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中国大陆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徐学惠,刘文学,雷锋,焦裕禄,欧阳海,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些是全国树立的英雄;各省、市,各单位还有数不清的英雄模范。
怎样才能成为英雄?或者说英雄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首先,英雄要把物质放在人的生命之上。徐学惠,银行的一名女职员,当歹徒持刀抢劫时,她就用自己的双手紧紧抱住一只钱箱子,因此被抢劫犯砍断了双手。刘文学,一个小学生,看见有人偷公社的海椒,冲上去与那个大人搏斗,因此丧失了生命。两个蒙古族的小姑娘,为了保住集体的羊群,在冰天雪地里挣扎多日,险被冻毙。
其次,英雄要做到心中没有自己。焦裕禄,河南兰考县的县委书记,不顾自己患有晚期肝癌,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雷锋,普通的一个汽车兵,把自己的津贴捐献给灾区,把所有的休息日用来为他人服务。欧阳海,当失缰之马眼看要与呼啸而来的火车相撞时,他奋不顾身地力挽惊马,牺牲了自己。
再次,英雄是牺牲了的最好,这样就可以“盖棺定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如果是活着的英雄,他/她得要到处作报告,讲述自己的英雄事迹以及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大多数英雄会做不会讲,赶鸭上架,不免使英雄失色;虽然可由秀才代笔备稿,却有不少英雄是文盲半文盲,稿子也难念顺溜儿。活着的英雄还会一夜之间从一介草民变成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稀里糊涂上了“贼船”的也不少。陈永贵和吴桂贤即是两个例子。活英雄荣耀风光,却不易善始善终。
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市、区、县劳动模范,厂/场劳动标兵;优秀党员,优秀团员,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三八女子突击手,五好战士,三好学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五讲四美典型… …家里的墙壁上,除了毛主席的肖像,就是家庭成员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奖状。
没有企业家,没有政治家,更没有社会活动家、慈善家。至于科学家、音乐家和艺术家, 他们要“夹着尾巴”时时准备挨批,因为成为尖子必定是走“白专”道路的结果。发明家是闻所未闻---所有的创造发明都归功于党和国家和集体。 那是一个没有“个人”却“造就”英雄的时代。发掘英雄,歌颂英雄,崇拜英雄,羡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成不了大英雄,至少可以争当一个小模范,领得一张长方形的三等奖奖状… …不过,公开宣布想当英雄是绝对不行的,个人英雄主义岂止是不谦逊,甚至是狂妄和反动。成为英雄的个人一定要“归公”。换句话说,英雄不是“人”而是党和国家的财产。---这亦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的重要特征。
我知道一个英雄的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初期的四川。
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男青年,他在军中的职务是连队的炊事兵。从未见过枪林弹雨,一天到晚与灶台和猪圈打交道;行军时背着乌黑的大铁锅,到了营地就捡柴烧火;烹饪技术也谈不上,因为军中的伙食就是老三样。他的身世简直不能更凄惨:父亲病故,母亲残疾,三个弟妹尚幼,全靠亲戚接济。他家和当地干部没有任何私交,意味着绝不可能入伍,只是在最后一分钟,极偶然的机会,歪打正着轮上了他。在那个年代,当兵是离开农村的唯一途径,提干(在部队被提拔为干部)则如同上天堂之路 ---因为,作为“农村兵”(原籍农村的士兵),服满四年兵役后,以士兵身份退伍,仍旧回原籍农村务农;而如果是干部身份,在部队可以一直领薪工作,转业地方则可以由国家分配工作。可以想象,提干对他来说是多么梦寐以求;然而又是多么遥不可及 --- 一个微不足道的炊事员!
他常常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自然知道英雄张思德。张思德在延安烧炭牺牲了。自己不烧炭,也没牺牲,怎么“光荣”呢。政治指导员常讲,平凡出伟大。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眼看就三个年头了,这平凡的工作变得无聊。虽然无聊,但想到再过一年就要退伍,回到贫瘠荒凉、连媳妇都娶不进来的山村和那四壁徒空的土屋,他就不寒而栗。
入冬后的一天,他的情况突然改变了。他成了一个英雄。
过程并不复杂。他们炊事班养了五头猪,种了一大片菜地。平时粪水浇灌菜地,过年杀猪犒劳全体官兵。(当然,猪肝永远是只留给连干部的“小灶”。)这天,那头最大的猪掉进了粪池,眼看就要淹死的时刻,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跳进大粪池,用尽全力救出了猪。他似乎没有多余的力气爬上池岸,直到其他炊事兵发现,将他拖出。
冰冷的粪水浴使得他大病一场,高烧醒来后得知自己已被团部通报表彰,连里正准备搜集详细材料,为他请功。听说是争取二等功。一般来说,在平凡/和平的岗位上,没有生命的代价,获一等功不大可能;三等功比较多见。因此二等功是很耀眼的。连里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其他炊事兵的及时援救,他可能已经成为烈士。为了抢救公家的猪的生命,他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政治指导员是个初中毕业生,文笔不错,他撰写的请功报告顺利地获得批准。就这样,他们连诞生了一个二等功英雄,上下一百多官兵都感到十分光荣。接下来就是英雄本人四处作报告---念的是师里宣传处一位笔杆子的杰作。他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做报告时穿的军装是上下崭新的,领章也格外鲜红耀眼。
大半年过去了,他虽然还是一名炊事兵,但再也不“普通”了。他的口齿伶俐了许多,因为不在厨房工作也不喂猪时,他反复地温习朗读报告稿。他的“天地”不一样了:不仅荣幸地与团首长、师首长合影,而且与军区政委握过手。军区政委还说当年参加红军时路过他老家那个村子呢。“军区政委的手很大很温暖”,他时常暗自回想。 四年的服役期快满了。他没有听说有将他提干的消息。到了时候,行李一卷就走人;奖状、讲稿、合影一大摞,背回老家能当饭吃吗?然而,提干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再说,英雄应当无私,怎么能够居功邀赏呢?
日子到了,宣布的退伍兵名单里有他。指导员特意点出他是与众不同的 --- 只有他一个人是带着二等功的荣耀回乡 ---父老兄弟将为他骄傲。他不感意外,虽然失望。他并不热爱炊事兵的工作(讲稿里的不是真话),但他更不喜欢当农民。说实在的,他根本不相信天底下有谁会喜欢没吃没喝的地方! 他跟全体退伍名单里的战友们一起会餐 ---这回他不必下厨,只管尽情吃喝。席间,先是连长和指导员发表冠冕堂皇的告别致词,大家鼓掌;几杯酒下肚之后,开始有人调侃,有人讥讽;然后,有人谩骂,有人痛哭;到了聚餐尾声,甚至有人拳打脚踢、掀翻餐桌。干部们按照经验惯例,每逢这种一年一度的场合,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也不想惹火这帮老兵油子,哄着他们上了火车完事。
可是这年的欢送会餐,演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一幕。
常言说“酒后吐真言”,此话有人信有人疑。他,这个二等功臣,连里的骄傲,喝多了。他好像又登上了报告席,开始滔滔不绝 --- 这次没有了讲稿,内容也改变了。 “亲爱的… …领导… …和全… …体同志们,我……我不是英雄”,他醉醺醺地嘟囔。 旁人半醉着回他:“别,别谦虚了!” “我……真的,不……不是,什么他妈的英雄!”他摇晃着脑袋嘶声大叫,引来全场的注意。接着他自白道,为了当英雄而达到提干的目的,他精心地设计了那个骗局。
他先告诉另一个炊事兵“我去扫猪圈,你很快把猪食送来”。然后他去猪圈,把那头大猪推下了粪池。他跳下粪池,费尽吃奶的气力把猪推上岸,自己呆在池里等着那个炊事兵来见证。不料那个人耽搁了好久才来,害得他冰粪污水裹身,苦不堪言,大病一场。“真是……自作自受……为哪桩哟!”他摔掉酒杯,倒在地上。
全场人目瞪口呆。
两天后他走了,带着的不是立功奖状(她被收回了),而是一具处分书,上面写道:由于XXX欺骗全连同志和上级党组织,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经团党委决定,给予开除军籍的处分。
这份处分决定,白纸黑字,是我直接经手,因为我当时是团部的打字员。 (2009年10月3日写于剑桥居所;2010年9月16日修改) 版权所有©西子。勿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引用请勿必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