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标题都会觉得很奇怪,张献忠和李自成是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是明朝的死对头和掘墓者,他们的余部怎么会忠于明朝呢?然而,如果你仔细去读一读那段历史的话,你会发现,张献忠和李自成的余部在两位领袖牺牲之后是与明朝朝廷(历史上称为南明)合作抗清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张献忠和李自成牺牲之后的那段历史吧。 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李自成因为招降吴三桂不成且对待明朝权贵政策失败,导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击溃,逃回陕西根据地后又被清军两路夹击,陕西失守,李自成部被迫分成两路向南转移。 李自成南撤路线 1645年5月,由陕西途径河南、湖北撤退的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遇农民袭击牺牲,他亲自率领的东路军尚有十数万人马,而西路军则保存完整且有李过、高一功等著名将领压阵,大顺军余部依然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 在李自成牺牲之后大顺军余部也有过彷徨,但是很快他们就选择与明朝残余政府合作,这是当时他们最好的选择了,因为清朝政府对农民军紧追不舍,而大顺军又失去了李自成这面大旗,于是西路军被改编为“忠贞营”,从反明的农民军变成了抗清的明朝军队。 形势图 可惜的是忠贞营虽然受到志在恢复的南明隆武皇帝和大臣堵胤锡的器重,但是其余明朝朝廷重臣和地方督抚对于流寇出身的忠贞营十分歧视,不愿与其合作,所以忠贞营在南明并不受待见,在后期的抗清战争中因为得不到友军的配合而损失惨重。 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东路军在李牺牲后于1646年转入川东鄂西(即夔东),也与当地明军联合坚持抗清斗争,而西路军改编的忠贞营在遭到极大损失后,也辗转到夔东地区与原大顺军余部会合,大顺军余部的将领和夔东地区原有的抗清武装“三谭”合称“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 之后,夔东十三家在夔东地区边务农边斗争,成了清军背后的“敌后武工队”,是清军的肉中刺,就这样一直坚持了18年,1664年李自成的部将李来亨在茅麓山自尽,宣告了夔东十三家的失败。 而另一只农民军的领袖张献忠在1646年底在四川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中箭身亡,张献忠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大西军还有很强的实力,张献忠手下的四大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都在军中,而且这四个人都是杰出的将帅之才。 张献忠 张献忠牺牲之后,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领导下并没有发生大的混乱,依然保存了完整的建制,1647年孙可望率大西军南下由贵州进入云南,并以云南为基地,休养生息,几年间云南无战事,生产得到恢复,百姓得到修养生息,大西军的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孙可望率大西军南下云南 随着清军的不断南下西进,南明的地盘日益缩小,而南明的永历朝廷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经过对局势的分析,孙可望决定联明抗清,于是大西军名义上接受南明朝廷的招安(当时大西军的实力远超南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接受南明的封爵,与明军联合作战。 1651年,孙可望派遣冯双礼油贵州入湖南,出兵抗清,1652年,李定国出滇抗清,并且在广西和湖南击杀了定南王孔有德和清敬谨亲王尼堪,一时天下震动,清朝统治者大惊失色。 1652年李定国率军出滇 大西军在李定国的领导下一直坚持抗清到1662年(其间,发生了孙可望降清事件,导致南明形势进一步恶化),直到永历皇帝被吴三桂俘虏,绞杀在昆明街头。随着李定国的病逝,大西军的抗清斗争也结束了。 李定国 历史总是那样的令人难以捉摸,谁能想到,大明王朝的两位掘墓人,在他们牺牲之后,他们的余部竟然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支柱,支撑着大明王朝苟延残喘了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