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春秋战国年代,他是翩翩公子也是统战人才,他巧言善辩也忠贤卫君,他荣极一时竟却结局落寞。 他,就是战国四公子之———黄歇。
黄歇出生于楚国,受彼时战国时期大环境影响,他自青年期就萌有一颗热爱国家且积极向上之心。所以,他常年虚心求教,四处拜师游学,积累了丰富深厚的人生阅历。
学则为用,在黄歇43岁这年,终于迎来一个施展才识的机会。当时秦楚交战,烽烟正浓,秦国的一再猛攻,让楚王深感无力。百般权衡后,楚王决定,派遣黄歇出使秦国求和。
就这样,黄歇带着国家的希望、人民的期盼,踏上了去往秦国之路。
(黄歇像)
来到秦国后,黄歇很快知道了秦国准备再一次攻打楚国的消息,便连夜精心拟写了一封劝谏信。
信中先以“两虎相斗”为例,说明秦楚交战最终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且如此一来,韩、赵、魏、齐等国将趁机坐收渔翁之利,有百害而无一利。
接着,他引经据典,以“狐涉水,濡其尾”等例,讲述小狐狸渡水将过时,却湿了尾巴,借喻凡人皆会有如此宿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这样的文艺方式,黄歇阐述了楚国求和立场,以理服人且以情动人。
最终,听完黄歇的利弊分析后,秦王被成功说服。他当即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为友好国家。
此番游说成功,由此一来,黄歇不仅不负楚王与人民的期望,也为自己的仕途奠定了稳固基石。
(秦楚互派使臣)
自然地,回到楚国后,黄歇受到了楚王前所未有的器重,走上了坦荡的政治道路。但可惜的是,还未待其完全施展政治志向,黄歇的命运就发生了新的动荡。
当时,顷襄王为了遵守与秦国的盟约,便让黄歇陪同自己的儿子熊完去到秦国做人质。而这一去,就被扣留了十年之久。
公元前263年,楚国传来顷襄王病重的消息,按理说,作为楚国太子的熊完,应当马不停蹄地赶回国才对。可谁知道,秦国却打起了小算盘,百般推脱阻挠熊完归楚。
这一回,黄歇可真是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与秦国的多次交涉使他深知,秦国这一次的算盘,正是意图借楚国国君病重这一朝野混乱期,趁机灭楚。所以,太子必须安全回国,因为,只要有新君在,才会民心安,才能国家稳。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黄歇平日里就注意到,秦国丞相范睢很受秦王信任,且和熊完关系很是要好。所以,他很快改变策略,转向说服范睢,希望他能帮助熊完在秦王面前美言几句。
(史载秦昭王求贤才,五跪得范雎)
这一日,黄歇成功约到范雎后,立即开启了外交政治家模式。他先是证实了熊完与范雎的良友关系,拉近双方距离。接着,以三寸不烂之舌向范雎剖析时事利益,他说:
“现在楚王随时可能驾崩,在楚国上下一片混乱之时,如果秦国不让太子熊完回去,那么楚国一定会落入觊觎王位的他人手中。熊完当不成太子不打紧,关键是新太子可不会像熊完一样和秦国友好互助呀!”
范雎一听,审时度势一番后确实被打动了。想来,楚国曾经也是称霸多时的大国,假若新任君主不顾一切拼死作战的话,到头来,秦国必定得不到多大的好处。况且,从私心讲,自己与熊完交情不浅,无论如何,也应帮扶一把。这样一来,既替秦国疏通了前途,也为自己保留了后路,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范雎趋利避害地将情况禀告给了秦王。
(范雎说昭王)
可出乎意料的是,秦王并没有采纳范雎的意见,反倒是让范雎回复黄歇说:“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後图之。”
黄歇听后嘴上虽未再言其他,可心里早已拉响了警钟、暗流汹涌:如此紧急的情况,这秦王却如此敷衍,仅让太子的师傅回国探望病情。这岂不是置太子与我于死地!罢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自谋出路。
于是,他果断替太子谋划说:“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後,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为楚之社稷着想,您必须即刻回国。
就这样,黄歇冒险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让太子换了衣服扮成马车夫,跟着使臣回到楚国。至于他自己,就干脆扮成熊完在驿馆呆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仔细留心秦国的一举一动。
接着,估摸着太子已经安全走远后,黄歇主动向秦王坦白说楚国太子早已离去多时,并且秦国再无可能追得上,愿秦王赐他一死,以此赎罪。
这一招破釜沉舟,可是有勇有谋。
而爱面子的秦王听到自己人质居然从眼皮子底下溜走后,当即暴跳如雷,气哄哄的说了一句“善”,竟准允黄歇自取性命。
幸运的是,这时,范雎站出来称赞了黄歇的忠诚聪慧。他提醒秦王两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暗示秦王无论如何不能伤害楚国使臣。有了范雎的神助攻,黄歇终于也安全回到楚国。
可以说,能结束这场异国囚禁的生涯,与黄歇之勇、之忠、之义,都有绝对的关系。
(影视剧中的黄歇)
黄歇回到楚国后不久,顷襄王去世,黄歇帮助太子熊完顺利即位。凭借着这次大智大勇的行动,黄歇深受新君重视,被委以辅佐治国之重任,同时受命封为春申君。
此后,黄歇再一次凭借着自己的出众才识与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得到了楚国朝野内外的尊崇与夸赞。在诸侯中,他更是威望大增,可谓是迎来了人生巅峰。
不过,不要以为黄歇只是我们想象中的谦谦书生之样,除了君子口碑之外,他还有出众的作战能力。
公元前257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无力应付来势汹汹的秦国,便急忙向邻居楚国求救。楚王命令黄歇领兵援救赵国,没过多久,邯郸解围;两年后,黄歇再受楚王委托,灭掉了鲁国。
(黄歇出征作战雕像)
通过这两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楚国重新赢回了在诸侯国中的口碑,恢复了从前繁荣昌盛的样子。
而秦王这边,因连续丢失赵鲁两国后,十分懊恼,便精心养兵蓄锐,打算夺得中原霸主的头衔。由此,各诸侯国担忧秦国的作战势头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商议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并以楚王为六国盟约首脑。大家首托的当权主事者,即是黄歇。
可惜的是,人生往往是荣盛则衰。黄歇之盛至此已尽,开始走向了令人唏嘘的下坡路。
后来,合纵联军虽曾一度攻到函谷关,最终却因六国协作不顺而战败。楚王十分气愤,觉得自己隐形霸主之位即将不保,便将心中的怒火一股脑撒向了黄歇。他责怪黄歇指挥失利导致作战失败,并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就这样,黄歇背着黑锅,由巅峰急速跌入低谷。后来,他曾一度不闻政事,专顾招揽贤才宾客,最终引来小人,并被利用后惨招杀身之祸。
应该说,战国四公子中,他本是盛名最华锦,却结局最悲戚。究其原因,越是历经了辱后之荣,越是将其看得无比重要,越是枉送了卿卿性命。
虽然退出历史舞台的“狗血”方式与他曾经峥嵘的人生不对等,但无论如何,黄歇晚年之过从未能掩盖他曾经的光彩。
硝烟弥漫,挡不住他一心向前;和平安乐,挡不住他操劳琐碎。或许,“声名闻以天下,行动落于实际”,便是历史对他最真实的评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