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西子的博客  
淡妆浓抹总相宜?  
https://blog.creaders.net/u/4309/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致艾丽丝》 2010-09-13 20:53:09

Fur Elise

Fur Elise

女儿鸽子来美国之前,老师教她的最后一支曲子是《致艾丽丝》。这是贝多芬的一首抒情钢琴曲,在中国很为大众喜爱,是学习钢琴的孩子们必弹的曲目之一。

来美国后,女儿参加密西根大学的青少年钢琴教育项目继续学习,她的指导老师是密大钢琴系主任,琳妮-芭道劳妙。

有一天,我对琳妮说,鸽子以前学过《致艾丽丝》,现在淡忘了,很可惜,可否指导她温习,作为练习的曲子之一?不料琳妮回答:“我讨厌这曲子!小时候我的姨妈总是逼我弹它,所以我后来再也不喜欢它了。”“不过”,琳妮又说,“如果鸽子喜欢,当然我可以指导她练习。”

我先是吃惊----这么优美的乐曲,而且是贝多芬,竟还会有人不喜欢?接着悟出,一者,在西方古典中,《致艾丽丝》只是多不胜数的优美音乐之一首,不如在中国的地位那么特殊;二者,西方人精神、言论自由,毫不迷信权威伟人,无论什么对象,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的好恶。

我当然仍是喜爱《致艾丽丝》的。直到有一天我了解到:可能我并不完全懂得它。

那是几年后的一个周末,我从图书馆借了一个纪录片,名字记不清了,内容是关于中学校园里的枪杀事件。大概是以一九九九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哥伦布高中的枪杀悲剧为背景。

影片是黑白色,拍摄手法很前卫,倒叙、插叙,真实血腥,惊心动魄。枪手是一个白净清瘦的男孩。影片暗示他的杀人动机与“日耳曼人至上主义”有关(他的卧室墙上贴着纳粹的徽标)。他似乎很爱读书,而且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手,影片中多次出现他弹奏的片断。

令我不解的是,《致艾丽丝》,是影片中反反复复出现的乐曲,枪手忘情地弹奏它,一遍,一遍,再一遍。临行之前,他又最后一次弹奏它。就在这优雅温柔、纯洁无邪的音乐声中,罪恶的枪声大作,转瞬间,无辜的少男少女们,一个、又一个地,倒在了血泊里!

难道喜欢《致艾丽丝》的人还会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吗?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苦苦思索。突然,我恍然大悟:贝多芬是德国人!

我检索了百科全书。贝多芬的血统里有四分之一是弗莱门什人(现今的比利时和法国所在)。他的祖父是家族里最后一个百分之百的弗莱门什人,之后的都是来自现今的德国。因此作曲家贝多芬被认为是德国人。纳粹对贝多芬情有独钟。纳粹确认贝多芬没有非德国的种族背景(他的弗莱门什血统被有意地抹杀),第三帝国的宣传机器将贝多芬的音乐树立为德国的精髓和日耳曼力量的象征。

贝多芬一生中对自己的弗莱门什人的血统没有表现有什么兴趣,只是仅有一次,为歌德的剧作《艾格蒙特》作曲。该剧情是关于十六世纪的一个弗莱门什的贵族英雄抵抗西班牙的统治。---偶然中确有必然。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贝多芬不是纳粹,《致艾丽丝》也不是纳粹音乐;然而,纳粹热爱他们的贝多芬,钟情他们的艾丽丝。

贝多芬属于全人类,但是植根于德国。世界上的事真的不是简单划一、黑白分明。

(2009年5月8日凌晨1点于剑桥居所)

追加的内容(2009年9月5日):

几天前,看了一部新电影《无耻的杂种》(英文为Inglourious Basterds --- 正确的拼写应是Inglorious Bastards,编剧和导演 Quentin Tarantino 有意地修改拼写来造成某种艺术效果),影片描述二战期间发生在被德国占领的法国的故事。

屏幕一拉开,广袤的田野,平静的法国乡村,一家农户的姑娘们在晒衣物,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一脸热汗。瞬间,《致艾丽丝》的音乐声响起 --- “米西米西米西来都拉,米拉西,米都西拉”。顺着农夫的视线,远处的乡间路尽头,一辆德国军车驶来。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德国军车的马达声。军车愈来愈近,音乐愈来愈感急促。“米西米西米西来都拉,米拉西,米都西拉”。绿色的田地,美丽的农庄,《致艾丽丝》音乐声停,德国军官走出汽车,满面笑容。接下来是绝对大手笔的情节,以惊心动魄的惨剧结束。

《致艾丽丝》在历史上,在有些场合,有的时刻,给有些人的感受,不是爱和美丽。

回想两周前,我去欧洲旅行,第一站是德国。在从法兰克福去维也纳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个老头,跟他在同一个包厢里呆了七个小时。他的长相、体态、表情和对人的态度,像极了上述电影里的一个视死如归的德国纳粹军官。我永远忘不了当我不小心踩了他的鞋尖,说“对不起”后,他看我的眼神。

他心里在哼唱《致艾丽丝》吗?
 

版权所有©西子。勿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引用请勿必注明出处。

浏览(1228) (0) 评论(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9-15 11:48:04
非常喜欢这一博文,从一首短短的曲目之中,引发出如此众多的深刻思考!赞!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9-15 07:27:26
音乐是全人类的,也是属于民族的。我的了解是,在贝多芬所处的经典时代,音乐的民族特性不是很强,而是把西方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但是,音乐由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个人和群体的生活经历会影响他们对一个乐曲的感受。就拿德国音乐来说吧,希特勒很喜欢瓦格纳的音乐,他的时代很可能在某些人心中与瓦格纳联系起来。而我印象很深的是柏林墙倒塌时,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所以这首乐曲在我心里就象征着人类对于和平,自由的追求的胜利。
回复 | 0
我的名片
西子
注册日期: 2010-09-14
访问总量: 79,18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六四”的一个真实故事 --女老师
· 对联五幅 --为爸爸妈妈的六十年
· 也谈“乔布斯没有影响到我”
· 情人节读诗
· 也谈孩子的适应
· 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政治
· 一个真实的故事和一个政治笑话
分类目录
【偶遇邂遘】
· 似曾相识
【掩卷而思】
· 书店变剧场
【妙文中译】
【跋山涉水】
· 北美秋天好去处(之一) –- 瓦登
【情景入诗】
· 《和孩子一起做园艺》
· 空中的韵句
【风土人物】
· 人物素描之一 --北京城里的一个“
· 似曾相识
· 导游斯蒂夫
· 一个人的博物馆
【上个时代】
· “六四”的一个真实故事 --女老师
· 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
【母亲手记】
· 也谈孩子的适应
【不吐不快】
· 《不可思议的“同胞”领事馆》
【有感而发】
· 也谈“乔布斯没有影响到我”
【杂文】
· 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政治
· 一个真实的故事和一个政治笑话
· 送匹萨饼的一天
· 五十五岁求职记
· 《致艾丽丝》
【译文】
· 晚安,妈妈!
· 斯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
【游记】
· 导游斯蒂夫
· 一个人的博物馆
【诗歌】
· 对联五幅 --为爸爸妈妈的六十年
· 情人节读诗
· 悼科姆-怀特海德
· 两出儿童木偶短剧
· 《和孩子一起做园艺》
· 空中的韵句
存档目录
2012-06-05 - 2012-06-05
2012-01-06 - 2012-01-06
2011-10-11 - 2011-10-20
2011-08-12 - 2011-08-31
2010-09-13 - 2010-09-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