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字架山的不敬 香港《立场新闻》发表文章《蓝丝破坏立陶宛十字架山可耻》,作者梁启智去到立陶宛十字架山发现在一个纪念先人的十字架上,被人写上"愿曱甴早日安息 愿香港早日回复平静"的字句。 梁启智为此感到怒愤难平,他说:第一,你有东西要发表,你自己可以竖立另一个十字架。在纪念一位与香港不相关的先人的十字架上写上这样的字句,是对先人的大不敬。第二,十字架山的存在是纪念立陶宛人的反抗历史。把对香港抗争者的仇恨带到这儿,是对这段历史和抗争精神的大不敬。第三,十字架本身也代表为信念牺牲。在十字架上写上仇恨言论是对宗教的大不敬。第四,立陶宛是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其中一个主要地点,附近的考努斯就有五万名犹太人被杀。在立陶宛的地标写上"曱甴"一词,是对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的大不敬。 十字架山 Kry?i?
kalnas, or the Hill of Crosses, (Lithuanian: About this soundKry?i?
kalnas (help·info)) is a site of pilgrimage about 12 km north of the
city of Šiauliai, in northern Lithuania. The precise origin of the
practice of leaving crosses on the hill is uncertain, bu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irst crosses were placed on the former Jurgai?iai or Domantai
hill fort after the 1831 Uprising.Over the generations, not only
crosses and crucifixes, but statues of the Virgin Mary, carvings of
Lithuanian patriots and thousands of tiny effigies and rosaries have
been brought here by Catholic pilgrims. The exact number of crosses is
unknown, but estimates put it at about 55,000 in 1990 and 100,000 in
2006. 十字架山(立陶宛语:Kry?i?
kalna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据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军事掩体处。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据估计,2006年时十字架的数量大约有100,000个。 在几个世纪的历史中,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联邦构成国立陶宛大公国及部分波兰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原有由战时德意志帝国领导控制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从德国手上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 1944-1990年期间,这个地点又获得了一层特殊的意义,1944年占领立陶宛的纳粹德军被苏联击败、重新占领立陶宛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成为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尽管苏联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并至少三次(包括1963年和1973年的两次尝试)威吓用推土机夷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Kulv?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样十字架山就将淹没在水底。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创建了一座方济各会修道院,修道院内部装饰有表现圣方济各在拉维纳山(La
Verna)身体上出现圣痕的绘画。这座山仍然无人管理,因此人们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一块石碑上刻着教宗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