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浅析人的认知误区五 病枕轭 请你先仔细看一下上图。并尽量记清它的样子。 让我们来谈一下文字传译过程中的谬误问题。 中国字也许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奇特的现象之一。它最重要的起源是象形文化。所谓“象形”说白了就是对真实生活中肉眼看得到的景象、人物等等先勾略一幅抽象的概念画,之后枝枝杈杈增减削改——是为了让作品看起来更美观自然和达到某种创作目的。按照作者创造的原始初衷,这些缝缝补补目的也许是为了更精准地传递所要释放的根本信息。画作好了,最后拿出来晒晒——大家约定成俗。 显而易见:这样的一幅东西有其严重的时间,空间和地点制约性存在。随着新事物的大量涌现,中国文字传送信息的滞后性开始变得一览无遗。由于人们对某种新事物,或者另类概念的认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较为复杂的过程。内涵的类比环节容易发生脱节缺失,传译过程中的低效率,都将造成信息传导过程中的内容中断,从而产生理解障碍。 拼音文字的优点不言而喻。其采用拼写方式会加快书写容量,提高传递信息速度。根植于字根构词方式也便于新词汇的衍生和传读。基于相同默认方式字根的了解,更便于人们在学习新词汇时提高速度和加深对字义的整体理解。 当然拼音文字也不尽是优点。除了上边的几条外其余可能全是缺点。而这些“缺点”却可能是方块字的长处或者说是优点也不一定。如方字形的韵味内敛深厚。意境表达凝练言简意赅。说起来我们的文字有可能更适于表达人类的情感细腻要求,以及严谨艰深含义复杂的哲学之类实不为过! 这样的文字特异效果直接导致两种文字彼此之间传译过程中谬误的产生和传递。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引发的深层次谬误也跟着交织传递覆盖开来。像几十年前领袖的诗句: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以及赛珍珠女士翻译的《水浒传》都莫不如此。更糟糕的是这种相互渗透式的错误互播方式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反而在今天信息交流扩大化的时代变得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原本是一个十足的汉字爱好者。方块字形成的立体图案,脑海中容易形成深刻鲜活的艺术回像。进而会引发人愉悦的欣赏效果。相反英文的视觉冲击远没有中文来的那么隆大。大脑皮层缺乏深层次的反馈,变得让我看见这些字符后立即进入一种脑电波低频运转昏昏欲睡的状态。 直到某一天我开始发觉这两种文字之间传译错误俯拾皆是。表面简单文字,文法引起的理解错误,投射出更深层次整个感知的谬误并有扩大传播之势。这真是一件让人万分沮丧的事情。 休息一分钟仔细看一下下图。也请你记清它的样子。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真相本身认知过程中的障碍问题。 上边这两幅图像带给你什么印象?是不是能够得出简单的有关“象”的概念?我想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你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关于“象”这种动物的认知无非大致两种样子:个头耳朵较小,没有象牙的母象或者说是“亚洲象”。个头耳朵较大,张着象牙的公象或者说是“非洲象”。 表面的推断式论述背后其实存在着巨大的认知空洞。人类的这种在认知事物过程中自觉地过滤或者说美化被认知事物的倾向,严重的影响了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进程。也就是说你我长期以来对“象”这种动物的认识有明显书本化的倾向。并且还伴随着严重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不准确性。 让我来提醒大家:像“象”这样体型巨大的哺乳动物其交合的方式跟我们人类有些类似;也就是说张着长长象牙的成年公象也必须留着“巨大无鹏”可见的阳物才行。象那活儿应该有“多大”?你在你先前的教育或者任何可发现的图片中可曾见过它的样子?让我们来猜猜看。 前一阵有空去动物园游览见到了“象”的真容。三只母象出来溜达的时候大家阑珊未尽。可当我们的宝贝:一只三十岁的公象昂首漫步而出时,观众的大部分先是错愕,后是难掩嫌恶之情,最后干脆嘘声四起拂面而去。为什么?因为这哥们儿的家伙事有成年男子的小腿粗细。我的整个臂膀长短。松松垮垮吊在裆下远望了简直就是第五条小象腿。 “成年雄象“不会自我阉割。我们的一生中也从未被告知“大象”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体型最巨大的陆地动物,同时也很可能是阳具最大的动物。认知过滤阻碍了我们对一个原本并不太复杂事物真相的认知过程。淡化的部分被人为简单的滤除掉。我们从而得到了一个永不正确的强化残缺认知。并不断地把这样的观念一代代的传了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