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南从小临习颜体楷书,写的字除了大,还是大,《阴符经》真的很契合我气息噢
正文
很多时候,人有思想写出来,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很正常。但是我觉得更多时候,在你自己都没有亲自体验,你的水平还根本无法与对方平起平坐,你的一些观点一如既往的非常偏执,你的理解也带着片面性,那些所谓的思想、批评根本就站不住脚。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某些人的书法没有人家好就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现实生活中,一些电影、绘画等艺术评论家并不是非要去自己拍个片子,或者画一幅好画,甚至乎还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行,他有鉴赏眼光,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说出一定的道理才能让人信服。但是作为书法爱好者,偏执地按照自己一贯固执的思维方法是行不通的,用科学数据的角度去评判几个字的笔法不到位是不是属于揪小辫子呢?更何况科学研究是有“以小见大”,但“一叶障目”也是无益的。 书法不是科学(不要揪广义狭义),考古、修复等可以借用科学,研究临帖的结果不是不可以,但也难免差强人意了些。将来AI人工智能写字会与人类手写平分秋色,但终究不是真人书写,我们“暂时”不能把书法与科学划等号。再好比一些唐诗宋词的名篇佳句,你要说它有多少思想哲学高度,那也是很遗憾的,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千古佳句并流传至今还被人称道有加。当然,我为自己喜欢的书法家辩解,带着感性虽无可厚非,但也无济于事。任何人在他现阶段理解书法,以及书法的认知水平尚处于某个阶段,那一定有他的局限性,随着时间推移,加上实践一定会有些许的改变。就好比小时候我不吃辣,也几乎一粒青葱都不吃的,长大了反过来了,无辣不欢,吃青葱都会上瘾,当然我最喜欢的口味还是江浙广东,日韩东南亚墨西哥地中海一带,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想到过的。老话说,最后还是要尊重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换过来再说我自己。当水平不如人家,一定是在仰望中拿来主义,再低头实践,批判中过滤地学习,更多的是看到人家的优点在哪里,而不会老是去钻一些牛角尖,自认为多么的善于思考。对于水平不咋的,又一无是处的那说实话基本上连看都不会看,不是清高,而是不想浪费口舌和时间,把宝贵的精力用在与优秀的古代先贤同游,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境界和格局都来不及呢,哪有时间瞎折腾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还记得很久以前,你质疑大衣哥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书法写错了怎么还好意思拿出来,这样影响不好,当时我就反驳,你学书多年虽不是书法家,也是业余中的专业人士了,怎么能用你的眼光来评判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大衣哥呢?我就觉得写的很好,繁重的农活之后能写一写就已经不错了,说明人家也想与文化沾点边,况且他还一直在做公益事业,这一点就甩很多人一条街了,你要和他比一比吗......所以,类似你那些鸡蛋里挑骨头,没多大的价值,或者你那些自言自语、问来问去折磨自己脑细胞,最后一地鸡毛的问题我是不屑的,因为到最后得出来的结果也多半是口水,有的甚至无异于闭门造车,基本上属于废话一堆。我不知道有几个人打心里喜欢这类文章,说实在的写再多也没有任何的意义。这类文章,我真的是不看还好,看了反而脑袋嗡嗡的......
最近微信群有书友老师质疑白蕉临某碑帖中的个别字的问题,人无完人,大王都有错别字,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有懈怠的时候,那怎么没看到你去质疑大王呢?这世界上完美哪里有个底啊?“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烹小鲜如治大国”那都只是一个形容、一种比喻,若有时间可以自己私底下思考展开,甚至辩论一下,但那只是一个充分条件......我是吃货我知道123,举个初级简单的例子,一道美味的好坏绝不在于有几片辣椒大蒜没有切完美,或者“一盘红烧肉”能蕴含哪些深层次的思想。只看到或者无限放大一个东西的缺点,其实它们在优点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这有点像用你的大手去“拎”一只蚂蚁,根本不值一提嘛。当不才我觉得膨胀的时候,真的每一次都会手脚并用(捂脸)爬到大自然面前,无论是山水星空,都能让我微小到尘埃。 大王都有自己的短板,个别字是无法代表一位书家真实的水平的。我挺喜欢白蕉的字,画更不错。之前曾经利用午休时间花了一个半小时快临过此帖,人家的水平绝对在我之上,个人一直觉得,白蕉临帖的功力还是很不错的,在我看来他有天赋,可以迅速捕捉到所临碑帖的精髓,而且自运也能流畅自如。 进入一定阶段,临碑临帖不是照葫芦画瓢,有的人就是画一个影子而已,没有任何的精气神。都说舞蹈演员靠的是身段,话剧演员靠的是声音,但如果没办法通过它们挖掘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活动,那也就是一个形而已,升华不了。小说要“树”一个人分分钟、洒洒水的事情,但“塑”一个人或人物就相对有难度。再举个通俗的“栗子”,好比我们化妆,有的人眉毛描的很好看,但无法画出风情,就算画出风情,也无法画出韵味和内涵。虽然临碑临帖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共通、正确的临碑帖应该是发现笔画之间的关系,气韵、神采、连带、呼应、快慢等这些都需要时间积累。技巧不是最重要的,你分析把握运用到位才是关键,一言以蔽之,眼心手三体一位......段落、行与行之间不才我目前并不太在乎,也是半斤八两,就此打住。 书界公认的用笔禁忌有:忌尖滑扁轻俗,宜留圆平重雅。但也不一定非要墨守成规,否则何来发扬光大和创新。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有生命的,一如音乐的律动,可有迹可循,也可无形无规矩。如果非要一直追根到底,最好自己也写一下,把你觉得应该怎么临,视屏出来让大家学习一下,超过白蕉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这样或许更有积极的意义,不是吗?
过去我很low,认为临碑帖就是要像,哪怕是外形像才好,一路走来,我也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个别老师和自己的一些偏见,正在慢慢纠正ing。临碑与临帖是有区别的,临的像和不像也不是一回事。而作为书法人,我们应该记得临碑帖抓住神韵最重要,临谁像谁,临谁又不像谁。从有我、有他,到无我、无他,再到他我共存,临碑帖的真正意义就是走进去,再走出来,描一个影子、轮廓都是拿捏不到位,书法怎么不叫“描法”、“影法”呢?在帖外徘徊,无法抓到内在的精髓就是没有走进去嘛,谈何走出来?临碑帖的最高境界就是似与不似之间,无我与无他之间,不仅走出来,还有所创新。否则临到最后要么一直就某一类风格,要么找不到北。当然,“知中行,行中知”,也即知行合一方面不才也还远远做的不够,加油ing。 于我而言,无问东西,能够多多少少从中吸收到人家的优点,就算是不才我临帖的意义了。小时候没有吃过糖的人,永远不知道甜的滋味,书法也一样,实践中真知。能与一幅优秀的古代字帖相遇,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馈赠?我知足、感恩、幸福都来不及,因为那里春风拂面,那里绿草如茵,让不才沉醉忘我也。 不否认还是有很多书友、老师的著作文章不偏执,不偏激,中肯之外,也很有个人的见地,历史知识、书法的知识点都很多,读起来不累,他们的书法水平未必有多么的高,但起点和思想还是有一定高度的,真值得多多拜读。 今天太闲,算是胡言乱语几句,也言重了,如果不痛不痒,那也属于满纸废话(捂脸)。我目前的水平和能力应该属于有发言权,但没有话语权的业余书法爱好者(捂脸)。明知话说多了也无益,也不指望改变他人的想法,有些东西天生的,就像我的粗心马虎,爱打抱不平,那、那也是路人皆知的嘛(捂脸)。挑人家的刺惹恼了自己,我就不经意间犯错了,但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也强大了自我。如果是你,您又会选择哪一个呢?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他人做他人,对有缘分的人才多说几句,这些也只是不才的一家之言,属于“孔明”、个人陋见而已,不见得正确,多有得罪,还望海涵。不才给人的印象就是厉害,其实“不才”我就是“不才”,人并不厉害,还傻乎乎的,从小到大爱打抱不平,爱管闲事,真实直来直去惯了,希望您“宰相肚里能撑船”哈,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才一直把微信的朋友圈关闭着,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能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书友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真诚的,就事不对人,该说的都在这里了。你的认真劲是可嘉的,这也是我的短板,但有时候觉得把艺术当作非常理性的科研,那不才就觉得不那么的好玩了哈。当然有一点我们是一样,那就是对书法的热爱,赞同吗? 临帖时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科学分析,但鉴别除了靠眼力,如果加上高科技会更让人信服。时间无语,却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岁月不言,却能鉴证了人心真伪,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鉴定字帖的真伪也是指日可待。关于本帖的真伪在后跋中提了一下,还得用时间去证明。说实在,真伪对我已不重要,喜欢、想学、能学到真正的好东西就行。拿“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比喻是否更恰当不过呢?
至于还有无法解释清楚、不能释怀的,唯有交给时间吧。献上不才早上刚泡好的玫瑰花咖啡,顺便搭配一小碟子果脯,有无花果、杏仁、黑梅,你是不是看图就知道这个杏仁脯是否来自你们新疆?隔空尝一下,味道看着也确实好哈。
最后再题外话,书法属于艺术,艺术于我就是玩,而且,玩要开心的玩,瞎折腾、累人那还玩啥呢?我说的不对吗?(捂脸)不才喜欢并欣赏自己在不断的向往、仰望中,不断努力、成长的样子,美好的艺术属于生命的馈赠,非常的珍惜并Enjoy。艺术欣赏处处皆美学,你我且行且慢赏...... 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默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本无可厚非,都很好,如果能玩的开心那就是锦上添花,能够玩出新花样、新高度,艺术如果能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再从精神层面达到无人能及的灵魂层面是不才俺一直在孤独求索的,虽然你可能建筑的的是一座虚无的“精神建筑”,但却并不是无用的,这些古代王维、庄子等都早已演绎过......能让不才的脑壳迸出一星点不才的火花,那也真是可遇不可求也。(Fang)
后记:事后听说有书友老师引用四字成语“买椟还珠”来肯定了我的说法,之前我用“神韵”也是恰如其分总结发言,想来这位书友老师也与不才一样了。不过整个交流过程都没人失态或者爆粗,是否称得上一段佳话也应不置可否。
以下手机随拍,可以飘过
漏字,晨起补回
附录字帖的下篇中有所懈怠的几个字
(富春江南书法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