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的随笔“波希米亚楼”不错。最感人的一篇是“失落的版图---告别母亲”。 “女儿,妈妈得的是癌症,你知道吗?”严母的这句话,把我完全震倒了:看过那么多作品,想不起来还有那个作者写过一句更让我感到震撼的句子。 作者的反应:不承认,诚然不错,因为癌症不告诉病人是中国当时的标准做法。如果告诉病人真相,被认为是件残忍的行为。事实上,很多病人因为知道自己得癌后,很快过世了。其实是吓死的,如果不知道,可以活的长很多。 但是严母的情况,我怎么都觉得,倒是应该反过来了,就是不告诉她,才更加残忍。正像作者说的---本指望等待我回来,就是要我同她一块儿承受这份真实的,却发现我也禁不住真实。台湾作家刘墉的“少爷小姐要争气”是写给女儿的,其中的“疾病篇”告诉她:别的爸爸都可以帮忙,唯独生病,爸爸没法取代,妳必须淡然面对。 歌苓同样不能代母生病,但坦然告诉母亲是癌症,才是精神上对母亲的最好的支持。何况严母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弦外音几乎就是:女儿啊,我能看见你的日子不多了,不是吗?歌苓其实也说了:这份残忍,要让母亲一个人独自面对。‘妈妈得的是癌症’,而不是说‘我得的是癌症’,喊‘女儿’,而不是’歌苓‘。而且是‘两行眼泪从她眼里流出’。当母亲不够强大,想让女儿分担一点的时候,希望却落空了!当然,从病人的角度看,让自己的痛苦让别人分担也是一种残忍。这一点,严母显然也意识到了,所以她落空之后,只得讪讪的说,“好,好,不是就不是!”。 读到这里,作为局外人的我,觉得只有一个冲动,就是要冲上去,不顾一切的大声对她喊:你得的是癌肿,你得的是癌症啊! 培根说,幸福和朋友分享,可以加倍,痛苦和朋友诉说,可以减半。亲人之间不是就更加如此了么? 严母最后弥留之际,还在念念不忘,想见自己孩子最后一面,“不知还能不能等到歌苓了。”,最后是留下了遗憾。作为海外华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亲人一出情况,我们就是立刻买机票赶回去,都往往来不及了。孔子说了,‘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的远,应该没有我们现在半个地球那么大。孔子可能还只是指对对父母的照顾,甚至只是亲情的伦理之乐,还未必想到亲人间最惨痛的生离死别。 偶在想,如果歌苓当初坦承母亲是癌症,最后未及一面的巨大遗憾也多少会少一点? 呜呼,‘子欲养而亲不待’,子能养而亲不在是更加遗憾啊? 严歌苓:失落的版图——告别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