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打响,中共对局势大失水准的误判和拙劣应对让人大跌眼镜。中共自改革开放以来,薅全世界羊毛得心应手,从无败绩,这次被特朗普搞得狼狈不堪,史所未有。眼下事务部门放风,坚决不背锅,导致对中共智库的质疑声四起,而“三朝帝师”王沪宁立刻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其实,把王沪宁视为习近平背后“扯袖子、咬耳朵”的军师,那是高看了王沪宁,或者说低看了习近平。王沪宁在党内作为政治局常委、委员,书记处书记,一杆子下来,掌管的是党内事务系统,相当于地方上的专职副书记,但管事显然没有地方上的副书记具体,大约和秘书长或者军队里面的参谋长相近,对党务以外的事务性工作基本上不能过问,最多也就是在政治局会议或者政治局常委会上发表点意见。按习近平和王沪宁的风格,我们都可以猜到,王沪宁在会上肯定是不顾不问,不会主动揽事,何况对外贸易本来也不是王沪宁的专业,更不是他的分管领域,所以中美贸易战局势的演变,应该和王沪宁没什么关系。 我和王沪宁只有过两次交道,一次是他还在复旦大学当系主任的时候,一次是他已经到了中央政研室当主任。我感觉王沪宁是那种典型的上海小知识分子的作派,表情冷漠,沉默寡言,握手无力,互动敷衍。这种冷淡不是学者那种沉稳,而是心机很重那种阴森。而且这个人内心很傲慢,因为一般来讲,像王沪宁这种纯文科出身、资历很浅、履历简单的官员,在和理工科出身、有丰富业务工作经历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多少会有一种尊重,但是在王沪宁身上看不到他有丝毫敬畏的表现。我想这种傲慢应该和他的人生履历、学历缺陷所带来的自卑有深刻的关系。王沪宁当年为逃避上山下乡,从上海跑回山东老家,连高中都放弃了,后来以学徒工的身份,通过家庭的运作成了工农兵学员。这个事虽然在官方履历上回避了,但就和在美国逃避服兵役又竞选总统一样,是政敌可以用来攻击其人生的一大污点。习近平以他知青生涯自豪,“梁家河大学问”都成了显学,他对王沪宁这个上山下乡运动的逃兵,内心一定是很不以为然,所以不可能视他为知己,而王沪宁还要推动“梁家河大学问”的深化,也是非常尴尬的任务。 王沪宁的专业是政治学,这是一门死学科。借用《围城》中赵辛楣的说法,在我们这些工程师出身的人看来,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学。一个文革中的初中生,加上一个相当于没专业的外语专业、一个大而无当的政治学专业,其知识体系的完整程度可想而知。我不搞政治学,所以王沪宁的书,我只是翻了翻他送我的那本《美国反对美国》。这是他在美国做完访问学者,用课题经费出版的一部札记类图书,谈不上学术性。但由于是札记,反而更能体现他的思想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这本书我感觉王沪宁是一个看事情很表面、很刻板的人。“美国反对美国”这个他自己为得意的充满辩证法的书名,刚好表达了他对多元化的无知和无感,他不认为“美国反对美国”是美国活力的机制保证,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混乱,所以必然会被败给中共这样的高度组织化的政党。当然这本走马观花的作品,对美国的认识即使在现象层面都有许多错误,更别说深入到文化、传统的层面了。书是会上发的,搬了几次家,现在也不知哪儿去了。 复旦大学是中共建国以后从一个野鸡大学成长为江南名校的暴发户,毛泽东培植的学术打手。当年,复旦大学是批判《海瑞罢官》文章写作组的骨干力量,直接点燃了“文革”的导火索;“文革”当中,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简直就是毛泽东的代言人。复旦大学和中共政治有此渊源,政治学系当然足以雄霸一方。王沪宁虽然学养不咋样,但是内裤改乳罩,位置很重要,处在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这个位置上,就决定了他在政治学界有出头露面的许多机会,这就是他学问不咋样人却有名的原因。 那么学样平平的王沪宁为什么会成为“三代帝师”?难道真是中共党内无人,或者是学者不屑于和中共合污?都不是。王沪宁有他的强项,就是“造词”。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谈过,中共的历代领导人都很重视提炼自己的政治遗产,以便后人“断代”。毛主席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在中共是不能动摇的,那么领导人之间的思想怎么区别呢?造词!用不同的关键词来区分不同领导人的治国理念,给领导人莫名其妙的治理思路披上马列主义的理论外衣。从我跟王沪宁的接触,发现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造词的能力很强,他可以把一些很寻常的的想法“升华”为理论体系,把同一只的鸡蛋贴上不同的标签出售。一般的学者受制于学术思维框架,不擅长做这样的事,所以难出新意,而这刚好是王沪宁的强项。遗憾的是,王沪宁由于自身缺乏理论深度,其全部能耐仅限于整理包装,所以中共自胡锦涛以来口号层出不穷而理论日渐苍白,王沪宁其实要负很大责任。 中共近百年来,以幕僚而进常委的,王沪宁是陈伯达、曾庆红之后的第三人(张春桥、姚文元是打手不算幕僚)。曾庆红本来有“红色基因”,是合伙人身份,王沪宁不能引为同类,比较相似的就只有陈伯达了,而陈伯达因为称“天才”站错了队,被毛泽东遗弃,“批陈批孔”成为“批林批孔”的先声,下场凄惨,但愿王沪宁不要步其后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