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談男女之間的“背叛” |
| 談男女之間的“背叛”
我寫了一小詩“姑娘-你為什麼這麼美?”貼到了網上。有網友評論說,這是“不要
臉”,是對自己老婆/女兒的“背叛”。(一位嘴上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卻受其影響
和指導而不知者)
不要臉,是違反道德,應該得到譴責;背叛,等同叛國投敵,與叛徒無異,應該拉
出去槍斃。所以網友的“義憤填膺”似乎有其道理。但男女之間哪些關係可以稱作
“背叛”,或“不要臉”呢?我認為這些關於男女之間的關係判斷,在中國文化中
是一筆糊塗賬,有必要作一點澄清。
談男女之間的關係,不能不涉及“婚姻觀”(包括戀愛和家庭)的問題。中西方關於
婚戀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簡單地概括說,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是重感覺,重物
質利益的文化。反映到婚姻觀上,它的特點是重視外在,重視結果,重視社會影響。
而西方的婚姻觀是相反,即,重視內在,重視過程,重視個人幸福。
婚姻的第一階段開始於戀愛,在中西文化中都相同。要戀愛必須首先相識。在中國
的概念中,男女的相識,是有條件的。如年齡,相貌,家庭背景,財產,學歷,信
仰,等等一切可以看得見的特徵。在現在的商品社會中,男女的“物質條件”,也
是一種商品,進入社會流通,用來在市場交換。交換成功的,叫“般配”,不成功
的,叫“剩女”/“王老五”。不論男女,如果被剩下,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是非
常大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陸有這麼多的“相親市場”的原因。
成功的交換者,按照中國文化的婚姻觀程序,必須進入下一步:“了解”或“戀愛”。
了解的主要目的,除了在性格方面不衝突外,是看看是否雙方具有產生後代的“物
質能力”。如雙方的身體狀況,是否生育沒問題。雙方的“物質資源準備”,如是
否有房有車。當雙方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YES後。再下一步就是儀式,或教“結婚”。
如果儀式過後一兩年沒有後代,不僅自己雙方着急,家裡人,尤其是長輩,更着急。
嚴重的,可以到“離婚”的程度。
所以可以說,中國人的婚姻觀,戀愛,結婚,和家庭,主要是為了產生後代。後代
又為了後代,等等延綿不絕。家庭的和睦,又主要是為了社會的平靜和穩定,以此
來維護社會秩序。這就是為什麼上面說,中國人的婚姻觀,是重在“外在,結果,
和社會影響”的結論。
西方的文化不同與中國文化,西方人的婚姻觀,也不同與中國人。這種不同,不是
“相異”而是完全地“相反”。遵從上述的比較,西方人的男女認識,可以在任何
一個場所,如酒吧,影院,社交場合,學校等任何地方。只要雙方有好感,就可以
交換聯繫信系,“無條件”地發展雙方的感情。戀愛的過程,是雙方身體的“化學
變化”的過程。這個變化從生理,影響到心理,直到精神。對戀愛過程的欣賞,是
西方文化下的婚姻觀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戀愛的過程可以將個人的情感升華,愛心
擴大,心靈變得美好。會產生許多自己從來都沒有的感覺,如“善良”。如“希望
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屬”,希望全世界和平美好,沒有戰爭等。也就是“柏拉圖式
愛情”給男女帶來的精神逾越。
婚姻和家庭,是社會要求社會中生活的男女服從的契約,完全是“外在”的,社會
強加與個人的產物。它的合理性來源與類似“兵役法”的性質,即,總有人必須作
出犧牲來維持社會的存在。所以說,西方的愛情觀,更重於婚姻的過程,更傾向看
重“戀愛的花朵的燦爛”。更重於戀愛過程對人的精神飛越的欣賞,遍及整個人生
的世界觀,和益於整個社會。如量子力學裡的“薛定厄波動方程”,就是科學家本
人在戀愛過程中完成的。羅密歐與朱力葉的生死相戀,感動了雙方的親屬和眾人,
平息了社會兩個家族的戰爭。不用說,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和他的生命,都獻給了
戀人。中國文化中有“粱山伯與祝英台”,“唐明皇與楊貴妃”,也是愛得死去活
來。但他們對其他人,對社會,有什麼益處或影響呢?他們本人通過整個戀愛過程,
對自己的人生,對國家有什麼影響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婚姻是物質的,可以
“固守”;“愛情”是精神的 - 心,是拴不住的。當愛情變成了僅是“親情”的時
候,內在的“心的顫動”也就變成了“外來的暖合”感覺。這使你感到舒服懶散,
喪失了心靈內在應該有的“飛翔的欲望”。
通過這些簡單的比較,我希望中國人也能開始認識到,在婚姻觀中的積極的精神方
面重要。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