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川普对俄乌战争的政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一轮争论的一大特点是,支持川普的保守派人群出现了严重分歧。与此同时,各种相互矛盾的信息充斥网络,人们以各自掌握的信息和视角解读正义与道德。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公义?我们的判断是否真的公正无偏呢?
圣经,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醒就是:我们所知有限,我们义更有限!
一、所知有限:我们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哥林多前书 13:12)
现代人喜欢将理性当成神,其实理性是一个”浪子“,因为人的理性早已被罪性所玷污。也因此,无论是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还是专家分析,所有信息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和局限。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往往只是事件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冰山一角。
约伯的朋友们,他们根据自己有限的理解,对约伯的苦难妄下判断,却被上帝责备(约伯记 42:7)。
在俄乌战争的纷争中,我们或许也只是看见了一角,却忽略了地缘政治、历史与文明的复杂性;我们或许只是听到了某一方的声音,而未能洞察各方立场,更遑论深层动机。
我们昨天认为是对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今天也未必是对的。但我们在思维定势中浑然不知。
我们如何能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公正的判断呢?其实,很难,甚至于不能。
因此,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谦卑与耐心。正如箴言提醒我们:“愚昧人不喜爱明哲,只喜爱显露心意。”(箴言 18:2)
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继续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倾听对立各方的声音呢?
二、公义有限:我们自以为的正义,或许只是偏见的外衣
“人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他心里了。”(约翰一书 1:8)
人类的公义,往往夹杂着私心和偏见。法利赛人认为自己严格守律法,却被耶稣指责为“粉饰的坟墓”(马太福音 23:27)。他们的“公义”不过是自我膨胀的假象。
在对川普俄乌政策的争论中,我们是否也像法利赛人一样,急于给对方贴上“正义”或“邪恶”的标签,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偏见和动机?
耶稣曾对那些要用石头打死行淫妇人的人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翰福音 8:7)这些人自以为在行使公义,却在耶稣的质问下默然离去,因为他们被揭露出内心的不义。
我们真的懂得什么是公义吗?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自省与谦卑,承认自己的有限和不完全。正如以赛亚书所言:“我们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以赛亚书 64:6)
三、突破自我:在理解中寻求智慧
“愚蒙人凡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箴言 14:15)
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真相,需要的不只是智力,更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耶稣在面对敌意时,从不以偏概全,而是直指人心。例如,他看到撒玛利亚妇人的罪,也看到她内心对真理的渴望(约翰福音 4:7-26)。耶稣既不妥协于罪,也不盲目定罪,而是以怜悯和真理相结合的方式触摸人心。
我们是否也能超越偏见,尝试去理解对立面的想法和动机呢?
或许,这需要我们跳出自我中心的局限,以基督的眼光看待人和世界。正如雅各书所说:“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雅各书 3:17)
四、将审判的权利交给上帝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马太福音 7:1)
最终,正义的审判者不是我们,而是上帝。约瑟的兄弟们曾对他行不义,但约瑟并未报复,而是说:“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上帝呢?”(创世记 50:19)他深知,真正的审判在于上帝,而他的责任是在有限中行善与饶恕。
保罗也提醒我们:“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罗马书 12:19)在川普俄乌政策的争论中,我们是否也能放下自义与愤怒,把最终的审判交给上帝,而非急于作出定论?
无论在何时,谦卑、怜悯、盼望的生命总是多么珍贵、难得!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迦书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