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纪念@有骨气的文人 文革五十年 @ 1966-2016 文
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于1966年的一场政治运动,由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中央文化革命小组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动员成
千上万红卫兵在中国大陆进行全方位的阶级斗争。在此期间普及的批斗、抄家、告密等文化,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人伦道德遭受严重冲击,亦有数不清文物惨遭
蹂躏。国家主席刘少奇、原国防部长彭德怀、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等领导人被迫害致死,前领导人邓小平等亦在此时被下放。另外文革期间科技成就确实相当卓越,
但是实际分析此现象,许多科技研究的成果在运动以前就已长期累积,并且多以官方色彩浓厚者为主。而尽管文革重点之一的教育普及减少了乡村偏方、迷信等、提
高识字率,同时消灭贫富不均与地方财阀势力、清末以来贪污成风等恶习,但文革最终遭到官方公开否定,而被称为“十年动乱”、“十年浩劫”。 有骨气的文人 马
一浮1883年4月2日(光绪九年二月廿五)在四川省成都市出生,排行第四。其父马廷培,曾任四川仁寿县令。5岁时回到绍兴原籍。1899年(16岁),
应科举乡试名列第一。1901年与谢无量、马君武等人合办《翻译世界》。1903年,留学美国,学习欧洲文学,后又游学德国、日本,研究西方哲学。
1911年,回国,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后又潜心国学。抗日战争期间,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1939年,在四川建复性书院并亲任院长。1953年,
任浙江文史馆馆长。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生耿介的他晚年向红卫兵低头;被抄家时,他恳求道:“留一方砚台给我写字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他悲愤交
集,不久含冤去世。 马一浮是很有有骨气的文人。孙传芳自认东南五省联军统帅,驻扎杭州。有一次,他慕名前来拜访马一浮。马一浮不肯会见。家
人鉴于孙传芳的权势,觉得不必搞得太僵,便打圆场说:“ 是不是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马一浮断然说:“
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弄得孙传芳只好悻悻而返。 抗战期间,马一浮在重庆办起复性书院。有一年,孔祥熙的母亲去世,丧事办得极为铺张,一些附庸风雅的权贵还想要马一浮写一篇歌功颂德的墓志铭。他们先是派了一名副官找到马一浮,毫不客气地说:“ 孔部长的太夫人去世,请你写一篇墓志铭,要赶快写成。” 马一浮客气地回绝:“ 老朽已经年迈,久不执笔写文章了,请回复孔部长,恕难从命。”
来人怏怏而归。过了几天,一位秘书又被派来。他说话客气多了,先是颂扬马老的道德文章,然后说明来意,说孔部长对母亲如何孝顺,恳请您老写一篇墓志铭。马一浮久不吭声,来人又说:“ 孔部长绝不会让您老白写的,准备送您黄金若干两。” 马一浮听说金钱交易,霍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冷冷地说:“ 我虽一介寒儒,但从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请回去复命吧!”秘书也是无功而返。 潘光旦:主席的儿子也别想走后门 潘
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文革时被抄家、批斗,在医院,潘光旦因膀胱及前列腺发炎成为危重的病人,却无任何治疗。1967年6
月10日晚上,老保姆看到潘光旦情况不佳,急请隔壁的费孝通过来,潘光旦向费孝通索要止痛药,费孝通没有,他又要安眠药,费孝通也没有。随后,费孝通将潘
光旦拥入怀中, 潘光旦遂逐渐停止呼吸,费孝通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1979年,潘光旦右派问题获得改正。 潘
光旦1922年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返国后历任上海吴淞国立自治学校教务长,东
吴大学法律学院预科主任,光华大学社会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讲师,中国优生学会会长等职务。1927年春,与胡适、徐志摩等在上海筹设新月书店。
1929年10月任出席第3届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代表团代表。1934年秋任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后兼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37年10月任长沙临
时大学教务长。1938年5月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务长。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中国民主同盟之前身),任民盟中央常委。 有一次,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想让他的两个儿子来清华旁听。因他的要求有违清华校规,潘光旦回信婉言拒绝,信中说:“ 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所以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吧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1949
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任第2~4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任中央民族学院专门教授。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是人类学、
民族学界著名五大右派(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文藻、费孝通)之一,因在土家族民族识别研究的成果而成为“破坏民族关系”的“罪名”。潘光旦和费孝通
爱散步,傍晚时分,二人常到校门外散步,有些小学生争相围观,呼叫着那个大胖子(费孝通)是右派人物,并向他们扔石块。
潘光旦一生学术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
熊十力不为蒋介石歌功颂德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因反对文革绝食而亡,逝于上海。文革开始之后,熊十力对于红卫兵的行为感到悲愤不已,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抗议,他独自一个人在街上和公园里自言自语:“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1968
年,熊十力在家曾拒绝饮食,后改为减食。但仍不停地写书,写了又毁,毁了又写。春夏之交,又患肺炎,病后不肯服药,送医院前已发高烧。在虹口医院治疗后基
本好转,但他习惯于一清早开窗,又患感冒。病体衰弱,大便用力过猛,心力衰竭,抢救不及,于5月23日上午九时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四岁。 蒋
介石过50岁生日时,特地让邵力子出面请熊十力到总统府祝寿,想利用"熊圣人"的名望来为自己涂脂抹粉。寿宴开始时,熊十力旁若无人,毫不谦让地坐了正
席,狂饮饱食一阵后,故作疯言醉语。酒酣之际,众高官显贵争相写贺词为蒋歌功颂德。轮到熊十力,他哈哈大笑了一阵后,挥毫疾书了一首《倒宝塔诗》:
脖上长着瘪葫芦 不花钱买篾梳 虮虱难下口 一生无忧 秃秃秃净肉 熊十力写罢,又是一阵狂笑,提着裤子装着急着解手的样子夺门而出,扬长而去。蒋介石,面红耳赤,哭笑不得,但对这位名重一时的“熊圣人”也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