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15日,日本的靖国神社里都是人声鼎沸。日本在二战时的陆海空三军几乎都在这里“再现”,军号嘹亮,战歌震天,“大东亚战争是自卫的战争”、“大东亚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等横幅、条幅交错飞舞,军旗猎猎,刀枪出鞘,形成一幅活生生的“军国图”,和靖国神社之外和平、宁静的日本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几年由于中韩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8月15日的靖国神社中出现了许多反对中韩的横幅等,但是细细地吟味这些标语和口号,主要内容其实是反美,是向所谓“大东亚战争”的最主要胜利者美国示威,倾诉不服与冤恨。何止是8月15日,在靖国神社正殿旁的常设展示馆“游就馆”,简直就是“反美馆”。 正像靖国神社的“靖国”出自中国古典《春秋左氏传》第6卷中“吾以靖国也”之句一样,此馆的名字也来源于中国古典,荀子的《劝学》之句:“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一到“游就馆”的门前,就可以看到门前立着和美国作战时“勇撞敌机、敌舰”的“特功队员”塑像。进入馆内,细细揣摩陈列品、解说词、遗书血书等,可看出游就馆的两大主题:对于战争缘由,让日本以受害者面目出现,归咎为美国、苏联、英国的“压迫”及美国“引蛇出洞”的阴谋;而战争目的,则解释为帮助亚洲摆脱白人殖民,解放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实现“大东亚共荣”。 据说美国驻日大使托马斯·希弗也去靖国神社考察了一番。他看了游就馆后,感到不知所措──照着游就馆说法,日本侵略中国和偷袭珍珠港纯属“迫不得已”,彷佛战犯不是东条英机,而是罗斯福!对此,希弗苦笑着说:这就是败者的世界观。 但是奇怪的是,对于靖国神社的反美倾向,美国政府从来没有置疑过,甚至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访日时还要和小泉一起去参拜靖国神社,倒是小泉被他吓坏了,不敢和他一起去。而反美倾向浓重的靖国神社,其实是托了美国的福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二战后,盟军占领日本。1945年12月15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发布禁止政教合一的命令,禁止日本政府与神道的各种联系,把神道作为一种独立的民间宗教处理。从此,神道教超宗教的地位终结。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准备焚毁靖国神社,但罗马教皇派出特使波尔诺·彼得劝告麦克阿瑟,称纪念为国家战死者是人类“自然法”,一切国家的人都有为国家而死的人奉献敬意的权利与义务,故麦克阿瑟保留了靖国神社。 从此不管靖国神社中出现了什么事情,合祀甲级战犯也好,进行反美宣传也好,美国绝不置喙。这一方面表现了美国博大的胸襟,我想另一方面也是美国的一种高超策略。美国留给日本一个梦,一个败者得以自我安慰的梦,他允许日本人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对着美国歌哭,呐喊,咆哮,并在一个特定的时空把自己打扮成道义上的胜者。美国清楚地知道,以两颗原子弹战胜日本给日本人留下的恶梦是漫长的,与其堰堵不如疏导。美国似乎接受了二战前美国对日本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使其没有退路,最后“穷鼠噬猫”,偷袭珍珠港的教训,一方面在日本陈数万大军,作为“瓶盖”,“盖”住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瓶,同时又给日本最大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悼念战死者乃至甲级战犯,尽管这种悼念形式有时使美国尴尬地苦笑。 美国似乎比中国人更加深谙老子哲学:“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因为美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甲级战犯涉嫌者岸信介原首相的外孙,原首相安倍晋三也抱有上述的“靖国情结”。他认为日本接受的只是东京审判的“判决”,而不是进行罪与非罪的价值判断的“审判”,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法上绝不是罪犯。但是他十分感谢美国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他在他的新着《走向美丽之国》中引用美国乔智华盛顿大学的柯宾·德克教授的话说:“在美国的阿里顿国立公墓中,埋葬着一部分拥护奴隶制的南军将兵,如果按反对小泉参拜的人们的道理来说,美国总统如参拜国立墓地,就是悼念南军将兵之灵,就是使奴隶制正当化。可是无论总统还是大多数美国国民都不这样想,他们一方面承认南军将兵为不光彩的目的战死,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的灵魂是值得追悼的,而日本政府和国民悼念包括或许做过不光彩事情的人在内的战争牺牲者,也是很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