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蔡英文與默克爾的簡單比較 蔡英文(1956年8月31日-)生於台北市中山區,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學博士,台灣民主進步黨第一位女性黨主席,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 默克爾(Angela
Merkel
,1954年7月17日-)生於漢堡,萊比錫大學物理學博士,有鐵娘子之稱,是歐洲繼撒切爾夫人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導人。她是基民盟第一位女性黨主
席,2005年,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聯邦總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2015年12月,默克爾當選《時代周刊》2015年
度風雲人物,《時代周刊》總編讚揚她在歐洲主權債務、中東難民及俄羅斯干預烏克蘭等危機期間所展現的非凡領導能力。
蔡英文愛主權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兩年前曾說要凍結台獨黨綱,隔年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也起草說要凍結台獨黨綱,都被蔡英文拒絕,因為她說台獨是天然的,說台獨是台灣人的天然成分,至少討好51%以上的台灣人。 於
李登輝總統任內,蔡英文成為行政院經濟部國際經濟組織首席法律顧問,並曾擔任台灣加入GATT與WTO的首席談判代表長達15年,提供法律諮詢,協助查閱
簽約文件內容,也曾參與李登輝特殊兩國論的起草,1999年8月16日,因“研究特殊國與國關係”研究計劃,向時任國安局長丁渝洲請款研究經費262萬
元,隔天就收到經費,此事稱為“816專案”。
2000年5月20日至2004年,蔡英文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
首任主任委員,並且連續四年內閣閣員滿意度民調都是第一名,滿意度將近59~60%。在任內協調立法院通過“兩岸關係人民條例”修法,開放小三通、兩岸春
節包機直航、完成了台港航權談判、台澳航權的談判。
蔡英文仍然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是為開創兩岸新架構的好提議,但遭到中共誤解,未來將不再提兩國論,但不代表事實不存在。
2000年8月,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在出席立法院國會助理大陸政策研習營時指出,基於文化與經濟的接近性,台灣人民未來前途只有一種選項,就是與中國大陸建構一個有意義的政治關係,一個在未來五到十年裡共存共榮的體系,簡單地說就是“未來的一個中國”。
2011
年,蔡英文第一次選總統時提出台灣共識的主張。2015年,蔡英文第二次參選總統時表示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維持兩岸現狀”。她說,民進黨會
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在兩岸20多年來協調與交流的成果的堅實基礎上,維持2300萬台灣人所擁有的自由與民主的現狀,同時也希望維持區域和平與安全的
現狀,維持兩岸關係穩定與發展現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發展,縮小跟中國大陸的差距。並聲稱該立場與美國的立場一致。不否認一九九二年兩岸會談的歷史
事實,也認同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希望兩岸關係往前推進的這一段協商溝通的經過和事實。這也是兩岸交流累積成果的一部分。訂定“兩岸協
議監督條例”,讓兩岸政策接受人民的監督。
默克爾愛人權 1989
年柏林牆推倒之後,默克爾投入到蓬勃發展的民主政治運動中。1989年底她加入新黨“民主覺醒”。東德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民主選舉後,她得到新政府一
個副政府發言人的職務,在洛塔·德·梅齊艾(Lothar de
Maizière)手下工作。1990年12月兩德統一後,她成為科爾內閣中婦女青年部部長。1994年出任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長。1993年6月至
2000年5月任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主席。安格拉·默克爾的政治生涯得益於前聯邦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的提拔。科爾有一
次叫她小姑娘(das Mädchen),因此很多媒體也把默克爾叫做“科爾的小姑娘”。 前東德的生活背景給她帶來不少好處。她作為牧師的女兒,並在每間屋子都可能存在東德警察告密者的社會裡度過生命的前36年,養成了很好的掩飾或控制情緒的能力。
默
克爾連續三次勝選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政界人士,
然而,沖向德國的難民危機很可能預示着默克爾時代的終結。根據估計2016年還要接收超過100萬的難民,德國公眾的焦慮情緒正在上升,黨內對默克爾的批
評也越來越多。幾位與她關係密切的政治盟友承認,現在看來很有可能的是默克爾不得不在2017年下屆大選前下台。 從某些方面看,這一切對默克爾非
常不公。敘利亞內戰、厄立特里亞或阿富汗的困境並非默克爾造成。她對數百萬因衝突而流離失所的難民的回應是大膽而富有同情心的。默克爾已盡力保持了戰後德
國最優秀的傳統——包括尊重人權以及堅定遵守國際法律義務。問題是默克爾政府顯然已經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默克爾的民意支持率正在下滑,而極右暴力事件正
在增多。德國新聞雜誌《明鏡周刊》(Der Spiegel)本周寫道:“今天的德國已變成一個人們感覺可以完全不受約束地發泄仇恨和排外情緒的地方。”
與此同時,難民仍在以每天1萬多人的速度湧入德國。(相比之下,英國只願意在4年期間收容2萬名敘利亞難民。)默克爾被廣泛視為宣布了“開放邊界”政策。這種印象揮之不去,使德國(連同瑞典)成為尋求庇護者首選的歐盟國家。
默
克爾的個人智慧是,她絕對不願成為埋藏歐盟的歷史罪人。扭轉難民危機的唯一途徑,是在邊境架起帶刺的鐵絲網。德國一些保守派人士現在正在呼籲採取此類措
施。但默克爾極不可能採用這個作法。她知道,這樣的政策將為歐盟內部人口的自由流動敲響喪鐘,也會將難民困在巴爾幹半島地區,從而嚴重破壞歐洲的穩定。相
反,默克爾希望拿出一項歐盟範圍內的解決方案。但德國提出在歐盟各國分配難民的強制機制(以及一個分攤成本的應急基金)的計劃遭遇了強烈的抵制。
湧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增大,而默克爾仍堅持開放邊界,那麼要求她下台的壓力也增大。目前,她還沒有明顯的對手。但持續發酵的危機無疑將讓政界一些人跳出來。
德
國前總理施羅德也再次向其繼任的難民政策提出批評。他向德國《明鏡在線》表示:“德國收留、照顧和令難民融入社會的能力有限。其它的一切都是幻想。” 他
把默克爾不設上限收留難民的決定稱為“錯誤”。“人們不得不意識到,國界好像不再有任何實際意義。這非常危險,也不正確。”
施羅德之前於2015年11月 就曾向默克爾提出批評,他在奧地利能源公司OMV演講時表示,默克爾“有心,但沒辦法做得到。”
不僅是在政界,德國民眾對默克爾難民政策的懷疑態度也有所增加。根據德廣聯最新一次的問卷調查,懷疑德國是否能解決當前難民危機的民眾數量有所增加,從2015年10月的49%上升至當前的51%。與此相對的是,有44%的受訪民眾仍然對默克爾的難民政策表示支持。與2015年10月的48%相比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