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命季刊的博客 |
|
生命季刊博客,下设“北美动态”专栏:关注北美社会道德走向,倡导基督信仰精神,与读者共勉 |
|
|
|
|
|
|
|
|
|
以基督之爱化解仇恨
音频为郭光明弟兄朗读: 根据英国伦敦国际法研究会的报告,在过去的大约4000年间,人类只有268年的和平。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年的太平,就要以差不多十四年的战乱为代价。这期间,全世界各国家、种族、部落之间共签订了大小8000个和平条约,却是一面签订一面撕毁,几乎没有一个和约被真正地遵守过。在近代历史中,上个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分别造成1600万和7000万人的丧生。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共有600万犹太人被害,占当时欧洲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中东是著名的火药桶,自1948年以色列复国以来,以色列与周边穆斯林世界严重对立,至少爆发六次中东战争。直到今日,中东仍然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发源地。非洲常年经受部落间的种族屠杀,一提到卢旺达、乌干达、索马里、苏丹等国家,人们立刻联想到杀戮、战乱、瘟疫、饥荒和贫困。美国曾于1861至1865年间爆发内战,俗称南北战争。畅销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发表,对当时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内战以南北双方年轻一代近五分之一伤亡的巨大代价,最终实现奴隶制的废除和维护联邦的统一。中国的近代史,先是八年(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或十四年(以九一八事变为标志)的抗日战争,然后是持续三年的国共内战,接下来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1962年的中印战争,1969年的对苏珍宝岛战役,1979年的对越战争。就在最近,美国非裔乔治弗洛伊德5月25日因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事件成为导火索,引爆全美各地的抗议示威,并迅速演变为打砸抢烧的严重动乱。6月15日,中印边界爆发自1975年以来最严重的致命冲突,双方士兵15日夜间在海拔4200多米的加勒万河谷边的山脊上互殴造成伤亡,其中印度士兵有20人丧生。6月16日,朝鲜炸毁了位于边境小镇开城的朝韩联络办公室大楼。除去历史上这些大小规模的战争之外,任何国家都有种族的问题。即便中国汉族处于大一统的绝对地位,仍有同种族内部的歧视。如上海人将所有上海以外的人统称为“乡下人;”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将所有北京以外的人统称为“外地人;”颇有优越感的广东人将地理上广州以北的人统称为“北方人”等。为何这个世界总是动荡不安?为什么种族之间有如此的裂痕?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如此的隔膜?人类的第一对儿祖先亚当和夏娃,本是二人成为一体的亲密伴侣,当他们犯罪之后立刻夫妻反目:推诿、指责、抱怨、辖制、遮掩、冷漠。更有甚者,他们的儿子该隐杀亚伯,开兄弟手足相残的先河。人与人之间的隔离,莫过于犹太人与外邦人的隔离,这种简单划一的分类,是被称为神的子民的犹太人与没有神的外邦人一刀切的区分与隔离。其实,人类最大的隔离,是受造者人与创造主神的绝对隔离。连被称作是神之朋友的摩西,想要求见神一面也不能够。神对他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拿答和亚比户因献凡火瞬间被火烧灭;甚至好心的乌撒伸手要扶住将倾倒的约柜也立刻被击杀。不是神残忍,乃是污秽的罪人在圣洁的神面前无法站立。人与神的这种绝对隔离,表现在以色列会幕或圣殿的构造上。圣殿分为外邦人院,女人院,男人院,圣所和至圣所。至圣所只有以色列的大祭司每年一次在赎罪日当天用祭牲的血为自己赎罪之后才可以进去。如何解决类似种族问题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谢主,神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件事!“基督就是我们的和平:祂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隔在中间的墙,就是以自己的身体除掉双方的仇恨,并且废掉了律法的规条,使两者在祂里面成为一个新人,这样就缔造了和平。基督既然借着十字架消灭了仇恨,就借着十字架使双方与神和好,成为一体,并且祂来把和平的福音传给你们在远处的人,也给在近处的人。我们双方都借着祂,在同一位圣灵里,可以进到父面前。”(弗2:14-18,新译本)弗2:14-18这段经文中,一共出现“四个一”:合而为一,一个新人,成为一体,一位圣灵。“因祂使我们和睦,(或“因祂是我们的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4)“因祂使我们和睦,”中文和合本翻译有一个括号,或作“因祂是我们的和睦。”“基督就是我们的和平:祂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隔在中间的墙。”(弗2:14,新译本)耶稣基督借着十字架上的舍身流血,成就了犹太人与外邦人两个敌对群体的和睦,使两下合而为一。“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10:16)“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显然不是指耶路撒冷圣殿中阻隔外邦人与犹太人的围墙,因为当保罗说这话的时候,那围墙依然还在。而是指耶稣基督拆毁了使犹太人与外邦人分离的无形的围墙(the middle wall of separation),而圣殿中的那实际围墙正是这无形围墙的象征。犹太人与外邦人分别与耶稣基督联合,使得他们也彼此合一。正如先知弥迦的预言,“这位必作我们的平安。”(弥5:5)“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弗2:15)“就是以自己的身体除掉双方的仇恨,并且废掉了律法的规条,使两者在祂里面成为一个新人,这样就缔造了和平。”(弗2:15,新译本)耶稣基督“以自己的身体除掉双方的仇恨。”基督借着在十字架上的受死,担当了律法的刑罚,满足了神的公义,成就赎罪的救恩。1962年,唐. 理查森 (Don Richardson)和妻子卡罗尔(Carol)带着七个月大的婴孩,来到荷属新几内亚(今属印度尼西亚)的萨维(Sawi)部落宣教。萨维族是著名的猎头食人族部落,居住在他们中间,等于完全与文明世界隔离,而且置身于疟疾、痢疾、肝炎以及持续暴力的威胁之中。理查森花费很大功夫学习萨维的语言,但他在萨维部落的宣教很长时间不见果效,因为当他向他们讲述耶稣基督的生平时,萨维人崇拜犹大是个英雄,却嘲笑耶稣是个傻瓜。原来萨维人特别崇拜背叛、诡诈和残暴。理查森心灰意冷,认为萨维人不可能接受基督的福音,于是便决定离开那里。然而,萨维人不愿理查森夫妇离开,因为理查森和妻子卡罗尔为他们带来医药和救助。于是,萨维人中间三个敌对仇杀的村落决定在他们之间建立和平。在一个特别仪式上,三个村落的人互相交换孩子以保证和平,这孩子被称作“和平之子”(Peace Child)。理查森突然灵机一动,这被交于仇敌之手的“和平之子”岂不正是耶稣基督的完美象征吗?理查森以“和平之子”作为“救赎类比”(Redemptive Analogy)向萨维部落解释耶稣基督的救赎,萨维人终于一批一批地接受福音,归向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正是藉着十字架上的受死,成为除掉两下彼此仇恨的“和平之子!”祂正是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和平的君!”(赛9:6)“并且废掉了律法的规条。”耶稣基督来使得律法不再发生效力,因为“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罗10:4)“使两者在祂里面成为一个新人,这样就缔造了和平。”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在耶稣基督里都不再是犹太人或外邦人,乃是二者共同组成一个新人(A New Man)或新人类(A New Humanity)——即教会。教会是神所呼召的一个新群体,犹太人或外邦人在这新群体里都丧失了他们各自原先的身份而成为新人。“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8)“There is neither Jew nor Greek, there is neither slave nor free, there is neither male nor female; for you are all one in Christ Jesus.”(Gal 3:28) “基督既然借着十字架消灭了仇恨,就借着十字架使双方与神和好,成为一体。”(弗2:16,新译本)耶稣基督借着十字架,不仅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也消灭了人与神之间的敌对,从而实现与神和好。罪人没有平安,因为“耶和华说,‘恶人必不得平安!’”(赛48:22)故此“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3:36)然而,“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林后5:19)“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祂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祂免去神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借着祂,以神为乐。”(罗5:8-11)“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祂为敌。但如今祂借着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们与自己和好,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西1:20-21)“成为一体”---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无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在基督里成为一个身体,并且各自做肢体。“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林前12:12-13)“我们双方都借着祂,在同一位圣灵里,可以进到父面前。”(弗2:18,新译本)教会中的各肢体,同受一位圣灵的洗归入基督的身体。“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同饮一位圣灵,是教会合一相爱的基础。正如使徒保罗所说,“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1-6)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因信耶稣基督,圣灵进入每个人的心,圣灵与人心同证自己是神的儿女。既然同为神的儿女,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种族之间那种隔膜、仇恨、歧视等自然就化为乌有了。“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加4:6)保罗将逃跑的奴隶却已经蒙恩得救的阿尼西谋送还给他的主人,并让阿尼西谋随身携带他的亲笔书信交于腓利门。信中保罗声称,“(阿尼西某)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腓16)主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太5:44-45)保罗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罗12:20)在基督里的主内弟兄姐妹,虽然没有肉身的血缘关系,却是远胜于肉身血缘关系弟兄姐妹的彼此相爱,因为是靠更尊贵主耶稣的宝血连结的。2002年我回国探亲,当我的兄弟们得知我信耶稣而且去读神学院做传道人,他们一个个恼羞成怒,认为我辱没了祖宗,几乎兄弟反目要和我断绝关系,当时心中很是受伤难过。回程经过北京,参加一个家庭教会的聚会,除了带我去的一位之外,那里的弟兄姐妹我一个也不认识,但我就像回到了久别思念、充满温馨的家。那次聚会很久之后,那和我素不相识的弟兄姐妹还会托人给我带来一些礼物或奉献。今年(2020)一月份我再次回国探望年迈的父母,我们家兄妹共有六人,轮流每人两个月抚养父母。我家乡教会的传道人姐妹对我说,“轮到你照顾父母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回来,我可以把两位老人接到我家,我替你照顾他们。”我丝毫不怀疑这位姐妹的真心实意,而且我父母由她照顾比我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要放心,她会比我自己的兄弟姐妹照顾得更加细心周到。所以,主内弟兄姐妹的彼此相爱胜过血缘的亲情,这是我深有体会的。在人看来,中国和日本有世仇,但在耶稣基督里,中国和日本的基督徒亲如一家,这是我在神学院和来自各国不同种族肤色的弟兄姐妹们亲密相处所经历过的。在人看来,中国和印度之间也有很深的过节和芥蒂,要不然边界上也不会发生严重冲突。然而,不久前去世的印度裔护教学家拉维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 )却深得全世界不同族裔(包括华裔)基督徒弟兄姐妹的爱戴。有一次拉维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和华裔牧师陈潘恩(Francis Chan)同台布道,拉维撒迦利亚对陈潘恩牧师说,“能和你同工一起服事主深感荣幸。”这让陈潘恩牧师受宠若惊,拉维撒迦利亚这位比他年长又拥有极为优秀、敏捷、睿智头脑的护教学大师,竟然以和他同工为荣。陈潘恩牧师表示自己是何等地敬重和热爱他,反而让拉维撒迦利亚感动得流下眼泪。1956年,五位年轻的美国大学生宣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皮特·弗莱明(Pete Fleming),埃德·麦卡利(Ed McCully),内特·赛因特(Nate Saint),罗杰·尤德利(Roger Youderian)在南美厄瓜多尔向食人族奥卡人宣教时被害。五位宣教士多是美国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的毕业生,因此引起全球诸多媒体的大量报道。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醒目标题 “Why This Waste?” (“为什么这样浪费呢?”)(太26:8)报道这一举世震惊的殉道事件。“报复”这样的词汇在宣教士的心目中哪怕是丝毫的闪念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如果他们想要报复,美国在南美洲的空军基地就驻扎在不远之处。相反,五位宣教士殉道留下他们的妻子,继续着她们丈夫们未竟的事业。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的妻子伊丽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和内特.赛因特的妹妹蕾切尔. 赛因特(Rachel Saint)继续进入奥卡族中间,学习奥卡人的语言,编写字典,传讲福音,建立教会。蕾切尔. 赛因特(Rachel Saint)终生未嫁住在奥卡人中间服侍他们,直到1994年因癌症去世为止。内特.赛因特的儿子史蒂夫.赛因特(Steve Saint)在父亲遇害时还是个孩子,他在美国大学毕业,于1994年回到那曾埋葬自己父亲的地方再次安葬自己的姑姑,之后留在奥卡族中间,由当年亲手杀害他父亲的凶手带着他,在奥卡人各个部落间走村串户传扬福音,使昔日充满仇恨和杀戮的食人族奥卡人一个村落接一个村落归向耶稣基督。“祂来把和平的福音传给你们在远处的人,也给在近处的人。”(弗2:17, 新译本) 参考书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n_Richardson_(missionary))2.《穿越荣耀之门》 伊丽莎白.艾略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3.《奥卡人的新生》 史蒂夫. 赛因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年
任运生 牧师,来自中国大陆,现在北美牧会,生命季刊特约撰稿人。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