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人心意识心----东海客厅论本习 余东海 意识可分为意识心和具体意识内容,包括种种思想、观念和念头。意识心及意识内容都是现象,本心所现为意识心,意识心聚集种种内容。《大学》“诚意正心”的意和心,孟子的“良知良能”和“四端之心”,都属于意识范畴。钱穆先生说: “所谓心者,不过是种种记忆思想之积集,而种种记忆思想,则待运用语言文字而完成,语言文字不是我所私有,心如何能成为我所私有呢?只要你通习了你的社会人群里所公用的那种语言文字,你便能接受你的社会人群里的种种记忆和思想。那些博览典籍,精治历史和哲学的学者们,此处且不论,即就一个不识字的人言,只要他能讲话,他便接受了无可计量的他的那个社会人群里的种种记忆和思想,充满到他脑子里,而形成了他的心。”
这就是习心,意识心。本心如果不明,习心就会作主。意识心即习心,《大学》“明明德”的明德、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性,则指本心。 本习不二而有别。本心是生命之本体、本性和本质,是超越性和潜在性的统一。所谓超越性,包括超越身体、意识、生命和生死。习心是本心的现象和作用,只能落实和体现在肉体生命之中。对此,儒家与佛教所见略同。莲池大师有一篇随笔题为《心不在内》,对此认识正确。其文中真心即本心,妄心即习心。其文曰: “楞严征心。谓心不在内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则亦可云在内。此意微妙。未易与不知者道。世书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别名。其所称心。则肉团之谓耳。有义学辈闻予言。摇首不信。今请以事明之。人熟寐。戏以物压其心则魇。或自手误掩其心亦魇。又戏画睡人面。有至魇死者。此在内之明征也。义学曰。如是。则真妄成二物矣。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观水与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动而无定方。冰凝实而有常所。真无方。妄有所。亦犹是也。从真起妄。妄外无真。由水结冰。冰外无水。故其体常一而用常二也。义学曰。此子臆见。终违楞严。有据则可。曰。有据。据在楞严。诸君自不察耳。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在色身之内。不妨体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时。不妨现在身内。此意妄想破尽者方能证之。吾与子尚在妄想中。葛藤且止。” 佛教的法身真心与儒家的仁性道心,所指相同,皆指“性与天道”。佛教常讲,法身光明无量,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现一切相,现众生,现宇宙万物。相即现象,除了物相,还有事相。 然而,人间万事,政治为大。佛教法身能现政治、制度、法律、经济、科技之事相否?显然不能,至少所现远不如王道、仁政、德治、礼制之圆满。这就是佛教的不足,其所证的法身未能圆现人间事相。不如儒家的良知,具有彻上彻下彻内彻外的四彻性,可以彻入宇宙万物、生命万象和人间万事。 佛教又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这里的心识是指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佛教真心指本心,即佛心真如,不灭亦不生,涅槃空寂,寂然不动;妄心指虚妄计度的分别心。有妄心才能“生”起三界万法和生死轮回。故三界唯心的心,固非唯心主义的意识心,也与儒家的仁性、本心有所不同,解悟不同故。 或问,人道是否即天道?答:两者同中有别。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先在,人类后生。天道先化出宇宙万物,后诞生人类生命。人道是天道在世界上最美好的落实,人之生命是天道最美妙的成果。人之本性即天性,人之本心即天心,然天无意识,人有意识。人心是天心与意识心的统一。 或问:意识是否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答:没错。大学八条目中,诚意正心为内圣功夫的根本。诚意正心,就是诚其意念,正其意识。这是致良知的关键。而良知的光明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状况、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或问意识、潜意识、良知心、道心的关系。答:良知心即道心,即生命本质。意识、潜意识都属于现象,潜意识仍属意识,仍是现象。但这个现象非常特殊,特别潜在,在生命中潜得非常深,深不可测,可称为潜现象。相比而言,意识属于显现象。物质明显,意识暗显,潜意识潜隐。 物质与意识即不二又有别。两者相互作用巨大、影响深刻,具有融通性,故不二,不能割裂;同时各有疆域界限和独立性,故有别,不能混同。意识可以创造新事物,但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物质可以决定意识的内容和性质,但不能创造意识心。 物质和意识之父是乾元,之母是坤元,乾父坤母,此之谓也。乾父坤母,太极是乾坤二元的统一,于宇宙天地之性,天性天心;于人类为天命之性,本心本性。2021-8-13余东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独乐斋 首发于东海客厅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