。 当然,前三代后三代同中有异,前三代是原始公天下王道,后三代为封建家天下王道。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家天下君主制自有其天道、民意和传统的合法性。 王道是最好的政治,但这个“最好”要放在历史框架中去考察。人性和历史有其局限性,落实在历史中的王道和礼制自然有其局限性。 就像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宇宙有成住坏空一样,礼乐制度会崩坏,王道政权会有兴盛衰败乃至灭亡的过程。兴盛期都难免有黑暗面,衰亡时就更不用说了。就那周朝来说,西周是兴盛期,春秋是衰退期,战国是败亡期。暴秦是王道的对立面,古典极权主义暴政,黑道恶道。 任何一段历史,都是既有恶也有善,既有野蛮也有文明,既有黑暗也有光明,光明与黑暗交织和拉锯。即使最黑暗的暴秦,也有人性的光明在历史深处闪烁。 打开历史的画卷,既有压城欲摧的黑暗滚滚而来,也有历久弥新的光明滔滔不绝。例如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政治之黑、人性之暗时时令人窒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传奇,一朵朵流光溢彩的生命,又谱写着正义良知的辉煌…… 黑暗占绝对上风的时候,为据乱世;光明占绝对上风的时候,为太平世;光明占相对性上风的时候,为升平世。黑暗占相对性上风的时候,历史呈倒退状。前三代为原始太平世,后三代介乎太平、升平之间,春秋是向据乱世倒退,战国为据乱世,暴秦时期为据乱世的极端。 暴秦的成长和成功,有赖于法家学说的指导和法家人物的不懈努力,也有赖于社会共业恶、人性之恶习的深度支持。深入历史可知,不仅春秋战国暴秦时期,历史上所有的人道灾难,包括个人、家庭、政治、社会性灾难,都有自身原因。即使同样的天灾和无妄之灾,受灾程度也会因人因地而异。 灾难与罪恶成正比。有多少罪恶就会有多少灾难报答之,近报自身远报子孙。任何个体和集体的命运,归根结底取决于其个体或集体的德性。同时,罪恶与愚昧成正比。恶必愚,愚昧到一定程度,必自侮自伐自毁。 古往今来的恶人恶势力,无不擅于和勇于自毁自灭,自毁财产,自毁道义,自毁生命,甚至自灭其家、其族、其国。春秋时期三十六个被君之弑,五十二个被亡之国,大量不得保其社稷的诸侯,根本原因都在它们自己身上。 三 历史是一面好镜子。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为参照系,不仅可以知王朝之兴替,还可以辨思想之正邪,明政治之得失,察道德之兴衰,助智慧之提升。而要发挥历史的作用,就必须发掘真相,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习先生曾指出政治家必具两个特质: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历史担当这个概念与历史意识、历史责任、历史使命相通。有历史担当,必有相当强烈的历史意识、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必然重视自己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定位---在历史殿堂上的地位。习先生强调的两个政治家特质,也是大文化人必须具备的。 要有历史意识、历史责任、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就要具备相当的经学史学修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理解种种道德定律和历史规律,对种种历史问题洞若观火,从而以历史为镜,以镜鉴现实,引导未来。本书之作,就旨在阐述历史规律, 开阔历史视眼,强化历史意识,弘扬历史精神,建立历史担当。 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文明和道德是血肉交融的关系。昧于中华文化,必然昧于中国历史;昧于历史,就难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掌握历史精神,是深入中华文化、证悟道德真谛的重要途径。关于历史精神,详见东海《中华历史精神》一文。 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事件,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体现中华历史精神,说明仁者无敌、邪不胜正、罪恶没有赢家、道德决定民运、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等等历史规律和道德定律。唯仁史观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决定论。文明的导向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故道德观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 本书之作,虽受黄明雨先生“重写重评中国历史”之命,其实也是自己的夙愿。是为时为世也是为己。清历史之源,正中华之本,弘中庸之道,儒生有责任在焉。 弘道就是传灯,把良知之光、真理之光传播开来。这是最根本的除恶扬善,是爱人爱国的最好方式,也是自己成德成圣、成就自己的最好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有道之士,让祖国重新成为有道之国,君子之国,进而化成天下。那样的人生将何等美好尊贵,万古流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历代圣贤豪杰作我们学习的榜样,让让历史从我们身上精彩延续。2017-3-30余东海 首发于浙江乐学堂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