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过去整整七十年了,两万多阵亡将士的遗骸早以化成了尘土。可惜现实并未随着枪炮声的远去变成清平世界。该来的它早晚会来,该走的它早晚会走。张灵甫,这位抗日战场上浴血冲杀出来的国军将军,灵牌仍旧供奉在台北忠烈祠第一的位置上;共也好国也好都应该反思:是时候站出来为那些忠于国事的勇士们一展怯畏敬仰之情了。 蹊跷的事历史见证人共产党方面粟裕以下,叶飞、陶勇、王建安、许世友、宋时轮好像并没什么重要观点存世,关键人物之一华野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只有一篇类似报告的东西简单论述了战役的过程。国民党方面汤恩伯以下,无论张曾经当时的上司王耀武、俞济时、施中诚还是同僚黄百韬、李天霞、胡琏等等事后除了王大多也没有什么存言留世,对于那场战事更是三缄其口。凸显例外的是军统毛森在《毛森将军回忆录》中指出时任中华民国国防部作战庭长的郭汝瑰是中共潜伏在国军内部的“匪谍”。近年共方终于承认郭与熊向晖、钱壮飞、韩练成同属四大“潜伏功臣”。郭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等中神来之笔才得以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对轻敌冒进,遇阻后率众独上孟良崮的说法我十分存疑。国军的策略是延续先前成功的战术:齐头并进相互协同保护侧翼。张的七十四师位于中心主攻位置。速度较快位置突前遭到华野超过五个纵队的正面阻击,背后要冲垛庄也被王必成袭占掐住了后路。当张意识到粟裕企图吃掉七十四师时仍是有几个方案可选的: 一是快速后撤全力夺回垛庄。这一招最为有利。张三万多人对付王一个纵队一万多人完全可以重新夺回垛庄打通后撤通道,使自己居于可攻可守的有利位置。如果华野几大主力胆敢跟进,七十四师就可以达到吸附对方主力以求全歼的战略目的。 二是向左突围寻求友军接应。向左转向界牌。界牌距离张并不远,黄百韬的救援部队最终也到达了这个位置。如果张全力向左转,一入界牌弃大道入山区,加上适当阻击会迟滞共军的追击,打援黄的共军也可能受到两面压力而崩溃,那么两军最终完全可能汇合。 三是沿着大路向右后转向李天霞。大路较为平坦撤退起来比较快,如果李能适时率军北上突出山区也会形成两军汇合之势。 张灵甫最终选择了带领七十四师大部独上五百米石头山的作法,无疑将整个军团和他本人都置于了绝境,这一招不但让人费解也让整个战役后半程变的扑朔迷离起来。 张知道山是石头的没有水源,没法挖工事不说也不够险阻,面积狭小大军拥塞其上极易遭到对方隔绝和围攻,自己机械化的优势完全无法施展。固守可以分兵一部上山,一部当道遏阻互为犄角,还可以协同己方的炮兵发挥威力,为什么一定要抛弃重装备全部拉上山呢?大陆方面的解释张刚愎自用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和友军的协同能力企图以“中心开花”——七十四师的三天固守换得周围一百华里内国军对共军大面积反包围,进而希意歼灭华野大部分主力,这个说法显然靠不住的。 张是一位经过八年对日战争身经百战的将军,不会糊涂到枉顾七十四师几万大军安危的程度。七十四师战力强悍一个“师”可以顶住共军三个“纵队”的攻击是前边战斗检验过的。为了吸住对方主力张铤而走险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张有此一想法要得各部将士齐心协力上下用命才行,如此一来国防部和蒋介石本人与各部兵力之间的协调就变的异常重要了。 张灵甫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