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所见之人有限。过目不忘的大人物,屈指可数。 1959年,党国十年大庆。国家领导人分别屈尊下驾各省市,与民同乐。俺有幸参加了那年的国庆游行队伍,能够从主席台前走过,成为被总理检阅的学生。那天俺一早离家出门,捱到中午方才从主席台前走过。出发前,没有谁告诉俺们,今天可以看到国家领导人。 体育场中为国庆特别搭设的主席台并不高。从台前走过,能够看清楚台上有何人。(文革初,俺们被毛主席接见时,从天安门前走过,毛是啥样?人影子都没有看见。幸好俺也没有失望。) 主席台上的省市领导和地方要人不少。俺一个也不认识。估计其他同学也和俺一样。但是,众生们能够认出其中的周总理。位于主席台正中的周,神色严肃,落寞寡欢。他没有和周围的要员们“谈笑风生,交头结耳”。也没有报道中所说的,国家领导人在欢庆节日时,在人群中常常带有的那副笑脸。俺当时感觉,所谓的不苟言笑,应该就是这幅模样: 能够在贼船上混一辈子,不容易,了不起。周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演戏,陪笑脸。俺恰好看到了这个人,卸妆后不陪笑脸的时候。
满不满,汉不汉50年代初,有个亲戚从共军“退伍”,回来时还带着个老婆。亲戚一年半载没有工作,生活有些困难。沾亲带故,便常来我家,有时甚至把老婆也带来,吃了晚饭才离开。当年的父母都得出外工作,找米下锅。一天到晚都在为全家老小的生活操心,哪里有心情去管别家的事?即使是亲戚又怎么样。家母当面对亲戚客气,私下说这个亲戚,“满不满,汉不汉”。 亲戚三天两头来找家父想办法解决生计。某天他们终于决定,写信给周总理试试,看他能否帮助找到一份工作? 给总理的信寄出后,他们就翘首待望。在几乎要失望的时候,民政局来人把亲戚叫去。告诉他,写给总理的信,已经转回来了。很快亲戚就得了一份工作。 如果今天,哪个老转写信给李克强要份工作,后果如何?
注:满不满,汉不汉,方言。意,既不能文又不能武。高不成低不就。
|