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年轻人绝不希望韩国瑜当选 针对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设想,台湾曾经提出了“一国良制”,来反对邓小平的构想,反对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统一方案。“两”和“良”在中文里是谐音字,音相同,只有声调上的细微差别。“良”就是好,这里“好的制度”,就是指台湾的“三民主义”,指资本主义。而“坏的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对台湾当时的国民党人来说,1990年10月的两德统一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历史证明,即资本主义的西德统一了社会主义的东德,“好的制度”战胜了“坏的制度”,“良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两德统一后的第二天,台湾高层政要在行政院会议上说,“德国统一的事实证明,只有好的制度统一坏的制度,而坏的制度必须接受好的制度的道理”。大陆官方批驳了这种观点,但也没有因此掀起更大的意识形态批判浪潮,因为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只会恶化两岸的政治空气,加深大陆和台湾的矛盾。 台湾还提出过“一国两府”主张,大陆主要是从国际法的方面予以批驳。台湾有人以东西德统一前为例,说明“一国”可以“两府”,大陆方面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在中国共产党看来,一是中国与东西德的情况不同,不可类比。二是,东西德在统一以前,实际上是两个主权国家。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被推翻后,占据台湾省,实际上只不过是个地方当局,根本无权代表中国,况且国际法也不允许同时有两个政府代表一个国家。其实,无论是共产党的“一国两制”,还是国民党的“一国良制”或“一国两府”,一个大的政治前提是存在的,那就是大陆、台湾都具有“一个中国”的共识。这种情况在90年代发生了变化。当时,台独势力发展很快,李登辉制造“一中一台”的“两国论”。到新世纪初,台湾的民进党上台,陈水扁强调两岸“一边一国”,互不隶属,并试图通过公民投票将台湾独立合法化。大陆方面对此的政策底线是,“只要台湾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都可以谈”。 台湾举行大选前,《法兰克福汇报》文化版发表题为"世代间的裂痕"(Ein
Riss zwischen den
Generationen)的专题报道,试图剖析台湾年轻一代与父辈在身份认同及对国家前途认知上的深刻隔阂。记者在台北采访了几位年轻的选民后得出结论:在处理与对岸关系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台湾社会的撕裂。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距离台湾海岸仅130公里的中国,并不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而更是一种威胁。因此他们绝不希望走与中国亲善路线的国民党的候选人韩国瑜在一月份当选。他主张同大陆保持更密切的贸易关系。他们担心,这种关系可能悄然开启(台湾)被中国吞并的渐进过程。北京已于一年前宣布了这一目标。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一月的新年致辞中表示,实现与台湾的统一是他追求的目标;台独是死路一条;他不排除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选项。" 文章提到了习近平的新年致辞被执政的民进党总统蔡英文所拒绝,所谓的"九二共识"对台湾的年轻人来说,与他们所经历的政治现实相去甚远。 "他们十分自然地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希望尽快彻底摆脱中国。而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则在身份认同问题上还难以做出最终取舍,不少人还觉得自己既是台湾人同时也是中国人。因此,来自北京的威吓对这两代人起到了不同的效果:许多老一辈人倾向于平息对岸的怒气、小心接近,而年轻人则支持现任总统的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