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红区,根据“草料场”咖啡吧里套取的情报,下一站该是奔艾未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了,灰区,发棵区。边走还下意识地回头看了看是否被跟踪了,呵呵,谍战片看多了闹的。 前一节在“红区”转悠时我曾经说,草场地这红灰二区上百栋外表千篇一律的建筑看似沉闷压抑,进得屋来才发现里边其实就像淑女闷骚大有嚼头。这几天忙,偷懒从网上找了一段有关红区灰区建筑设计的1年前的评论,裁贴在此,也省得俺这个外行受累瞎掰了: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草场地的空间,这些外表朴实无华的建筑大部分是艾未未设计的。一处红区,一处灰区,可以联想他对北京近50年来的记忆。灰砖是老北京的遗制,红砖是解放后社会主义工业建筑与劳动人民住所的特征。这些建筑大都建筑在最近5年,目标几乎是商业性质——为无法在798找到空间及不堪忍受人流的艺术画廊提供空间。设计的一致性造成相当现代的感觉,似乎在保护着均一与平等。由于数家国际性画廊的进入,这里可以号称一个专业化的艺术区面貌,又由于格式的断裂与封闭感,空间的内部又声张排他性与独一无二的尊严。这些建筑,尽管平面性伸展,却有如插入历史的楔子,宣布与传统断绝,并冠以艾未未x新建筑的符号。 尽管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些建筑可以成为理想范式,但相比当下北京的流行新建筑就感觉比较合理也好看的多。这些建筑适合处于城乡接合部的草场地艺术区。甚至与相距仅几公里之遥的798艺术区彼此呼应。它们展现了北京的建筑样式在时代中徘徊,盲目追随工具时代的真实。草场地艺术区的空间并非无瑕疵——正如我们指摘这个暴力发展的时代一样,正是这个时代生存欲望与夸张生产力的真实,使它获得了生命的搏动。人们踏在真实的土地上,在阻断或延展的空间里呼吸。相比之下,大多数商业地区,包括许多大牌国际建筑师设计的商楼大厦,既不连接土地的历史,又不提供精神的未来,甚至缺乏形式上的开放性。每当我路过那里,我惊诧技术与资本的力量,但我无法呼吸。 这儿像是白区,穿窗而过的窗花挺震撼的,可惜我相机不够高档没拍出来:))。
看着这一片很有气势的灰砖房,这应该是发棵区了。
木板房是传达室(门卫)大门:
这是灰区里的某家大宅门的门口,好像不让随便进,怕是白虎节堂,俺没敢学林教头贸然进入。
另2家的门口,设计很隐蔽的说,地上也磕磕绊绊的,警察要冲进来抓人费点功夫:
这家有点土地主的劲儿,草也不啃,估计王福贵喜欢:
“贰”,北京脏话,蛋。听说这是一家有名的画廊。北京不少当下艺术家爱走下三路(裆下艺术家?),没准是为了给什么伟光正的庄严事物难堪?
小过道里的风景:
灰区院里的胡同,干净,似乎也没有红区里那么压抑,反倒感觉有点悠闲:
看到后院堆放不少的劈柴,可知房子里边除了暖气,可能客厅书房会有烧真木头的壁炉,寒夜客来茶当酒,几个爷们慰着熊熊炉火谋划点什么,顺口骂几句娘,。。。哇,金圣叹又得叹“不亦快哉”了。心说,这帮艺术家不管真伪,在格调上已经快赶上俺了。俺温哥华海边的“春庄”也有2个真木头壁炉,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不太冷,我仅仅靠从后院那一大排年年夏天疯长的松树上锯下来的柴禾,客厅的茶室基本就挨过了。
霍,这家的柴禾不知打哪运来的,快堆成小山了,不会是卖劈柴的吧。北京不比加拿大,经得起这么烧木头吗?还有这家的作品“船”好像搁浅在公共地方了:
人这家就规矩,完事了就拉回来放在自家院内,这两件大作我去年在798好像见过:
在灰区里边转悠,感嚼比红区宽敞些,作为半个前胡同串子,确实感受到了些老北京的遗制。稍微踮起脚,各家后院里边的“私隐”也基本能看见。
这家场地的草也该啃啃了,夜里和爱人出来赏月留神井盖:)):
灰区里边也有一些对外开放的、有展览的院落:
“薇薇”(vivid)好像是有名的时尚杂志: 区里也常常看见一些洋面孔,这位老黑正等着音乐工作室的面试,刚刚进去了一位金发妹。
靠,艾未未的“发棵”258号居然没找到,8成摘牌了?这家室内格局有点像: 树根做的无数把椅子:
在取名的意淫上和“发棵”有一拼的“草吧”,为了防止坏人往第4声联想,特意为“cao”注了音:第3声。当时还没开门,它们的广告云:每周五周六周日晚 8:10民谣现场演出。免门票哦,啤酒10元。三楼300m露天庭院+敞开喝酒+音乐+看民谣演出+超值套餐+露天烧烤+无线网泡吧闲聊+看书晒太阳发呆+喝茶品咖啡+约朋友吃私家菜+包房KTV+艳遇+逛画廊+意面匹萨普洱茶+电影放映+自己玩===CCD300完美的一天 。。。
这个好玩,艺术区里唯商一枝独秀: 俺是卖艺术的。注意,三轮车的轮子很酷吧:
草场地就是这样建成的: 。。。 ---草场地艺术区其实是6.4精神的延续。谨以此文纪念6.4二十二周年。 下篇北京游记预告:《他乡遇故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