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康桥 文:华山
自从有了徐志摩的名诗,任何国人的初访剑桥都必然会变成“再见康桥”。从未踏足,却如故地重游。这是一座古城,更是一所大学,也是一座永恒的“桥”,一头接着过去,一头连着将来,我们在桥上忐忑徘徊。它不仅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印刻在心灵里。 当然,那不仅仅是由于徐志摩那《再别康桥》中让人难以释怀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久仰多年,终于今天我到了剑桥。那徐志摩诗中的桥还在,甚至那诗句也镌刻在桥边的石头上。
徐志摩诗中的康桥 桥边的石碑 我到剑桥,倒不是为了凭吊徐志摩,而是为了拜访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同行的是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我们和Dunn 教授长谈将近四个小时。这位剑桥著名学者研究古希腊和现代政治理论,他的一本著作也许说明了他的领域,《民主——未完成的旅途,从公元前 508 年到今天》。 显然,剑桥是沉重的,似乎整个人类历史和宇宙空间都积聚在这里;然而,剑桥也是轻松的,任何历史和现代的重负都在这里失去了压迫感;无疑,剑桥是复杂的,科学和人文的所有难题都在这里纵横交错;同时,剑桥也是简单的,所有的错综复杂在这里都会被梳理出头绪。 也许剑桥是Areopagitica 的最忠实的身体力行者,而约翰•弥尔顿正是这篇现代言论自由檄文的作者,他是剑桥人。370年前他毫不妥协地呐喊“思想和出版必须不被审查”。他重申的是一个2500 年前的古希腊原则,这篇名著的标题就来自于古希腊,扉页上还引用了古希腊悲剧的台词。 剑桥三一学院的苹果树还在,据说牛顿就在这棵树下看到苹果落下,从而产生了困惑:为何不掉向天空?这是一个任何自作聪明的庸人会立即取笑的“傻冒”问题,尤其是“聪明”的中国人。我们太聪明了,聪明得只会复述而不会质疑。牛顿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永远令人景仰的时代。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门
进化论所激起的惊涛骇浪至今还不曾平复,剑桥人达尔文当时离经叛道的学说至今依然遭遇刀光剑影,但是那伟大的思想和想象力,让人类从此对探索自己的源头不再恐惧。 也许剑桥诠释了这个道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作者剑桥人培根提出了“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剑桥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创造知识的圣地。 如果你觉得剑桥人凯恩斯还没有彻底理清尘世的经济问题,那么就随着剑桥人霍金去潇洒一回宇宙的美妙吧。如果觉得那更复杂,那么还是让剑桥人拜伦的浪漫唤起你对生活的激情。如果剑桥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还不能让你望而却步,那么就来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客吧。…… 剑桥,那幽深的庭院,古旧的建筑,静谧的氛围……在今天的阳光和微风中显得永恒。多少个百年过去了,这个古老的大学所产生的思想是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难以衡量,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尺度。
剑桥也无疑改变了一些中国人,而他们也立志改变中国。徐志摩是其中一位,留下了这样一首轻轻的小诗,他轻轻地走了,没有带走云彩,却留下了沉重的叹息。这也许还隐含着一个民族的沉重叹息。最终,中华民族也没有能够从剑桥带走一片“云彩”。那源于古希腊的科学和民主,经由欧洲,经由不列颠,经由剑桥,带去过中国,却没有能够落户。我们都无奈地挥一挥衣袖,叹息,“德、赛”两先生在故国依旧是海市蜃楼。
剑桥叹息桥 说到故国,那里的大学越来越像市场,在五花八门的标语口号后面是张牙舞爪的无聊空虚。说那里的大学像市场,那是客气的,实际上是“屠宰场”——智力和思想的屠宰场。那花花绿绿的大幅标语叫嚣的实际上是准备屠宰的内容和对象。 在剑桥两天,我没有看到一幅标语,没有听到一句口号。唯一有人向我兜售的是在康河里撑船的机会。“Doyou want punting ?”勤工俭学的帅哥靓妹前来询问。如果真的有时间,一定会在康河中撑船穿过剑桥的诸多学院,穿过徐志摩为之留下脍炙人口诗篇的那座小桥。 我没有时间康河泛舟,但是在和Dunn教授的谈话中我们不仅仅穿越了康河和剑桥,不仅仅穿越了空间,还穿越了时间,从今天走回到公元前508年,又返回到了今天。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旅途——人类的民主历程,一如 Dunn教授的书名。 剑桥,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