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其最令人感到崇高与神圣,伟大的康德如是说。《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文字始于雅典,纵横东西方,回眸数千年,将令你思考“人类文明”这一重大主题。
作者认为,古希腊正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源泉,并首次阐述了古希腊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四大公理(竞争精神、思辨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两大定理(科学和民主)和一大原则(公民)。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和理念,人类社会迄今的进步将绝无可能。然而“和古希腊相比,现代社会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超脱,多了一些现实;少了一些崇高,多了一些世俗”。 面对现代社会的流光溢彩和华美外表,作者怀揣着忐忑,寄予了一份美好的期望:“如果我们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仍然保持古希腊的精神文明,那么世界必定如同此时的爱琴海——风和日丽。” 星空无垠,星空下的古希腊废墟依然耸立。难道废墟还可以耸立吗?是的!如果不信,请和作者一起去古希腊做一个时空变换的旅行吧。
第一章 梦回——古希腊
现代的希腊,位于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古老的雅典(Athens)城就在其南端;在西边和其平行的,是亚平宁(意大利)半岛;再向西,是伊比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半岛;东边,是小亚细亚(今天的土耳其);向南越过地中海,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和北非;向东北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就是黑海,一直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今属乌克兰)。所有这些地区都曾经是古代希腊文明圈的范围。“希腊奇迹”就发生在这里(图1-1)。
图1-1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明所影响的地区(由着色部分表示)。图中还有一些希腊化地区没有标出,比如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区(未着色)、西班牙东部地区和北非西北部地区(未纳入图中)。可见欧亚非三大洲都同样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其中以亚洲受到影响的地域最广。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我从巴黎的工作中逃脱出来拜访了希腊。这是期待和准备已久的拜访,对于希腊的景仰,早自我大学时代就已开始,至于理由,正是本书要叙述的。 在抵达希腊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将看到什么,正因为如此,我更加忐忑不安。五月的雅典和爱琴海,阳光明媚,碧波万顷。蓝色的地中海、白色的海岛和海岸线,构成了希腊国旗的颜色(图1-2)。雅典和爱琴海,不知是谁,用这两个美丽的中文译名表达了本来就非常美丽的地名,使得原本的美丽又平添几分浪漫。 图1-2 典型的希腊地中海、岛屿和海岸线,雅典以南的爱琴海,笔者摄。 希腊,是传说中天神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的故乡,也是哲人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故乡;是天地间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乡,也是军事天才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故乡;是绝色美人海伦的故乡,也是千古诗人荷马(Homer)的故乡;是科学和民主的故乡,也是现代文明的故乡。 这些神话中的英雄、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惊世骇俗的理念交织在一起,这些浪漫的神话、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哲理重叠在一起,构成了古希腊在我心目中独特的地位和对她的憧憬。古希腊瑰丽的神话令人陶醉,而古希腊真实的历史却更加辉煌。 这里曾经演绎了举世无双的浪漫和无可争辩的壮举,其激起的波涛至今还留在地中海的涟漪里,拍打着希腊的海岸,波及整个世界。这是一个无法仅仅用眼睛观赏的胜地,感受希腊,必须用心智。 虽然这本书的文字始于雅典,但对于这本书的思想准备则早从我的大学时代就开始了,那还是在遥远东方的中国,还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此后岁月如梭,我游历了大半个地球,虽不曾到过希腊,但是古希腊却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以至于第一次踏上希腊的土地,居然觉得一种久违的亲切。在我第一次拜谒雅典后,终于决心落笔写出我所理解的古希腊。 雅典,未曾谋面却魂牵梦绕。当年的古希腊,如今遍布废墟,令人黯然神伤,也让人斗志昂扬。我终于发现并且理解,废墟可以耸立。难道真的有耸立的废墟吗?是的,我用眼睛看到了物质上伟岸的废墟,也用思想看到了精神上耸立的废墟。这本书意在不仅表达前者,更在表达后者。 雅典的卫城历经2500年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暴风和骤雨、雷霆和地震,甚至炸药和焚烧——却至今依旧巍然屹立(图1-3)。让人在唏嘘废墟之苍凉的同时,倍感其底蕴的坚韧和伟大。她直视你的眼睛,告诉你,废墟无疑可以耸立。她也让你理解,那些即便在物质上不再耸立的废墟也不曾在精神上倒下。 图1-3 雅典卫城(Acropolis of Athens),帕特农神庙等建筑,历经2500年,至今依然耸立。 图1-4 雅典卫城复原图 光阴似箭,当我再次来到希腊时,已经是四年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的六月了。几年来,我带着我未完成的手稿,走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也探访了曾经是古希腊文明圈的不少名胜。我不仅仅去了希腊境内的著名遗址,还去了希腊以外在古希腊时期也属于希腊文明圈的一些角落。 曾经想沿着二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路线,重新走一遍这位伟大的希腊化时代开创者所到的各处,但是我知难而退了。这条当年的远征路线上,今天布满着艰难险阻甚至硝烟烽火。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都在其上。希腊化时期这些地区曾经有过的和平早已不复存在。 所有曾经的古希腊城市,今天只可见断壁残垣,而那些后来接受了古希腊文明的世界各地,则承袭了古希腊建筑的风格,诠释着古希腊的传统和光荣。 世界,由于古希腊的兴起而出现理性的光明,由于古希腊的消亡而步入狂热的黑暗,由于古希腊精神的再生而重返理性和光明。 古希腊,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当她降临于人间时,如同一位不速之客,和当时所有的文明都格格不入;当她被迫离去后,一别几近千年,让人类饱尝暗夜的煎熬;当她重返人类社会,尘封古旧却不减辉煌,依旧炫目。这是一个不老的文明,正是由于她,我们才有了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年轻的活力,正源于古希腊文明深厚的底蕴。 如果我们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始于水与火,那是不夸张的。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着水与火的传说和神话。由于有了水,这个星球才告别了死寂,有了生命;由于有了火,人类才走出洪荒,步入文明。 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同样需要经历“水与火”的洗礼,这就是科学和民主。整个人类文明从此不再仅仅是过去文明的延续。而“科学”和“民主”正是古希腊人的馈赠,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如同“水”与“火”之对于人类生命的生存。 如果说人类告别洪荒是由于物质的水与火的恩赐,那么人类走向文明就是因为精神的“水与火”的洗礼。 “水火不容”在这里消失了,代之以水与火对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意义。人类文明历程中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东西方冲突”曾经被渲染得“水火不容”,其实绝不真实,也大可不必。 拜占庭(Byzantium,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政治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象征:地理上处于欧亚的交界,文化上融汇了东西方的特点,政治上从来都是东西方争夺和妥协的焦点。而拜占庭,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在公元前667年得到德尔菲神喻后向东航海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边建立了这座日后闻名世界的城市,和古希腊在东方小亚细亚的城邦连成一片。数千年来,历经沧桑,阅尽变迁——从古希腊的拜占庭,到罗马帝国的“新罗马”(NovaRoma),到拜占庭帝国亦即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e),再到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直至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这座创建于古希腊的城市,带给人们太多的回忆和遐想。一个夏日的傍晚,我站在伊斯坦布尔城中的高地,从那里可以看到界分欧亚大陆且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图1-5),西斜太阳照耀下的海峡和川流不息的船只显得格外清晰,折射着古希腊时代这里的繁荣。数千年来,不同的文明曾经在这里碰撞,彼此借鉴、融合,或者纷争、对抗,乃至战争,甚至屠杀。古希腊人通过这里把文明传向东方和黑海北岸;后来波斯帝国的大流士和薛西斯的大军向西越过这里去攻打古希腊;然后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从这里向东跨越,横扫了波斯帝国,一直征服到了印度河流域和阿富汗;罗马帝国步后尘从这里向东征服了仅次于亚历山大大帝的疆土;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又从东向西越过这里把版图扩展到了西方;近代的欧洲随着文艺复兴带来的力量把欧洲文明的版图扩展到了世界各地,也扩展到了这座城市西侧不远的地方,却把这座城市留给了东方。 东方和西方,一个绝不轻松,但却无法回避,而且永远引人入胜的话题。这本书,要说的就是在东方文化衬托下的作为西方文明本源的古希腊文明。作为一个在西方生活多年的东方人,我所阐述的古希腊文明也许独具视角。我无意罗列东西方文明的细节,也不想对立它们之间的不同,只是以一位文化行者的眼光,以久经科学训练的头脑,探寻这久远的文明,思量眼前的现实和回味曾经的历程。也许,这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图1-5 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笔者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