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德国人对中国和中文的兴趣
作者:张申华
在新的世纪,中文在欧洲慢慢开始时髦。德国人学汉语,一是对中国好奇,觉得汉语很有意思,练得一身“你好!”,休闲时与朋友逗逗乐。二是想到中国工作,快毕业的大学生或现在任职于大公司的工程师,就怀着这个目的。
关于中文教师资格
我在德国大学和高级文理中学任职,教德国人学习汉语。要获得巴伐利亚州的教师资格,首先得满足法律上和资历上的前提条件。
在法律层面, 你首先要拥有居留许可和工作许可,若没有,可以在德国驻华领事馆申请Arbeitsvisum。必须提供如下资料:有效护照;雇主证明(包括劳工合同、工作性质等);工作收入;医疗保险;长期居留许可证明。
在资历方面,你最好拥有中文专业和德文专业的毕业文凭,至少德语口语流利,日常沟通无障碍,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更好。
由雇主(中学或大学)出面为你到州教育部申请,教育部除了审核上述条件外,还作相应的“政审”(审核你的道德情操)。获得州教育部教师资格者,像德国的教师一样,除了上课有薪水以外,假期也有工资。
以上是国立学校的情况,现在私立学校也开设汉语课,在私立语言学校任教,对聘任资历的要求不如国立的严格,但私立学校一般按小时支付工资,没有假期薪水的概念。
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是奥地利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是当时领先的指挥家之一。作为作曲家,他是十九世纪的德奥传统和二十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被禁止,直至二战之后才得到复兴,人们方认识到其价值。
为了纪念这位音乐家150周年诞辰,德语国家2010年6月中旬开始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国际一流的班贝格交响乐团举行了专题音乐会。笔者参与了巴伐利亚州文化部的马勒纪念活动,在专题音乐会中,我向德国听众解释李白的诗歌。
马勒的《大地之歌》(德語:Das Lied von der Erde)交响曲,源于李白的诗。德国人不懂中文,也很少人了解李白的历史背景。其实,《大地之歌》中有李白的多首诗歌出现 :《人間飲酒悲歌》《青春》《美女》《醉春》和《采莲曲》。
笔者用了90分钟解释李白的身世和时代背景,以《采莲曲》为主要内容,介绍了李白诗歌的特点,现场配用江南民歌与荷花画面。假如德国人不知道文学作品中莲花的纯洁,就无法理解李白诗歌中爱情的含义。
《大地之歌》中的六首歌曲,一向是由一位男高音和一位女中音唱的,二人轮流各唱三首,男人高歌饮酒欢乐,女人却娓娓道出人生之哀愁,而最后的一场《告别曲》,足足有三十分钟之久。
马勒在1909年夏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当年秋天第二次去纽约。1910年夏创作第十交响曲,没有完成。1911年2月第三次去纽约。1911年5月18日在维也纳逝世。
罗曼罗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马勒:“研究了他的作品,你会相信,他是当今德国极为难得的人才:一个转向内心世界的人,一个有真诚感受的人。”
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Harold Schonberg)认为,贝多芬的奋斗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英雄”,而马勒的是“精神的弱者,牢骚满腹的青年”,他“享受着自己的不幸,想让全世界看到他的痛苦”。
德国学生对中国现实感兴趣
我任教的中学,使用的中文教材《懂不懂》是德国人自己编写的,2006年出版。里面除了让学生学习汉字以外,还介绍中国的春节假日、属相、名字、婚俗、计划生育等内容。
德国六年级学生的地理课程,包括中国现实社会问题那一部分,比如农民工问题、环保问题。2008年奥运会前后,德国的媒体铺天盖地介绍中国,负面正面都有。比如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人权受侵害,细节到未成年儿童没钱上学,逼迫要到很远的煤矿挖煤,或做泥砖头。
德国学生普遍对新闻的敏感度比较高,他们不但学习中文,而且还时常与我讨论热点时事,有关德国的,欧洲的,中国的。
原载于欧洲《本月刊 European Chinese News》总第11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