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来自: 海南岛文昌县 |
注册日期: 2011-02-04 访问总量: 3,934,631 次 |
|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
|
|
|
|
|
|
| 第六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获奖作品) |
| 第六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获奖作品)
作品标题:半碗米饭
作者姓名: 谢盛友
阴历七月十七,我摆放好半碗米饭、蜡烛、鲜花、米酒,左边摆放鱼,中间摆放鸡,右边摆放猪肉。上一炷香,闭眼祭祷。
母亲像一张模糊的照片,展现在我眼前。
……
家里已经好几天没掀锅盖了,妈妈让我带着弟弟到外婆家借米。我妈妈本来应该是很会持家的人,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母亲是最爱面子的人,哪怕是跟她自己的妈妈借,她也不愿亲自去,面对自己的母亲,她也许更难启齿。我和很小的弟弟,要走二十几华里的路,才到外婆家。路上弟弟说,他很饿,而我的肚子连发出咕噜响的力量也没有,弟弟不停地问我,何时才到外婆家,他说路这么远,他很难支撑得住。
当年外公在泰国,每年要寄钱给外婆和舅舅他们作为生活费,那时,国家视外汇如宝贝,侨眷收到外汇,可获得侨汇券,侨眷凭它可以购买粮食或其他某些紧俏商品。大米也是紧俏商品。
快到外婆家的时候,我们看到大队高墙上的政治口号标语“抓革命促生产!”看到标语时,我在想:我们的父老乡亲不是在生产种地吗?所以我在纳闷:种稻者为何没米吃?
糊里糊涂加上饥饿,我们终于到达外婆家,我看见了外婆家里的米缸,当时的我只比米缸高出一个头,伸头往米缸里一看,外婆家的米也不多了,底下的柚叶可隐现看见。外婆的米缸很黑很亮。她跟我说,她十五岁嫁到外公家时,就有这个米缸了。米缸用久了,就油溜溜的,而且发亮。那时,米缸的光亮,是表明这个家庭之富有的主要尺度。把柚叶放在米缸底下,是怕米发霉,家乡的人一般都这样做。
外婆把热气腾腾的稀饭连着锅子端到桌子上来,先用铁勺在饭锅里翻腾,然后仔细地搅拌,使之冷却,她知道两个小外孙走了那么老远的路,肯定饿坏了。我和弟弟对坐在桌子旁边,外婆站在我们俩的中间,不说话,只是边搅拌边注视着我们,整个屋子里只听到锅里的稀饭随着搅拌而发出的响声。弟弟和我都极度的严肃和专注,我们的目光全被锅里的热饭所吸引,它对于饥饿的我们来说是一个磁场。弟弟没吭声,我看见他咬紧牙,腮部肌肉突起,口水慢慢地滴下来。他没有控制能力,这一点是肯定的。我看清楚了他的神态和目光,那是饥饿者的贪婪相。
回家后第二天。当我给母亲和兄弟们平均好每个人平平的一碗米饭后,正准备用餐时,进来一位中年妇女,她带着一个女儿。我看到她们,心里不是滋味,嘀嘀咕咕:“我们家够穷了,她们还来我们这里要饭。”
母女两个人来我家请求我们给她们饭吃。妈妈就骂我:“小友,你太没有良心了,我们这么穷,她们来到我们这里,说明她们的日子比我们更加难过,我们有一口饭吃,就给她们半口饭吃。我自己只要吃半碗米饭就饱了。……”
妈妈这句话我一辈子记住。我还记住,那个阿姨和姐姐进屋吃饭后,满脸的笑荣,阿姨还跟我妈妈聊天,说长说短。
我妈妈一辈子说过很多话,我已经忘记了。妈妈说过:“不是每个努力的人都有收获,但是小友你必须永远努力。”这句话我至今记忆在心里。我妈妈待人很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是,我母亲有时侯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在母亲那里学会做事认真负责,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宽恕他人,如何体谅他人。这一切,我都得感谢我慈爱的母亲。
我们这代人,生来就挨饿,上学就停课,小的时候自然灾害,经常挨饿。那位阿姨和姐姐来要饭那年,是我们本地最荒凉的一年,几乎颗粒无收,几乎家家没有饭吃。这家阿姨和姐姐,就因为在饥饿中吃了我们家半口饭,后来成了我们家的好“亲戚”。长大后日子好过一些,每次过年前夕,阿姨肯定给我们家送来两只很大很大很肥很肥的鸡,让我们好好过年。
那位阿姨和我妈妈早就不在世了,后来我们七兄弟姐妹也考上大学,离开了老家。2000年,我妹妹来德国探亲,还说起那位姐姐,1998年12月廿九那天,我妹妹和哥哥回家“祭拜婆祖”,突然间看到那位姐姐,她照样送来两只鸡。那位姐姐说,她记忆中这一天我们的兄弟姐妹肯定有人回家“祭拜婆祖”,因为我们不在老家生活,她担心我们没有鸡“祭拜婆祖”。
巧合与感恩
谢盛友
新学期开学,一位国内来的大学生在我的餐馆里当帮工,吃午饭后,她准备回学校上课时,我问她一个月要花父母多少钱,她回答自己已经没有父母了。听了这话后,我第一反感是,开玩笑不能以这种方式。之后她果然非常镇静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她父亲跟别的女人生了小孩,母亲无法忍受,结果自杀。
我请她到大学附近的咖啡店里喝咖啡,告诉她,我母亲也是自杀而去世的,不过,与她母亲自杀的原因截然不同。从小失去母爱的人,疗伤过后,最好的办法是,回忆母亲,欣赏母亲,描写母亲。
很巧合,晚上回家后,打开电脑,收到海涛兄有关征文的电子邮件,于是,有了《半碗米饭》这篇短文。我母亲与那位阿姨的相识,也是一种巧合。旅居欧洲27年,我一直认为,那位姐姐才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而姐姐的言行,显然来自她母亲的教育。
我为什么生在海南岛文昌县,为什么生在谢家,为什么是我父母第三个儿子,为什么在德国生活这么多年,这一切的一切,除了巧合以外,其实都是上帝的恩典。恩典在每天发生的事情上,每天起床后,感觉自己的身体健康,看到孩子的笑声,夫妻的恩爱,父母的关怀,工作有安全感,与同事的情谊,为公司创造财富,为孩子创造未来的生活,思考这一切,造就这一切,就是每天以感恩充满自己。
当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生活,停止抱怨,认出恩典并感恩时,不可思议的巧合就会在你我的生活中展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