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书可读的年代偶被一厮称为书呆子,究竟厮是天才,还是根本厮是乱叫乱打击?偶不知道。但偶小时候确实是小说迷,早早就把眼睛看坏了。小学里班主任发善心给了偶一张区图书馆的借书证,把偶给害了。 书读多,一定呆。好一点呢,也成了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理论上夸夸其谈,实践上一无所成。可怜偶离夸夸其谈都差之甚远。更糟糕的,是读着读着,你就钻进去了,一定中毒。毒素最烈的,莫属红楼梦。林黛玉没有中红楼梦毒,幸唉,但中了西厢记。 刘项原来不读书,更不能读小说。看红楼梦。看琼瑶,谈朋友一定一败涂地。偶几个花花公子朋友,根本就是不读书的。许世友反暗杀有一手,有人走到门口,丫看也不看,反手一枪。但杀手没来,老婆打死几个。这厮能读红楼梦?笑话大了。 被同学叫呆子事小,麻烦的是工农干部出身的厂长对偶切齿痛恨,经常在开会时对偶展开不点名的批判,‘有些人,披着马列主义外衣,打着工人阶级招牌。。。’,厮口才很好,可以滔滔不绝讲上2,3小时。车间后来出了点小事,丫追查责任,因为偶这个岗位最重要,丫以为一定会追到偶头上,所以逼我们整个班组开会互相揭发,‘司马昭之心。。。’,偶吓的浑身发抖,一个劲的抖,根本没法控制。要知道,一旦怪到偶头上,厮立刻会通知公安局抓人。好在后来事情只能怪到别人头上,而厮对搞别人没有兴趣,也就不了了之了。生活实在比小说更精彩。如果你读小说,读到有人‘吓的发抖’,你可能以为‘发抖’根本就是形容词,吓便吓了,如何会抖呢?吓是心,抖是身,两码事。毕竟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被吓到抖过。 小说应该在20岁以前读,20岁以后,自己的经历比小说更精彩,写出来就是好小说。但偶笔头不行,真实的故事都只能写的干巴巴的清汤寡水,更妄论写小说了。白读小说破万卷,下笔仍然没有神。此事靠天赋,而偶小学里一到写作课立刻头昏眼花,有九死一生的感觉。 不过偶还是编过一个故事。赵薇的‘谢谢你曾经爱过我’给有钱人涂脂抹粉,把偶气坏了。结果是‘愤怒出作家’,偶一时兴起写了‘谢谢你曾经爱过我’续集,让里面的有钱佬个个人仰马翻,贴在百度‘谢谢你曾经爱过我’吧,让一帮热爱‘谢谢你曾经爱过我’的网友震惊万分,‘唉呀!不要不要!’一片鬼哭狼嚎。笑死。 小时候对法国小说最感兴趣,废寝忘食两天读完。前一久借来‘包法利夫人’,想再温旧情, 不料看了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这些故事和我的比弱爆了,更重要的,缺少现实意义。 最近看了王云超的‘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更动人’,倒是感觉很过瘾,看的偶都眼睛发直,击掌连连。为什么?因为极其现实,就是中国眼下发生的故事活生生端到你面前。而且人物的档次要比‘欢乐颂’低一点,所以代表的社会层面更广大,更典型。作者文笔诙谐生动,现代性极强,绝不是老甲鱼王蒙写的出来的,因为文笔把作者的年龄都透露了。这些故事发生的年代,偶不是在国外,也在象牙塔,根本没有可能体验。全书12篇故事,风格,背景均不同,凸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最重要的描写是职场,生存的奋斗,展示了中国典型生活风情画,可以一窥见豹。 当然,小说的文化层次不可能和周国平,或者余秋雨的散文比肩。而且书中也没有文化层次很高的人物。但生活本身就是最真实,深刻的文化体现。主人公郭小羽,或许是倾注了作者的自我写照和肯定,虽然出身底层,但凭自己能力,一路斩将夺关,笑到最后。而其它很多朋友,或能力不行,或水平不行,或道德不行,或都不行,一个个在奋斗路上跌的鼻青眼肿。相比之下,丫实在可以哈哈大笑了。最后,郭烂仔还泡了个一个金公主,金公主还吃他的要命。是不是作者在意淫欧?算了!流着口水,带着冷笑,偶再一次钻进书里,麻醉了一把,上了作者的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