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繫之舟 |
|
世情险恶,人情淡薄。雨送黄昏,花谢易落。曾几何时,昨非今是。雨后黄昏,博客行乐。 |
|
|
|
|
|
|
|
|
|
|
|
|
| 胡適與梁啟超 |
| 作者:張 朋 園
本文著重在胡適與梁啟超三方面的關係:第一是政治上的接觸,第二是學術上的見解,第三是彼此的友誼。政治方面,當胡適還是一個青少年的時候,梁啟超已經名 滿天下,在胡適的心目中是一個英雄人物。直到完成留學歸國,胡適認為國家大任只有梁啟超一型的人物有資格承擔。但五四邉邮购m「爆得大名」,他的觀念有 了改變。雖沒有捨我其誰的氣概,但肯定梁派已經「過氣」,不願在政治上與之結合。學術方面,胡適從知道天地間有所謂學問開始,便對梁啟超十分崇拜,他之所 以走向學術思想的研究,可以說是受了梁啟超的啟發。但是後來他們的學術境界不同,見解不同,彼此常有爭論而甚至引起不快,但胡梁之間的友誼始終是正面的發 展,胡適視梁為「老輩」,備至尊敬。梁氏過世之後,胡適十分悲悼,數十年之後,仍然追念不已。這是我們所得的綜合印象。
胡梁之間這三方面的關係,如果稍作進一步的觀察,或許會發現更深一層的意義。政治上梁啟超想拉攏胡適是很自然的,因為他力圖振作,正在「招兵買馬」,胡適 這樣的新秀是任何政治組織所不能放過的。然而五四以後的胡適,聲譽隆起,身價百倍,他是不願輕易投入任何一個陣營的。胡適當然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從進步 黨、國民黨以致於共產黨,恐怕都不在他的眼下。他一生沒有下海做政黨黨員,一則是他有自己的理想,再則與他的個性似乎有關。胡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個性, 在此無法討論,但其嚮往美國的民主政治則甚顯然。國內的政治集團,有政黨之名而無政黨之實,各黨的意識型態更是叫人難於滿意。胡適拒絕了梁啟超與林長民, 已決定了他日後之不願捲入其他任何政治集團。胡適很想從北大圈子中發展出一個新的胚胎。然而知識分子間的分歧,胡適是可以體會的。加上一個從事學術工作者 的興趣在故紙堆中,只有在衝動的情緒下,寫寫時論性的文章,聊以滿足自己的政治興趣。
學術上胡適的治學興趣既受梁啟超的影響,日後之敢於分庭抗禮,這完全是學術代溝的關係。梁啟超是中國新史學的開山祖師,這是不容否認的。但學術的進步,日 新月異。胡適從美國回來,帶來了杜威的實驗主義,在方法上已經超越了梁氏。胡適說梁啟超缺乏「統系的訓練」,或許指的就是搜求證據工夫之不足。如然,這是 一針見血的批評。梁氏的學問,博學有餘而系統不足,往往七分證據便說了八分話。這不是他有意如此,而是方法上的無從兼顧。由於證據搜求的不足,往往論證就 受到了限制。一言以蔽之,胡梁之間在學術上是兩代人物,從方法上就可以看出。然而論學術的發展,必先有前代的歷練,然後有新生代的繼起。梁啟超可以說是上 一代,胡適可以說是新生代,學術在演進中,兩代之間當然不免於分歧。
胡氏在治學方法上超越了梁氏,而梁氏並沒有這一種感覺。梁啟超從二十四歲就名震全國,不免自認智慧過人,加上不斷求變的興趣,未嘗久與學術脫節。雖然曾經 兩度做官,為時甚為短暫,還以為自己是學術界的執牛耳者。因此,當他批評與他相似早年得志的青年學者胡適時,才會那麼老氣橫秋,不留餘地。然而胡適是留學 回來的,有博士學位,提倡文學革命,同樣站在時代的尖端,受到了批評,當然是會生氣的。但究竟胡氏接受過傳統的洗禮,不忘長幼有序的舊規範,無論他如何生 氣,如何不滿於梁的批評。只能在日記中流露自己的感情,在公開場合,絕不反唇相譏。胡適不僅不與梁氏爭論,更是牢牢記住梁氏啟發他的恩惠,以晚輩待梁,他 們之間有著一份深摯的友誼,使胡適久久不能忘記。
胡梁的交往關係,可以說是兩代知識分子的選例。他們二人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例如高度的智慧,早年得志,以言論起家,著作等身,時論性及學術性的著作都很豐 富,對政治有濃厚的興趣,尤其以批評的態度處之。兩人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是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梁啟超生長在中國轉型的初期,他從傳教士的文章和 翻譯的西書,就得到了「足夠」的知識,就可以走在時代的尖端,以一隻常帶感情之筆,就可以做言論界的驕子──掀起了求變思想的狂潮。胡適十八年之後進入這 一個潮流,他更容易推動這一個求變的巨輪。但是後來者需要更多的條件,正好胡適是歐美回國的留學生,所以在他領導下的求變邉痈呖耧j的意味。結果梁啟超 被拋擲在後面,胡適顯得更為突出。這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寫照。然而我們不可忘了梁已完成先驅者的使命。
梁啟超與胡適的關係,應該可以認作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承先啟後範例。梁胡相同之處,是中國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條件,不同之處正可見出時代在迅速的蛻變中。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