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范例哲学实用五:“功利爱情观”与“范例爱情观”之别 |
| 范例哲学实用五:“功利爱情观”与“范例爱情观”之别
江苏电视台作了一件好事,因为它有一个节目叫“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从2010年
开播以来,到今天已经有近400期,我只是在最近才注意到它。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
看了一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对大陆的电视电影节目,一向戴“有色眼镜”。虽然来美国二十多年了,我总觉
得在党国体制下,不可能有什么会吸引我的娱乐节目 - 直到这次看“非诚勿扰”。
在大陆社会这些年各行各业造假成风的潮流下,我觉得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以
感情真挚感人。有句话说,“天下只有丑陋的外形,天下没有丑陋的爱情”。因为
按照康德在“三个批判”中的观点,美,属于主观产生的。虽然人类普遍可以感受
到美,可那还是人类的情感,不具有自然客体的本质(这是个大题目不在此专论)。
不论怎么相貌不好的男人或女人,只要Ta们相爱,Ta们的之间情感就可能成为世界
名著,如“巴黎圣母院”中,牧师,敲钟人和吉普赛女郎三人的故事。那句脍炙人
口的名言被“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反复重复:“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错?”
....
但我想谈的主题,是舞台上表现出来的中国的这种爱情观,与西方人理解的“柏拉
图爱情”的区别,再进一步从范例哲学的角度讲,它和“范例爱情观”的不同。中
国的传统文化,我称之为“物质文化”或“感性文化”。在它的恋爱观上,必然是
功利主义的不足为其。也就是说,不论男女之间二人如何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他们“二个个人之间”,而且,
最后总要有个结果:生而育女。所以,在中国儒家统治文化影响下,“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是最重要的。两人爱不爱,相配不相配,其实在中国文化中都不重要,
年龄的差别要看对什么人(名人可以例外),伦理的悖向,要看是否是皇帝,如杨贵
妃与唐明皇等。
关于西方爱情观的重要一个方面,柏拉图爱情观,我在前篇文“中国人为什么不懂
柏拉图式的爱情?”,已经叙述了。这两种爱情观的核心差别在于,爱情的“人性
和社会性意义”,中国人的功利爱情观里没有这种因素,这是“物质文化”在爱情
领域里表现出来的先天不足。那么从范例哲学的角度怎么看爱情观?我这样试图解
释如下。
既然范例哲学认为,在本质上,人与自由电子,无大的区别,都是“范例原型”的
“Instance”。我们知道,在量子力学中,电子对儿有一个特征叫做“缠绕现象”,
既,“entanglement”(我在<论范例>书中也谈到)。也就是说,这个“缠绕”是在
只有两个电子之间发生,所以可以看成一对儿,在电子自旋的四个状态中,他们所
表现的状态总是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用电子云将其分开,不论距离多远,他们仍
然保持这种状态一致对同步性质。这样,当一方改变一个分开后的电子的自旋状态
时,另一个在无论多远之外,既可以有同样的表现 - 这就是在理论上,量子通讯的
核心理论基础。
不难想象,成对儿的电子,有种类似人类双胞胎或情人一样的,心灵的互相感应,
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另一方面,范例哲学的方法论又告诉我们,任何现象既范例,
首先是“一分为二”的。在这个基础上,又产生了“2+1”,既分开的“二”之间的
“联系”。这样,我们可以想象,范例电子成对儿的产生,都来自“一”。分开的
电子范例对儿,最终成为男女,成为你我,成为动物和人类的有性繁植的基础。动
物是无思维意识的生命。所以,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儿而乱交配是自然的。而
对人类作为范例来说,自己范例的另一半儿,不是“相对”的,既,不是“最优秀,
最漂亮,最有才,最年轻,最英俊”,等等。而是在这个宇宙中,“唯一的”,非
他/她莫数。人,只要一天不做自己找到另一半儿的努力,就一天还停止在动物发情
交配的自然水平进化的阶段。而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儿,自己的“完美另一半儿”,
只有通过“爱情”,而不是简单的发情交配而产生后代 - 这就是我对“范例爱情观”
的简单描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